1事故频发倾
事故频发倾包括事故频发倾向与事故遭遇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事故遭遇倾向不是把事故的责任简单的说成是人的疏忽,而更注重机械,物质的危险性质,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是事故频发倾向的修正。
2、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不是一个鼓励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包括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3、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尽管遗
传及社会环境对人员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主要因素,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机能中的控制机能,则可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五种因素:A本质原因管理缺陷B基本原因个人及工作条件C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D事故E损失
4、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亚当斯提出了与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似的模型,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清楚的验证了在事故过程中实施干预的概念以及推行安全方案在阻断损伤过程与预防损伤中的有效作用。包括5种因素:管理体制、管理失误、现场失误、事故、损失或伤害。
5、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北川彻三在海因里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其理论包括五个因素:A基本原因-管理
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或历史原因B间接原因-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C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D事故E伤害。在该理论中基本原因中的各个因素已超出了企业工作的范围,本理论突出教育,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达到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目的。
6、事故流行病学方法理论:
1949年葛登论述了流行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的相似性,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此理论认为对于事故要考虑三方面:人的因素、作业环境因素、引起事故的媒介。它明确的提出了原因因素间的特性并认识事故是三组变量中某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只考虑人失误的早期事故理论有较大进步。
7能量意外释放论:
1961年古布森提出1966哈登补充,提出了解释事故发生物理本质的能量释放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电离及非电离辐射等,它们的意外释放等可能造
成伤害或损坏,核心观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得能量或危险物质失去了控制,是能量或危险物质释放的导火线。
预防事故方法:①通过技术改进来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②通过教育训练提高职工识别危险的能力③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来避免伤害④作业安全分析、安全教育、训练⑤及时更换、修理
8、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美国札别塔基斯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建立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得能量或危险物质失去了控制是能量或危险物释放的导火线。该理论有3个因素:A事故B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C基本原因-企业领导的安全政策及决策、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为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对策。
9、能量观点的两类危险源理论: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中释放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以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可能发生的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称为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
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采取措施约束,现在能量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但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10、威格尔斯沃斯模型
1972年提出,有一个事故原因构成了所有类型伤害的基础,这个原因就是人失误,在工人生产操作过程中,各种刺激不断出现,若工人的响应正确或恰当,事故就不会发生,反之出现了失误的事件,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如果没有危险,则不会发生有伴随这伤害出现的事故,而客观上存在着危险源或不安全因素的事故是否能造成伤害,取决于各种随机因素,即可能伤亡也可能没有伤亡。
11、瑟利模型
1969年,瑟里提出把事故发生过程分为是否产生迫近的危险和是否造成伤害或损坏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对事件信息的感觉,认识及行为响应的过程,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呗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会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正确,虽然面临已经出现,但仍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就不会发生伤害或损坏,反之,只要任一环节出错,危险就会转化成伤害或损害。
朱茵
六个问题,1对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2感觉到了这警告吗?3认识到了这警告吗?4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5决定采取行动吗?6能够避免危险吗?
12、劳伦斯模型
劳伦斯通过对南非金矿中发生的事故的研究于1974年提出了针对金矿企业以人失误为朱茵的事故模型。该模型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危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而人的控制能力相对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唯一的对策是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13、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在瑟利模型进行了扩展形成了安德森模型,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的是: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以及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安德森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
八个问题:1过程是可控制的吗?2过程是可以观察的吗?3察觉是可能的吗?4对信息的理智处理可能吗?5系统产生行为波动吗?6运行系统对行为的波动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吗?
7 能否对系统进行修改8属于人的决策范围吗?
14、海尔模型
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15、扰动理论
扰动起源理论认为事件是构成事故的因素,任何事故有某种非正常的扰动,此扰动为起源事件,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相继事件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吗若果行为恰当,即可为止能流稳定而不偏离,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如果行为不当,则产生扰动,会破坏和结束自动动态平衡而开始事故进程,一事件激发另一事件,最终导致事故和伤害。扰动起源论核心把事故看成从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动开始,最后以伤害或损坏而告终。
16、动态变化理论:(约翰逊的变化-失误理论)
约翰逊认为:事故是由意外的能量释放引起的,这种能量释放的发生是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认为失误,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即发生了事故,由事故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按照变化观点,人失误和物的故障的发生都与变化有关。
17、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理论是指在事故发展进程中,只有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时,才能发生事故和伤害。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空”。
轨迹交叉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起因物”,当然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流连锁事件连,使人流与物流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
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多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8、综合事故模型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表面的直接的原因,事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并非个人偶然失误或单纯设备故障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生产中各种危险源被人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事故的适时经过又起因物和肇事人偶然出发了加害无和受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象,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中环境条件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原因,是由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上的责任是间接原因,其形成因素又有经济,文化,教育,习惯,历史,法律六个社会因素。
19、事故致因理论及其模型化在安全生产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生产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生产指明正确的方向。②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查明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③为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④有利于从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型发展,为事故的定量分析和预测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⑤增强安全生产的理论知识,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安
全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