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沈佳宜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纵观国际,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备受青睐。多年来,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其发展面临着本土化“土壤”贫瘠、校企合作举步维艰和复合型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困境。该研究希望通过采取如建立良好的双元制教育环境,在校企合作中深化产教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到新出路。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本土化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8(b)-0185-04 On the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German Dual Education System
YU Bo SHEN Jiay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Province,136000China) Abstract:Throughout the world,Germany's dual education system is favored.Over the years,the German dual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has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localiz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However,its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poor localization"soil",difficul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ack of compound teachers.This research hopes to establish a good dual system education environ‐ment,deepe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find a new way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dual system education.
Key Words:Germany;Dual education system;Localiz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重视。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后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国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来推动本国职业教育的进步,不得不提的是已得到广泛认可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1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纵观国际,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其显著的成效而备受
关注。20世纪60年代末,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不断上涨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长足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迅速摆脱了战争
DOI:10.16661/jki.1672-3791.2112-5042-417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德国双元制教育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10466SK)、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德国经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H201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于博(1988—),女,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德国教育。
沈佳宜(199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国教育。
带来的巨大阴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得益于德国推行的双元制教育。中德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经济合作,并且中国早已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模式,其中国本土化进程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在农村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本土化成果,其中的典范是于1998年中德政府合力打造的由唐山市教育局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一同负责的唐山农村职业教育项目[2]。该项目以德国双
元制教育体系的先进经验为依托,并结合中国唐山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参与项目的学校开发出农机、畜牧、园艺和果树这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导向课程。而且通过教师出国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师资,这些优秀的教师摸索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先进教学法。
(2)在城市取得双元制职业教育傲人成果的要数江苏太仓的职业教育。太仓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职业教育发展优势,因为太仓市本身便有80多家德资企业,这些企业以加工精密机械和汽车配件为主,设备先进,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比较大。2001年成立中国第一家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业培训中心,2006年太仓市的健雄学院被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授权成为全国第一家现场经理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太仓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目前太仓已经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元”互动的职教模式:政府搭桥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参与教学环节,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3]。
2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国本土化的困境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不仅有着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一直面临着本土化“土壤”贫瘠、校企合作举步维艰和复合型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发展困境。
2.1本土化“土壤”贫瘠
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在德国顺利运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离不开德国所提供的良好环境。但是中国的社会背景与德国的社会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在中国本土化的土壤中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法律保障层面,德国拥有一系列职业教育法律条文来规范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和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虽然中国也有《职业教育法》,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仍处于不断构建和充实的阶段,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比例仅占2%[4]。中国企业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是有原因的,首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承担相应的运行成本,而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进行看不到直接利益的长远投资。其次,企业在社会上随时可以招聘大量相对廉价的实习生,没有招工难的困境,所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有限。在国内,不仅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职业教育的口碑也一般。在德国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而在中国的很多青年和家长的思想观念里,职业教育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以上因素导致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生源呈现较差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2举步维艰的校企合作
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本质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然而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是十分艰难的,主要困难包括如何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合作中如何相互协调与配合。合作之初,学校需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使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必须要精准地寻到与之匹配的能提供明确培训的岗位,且这些岗位在后期也有一定的用人需求的企业,然而寻相匹配的企业并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合作中,企业需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包括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与学校共同筹备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培训学生所需的机器设备,在企业培训中安排行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对学生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以及与学生签订相关的培训协议等。这些投入可能会导致企业不愿参与培训;或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在培训中提供的服务质量。同时,学校方面也因经费有限而受到制约。学校现有实训基地面积有限,实训设备和工位也有限,为了不影响实训效果,学校须进行课程调整,对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此外,实训中所需的消耗性原材料企业无力持续提供,学校的经费也不足以持续承担原材料消耗,只能采取如寻廉价替代品,或者只进行某一步骤实训的“化整分解”“积零为整”的实操方式。这些都是学校因经费有限而必
须尽力克服的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
2.3较为匮乏的复合型师资力量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成功的有力支撑是其优质的师资力量。德国有较完备的师范教育体系,教师无论从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还是职业培训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5]。而国内双元制教育的教师情况则没有那么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能力比较单一。一种教师是只具有理论知识功底的理论课教师,但他们往往没有实操经验,且职业经历较少,动手能力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种教师是只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型教师,但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输出能力,无法胜任理论课程的讲授,更难以拓宽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在具体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培训的指导师傅只会侧重于实际操作的经验传授,在学校授课的老师只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然而难以保证两方面的培训相互匹配,难以使专业知识与实操训练有机结合。而且这种单科型的师资队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以达到双元制模式中对复合型师资的要求。较为匮乏的复合型师资力量难以拓宽实习内容的覆盖面,难以提高学生满足生产所需的技术能力。
3促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国本土化的举措面对如上所述的发展困境,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应该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寻到新的出路,该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解决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双元制教育环境
首先,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政策的扶持,国家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比如:在进行产业规划时,融入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这一项,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还可以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给予相关激励;把校企合作作为评选示范性企业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等,以此来优化双元制教育的政策环境。其次,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教育法》难以全面细化地对整个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保障,可以通过制定类似于《学徒制保障与促进条例》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法律文件来弥补不足[6]。此外,优质的教育环
境离不开资金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经费来源渠道广泛。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从企业外集资、混合经费集资、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等方面着手,比如: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学校也可以努力拓宽收入来源,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方式获得收益。最后,良好的教育环境还需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吸引企业参与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应让企业认识到双元制教育对企业大有裨益。双元制教育可以让企业和学校达成共同的目标,即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优化。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为其培养适用的人才,如果学校持续向企业输送廉价且优质的学生,且实习后若大部分学生继续留在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是有长远利益的。所以,应加大双元制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看到双元制的益处。
3.2在校企合作中深化产教结合
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比如: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学校联合企业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另一方面,完善产教结合的办学结构,首先,对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进行优化,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紧缺专业,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新建紧缺且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其次,可以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产教融合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打造产教融合的先锋城市、领先行业和领头企业,以及培养推进产教融合的服务性组织等。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目前单一型双元制师资的现状,需要结合对双元制师资的培养要求,多渠道培养适用于双元制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第一,要促进已有的单一型师资向复合型师资转变,比如:抓紧让已在岗的校本技能教师进修培训,可通过去企业参观,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熟悉企业生产,积累行业经验。第二,要对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实训师傅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法、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培训,具体做法如对实训师傅进行备课指导,召开实训公开课研讨会,定期交流实训教学方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第三,可
(下转第237页)
参考文献
[1]汪静怡,李秀.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的困难
与指导需求[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3):91-93. [2]孙海亚,路胜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
文)指导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20):317-318,308.
[3]王福,刘俊华,刘宇霞,等.疫情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
场景化学科服务机理及其实现路径:以学位论文指导为例[J].现代情报,2021,41(9):94-104.
[4]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卢晶晶,尹丹丹,等.“科研
项目”指导高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1,35(6):46-49.
[5]郝喆,徐连满,李健.疫情背景下的新工科专业毕业
论文指导探索: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11):30-33.
[6]杜焱,季淑娟,蒋伟,等.媒体融合与“三全育人”背景
下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21(1):107-109.
[7]敖博,陈浩,王玉,等.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毕业论文线
上指导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1, 39(4):20-21.
[8]佚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
法论指导自然资源经济研究”获奖论文观点集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1):76-83.
[9]徐进,孙晓旭.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与相关实践教学协同指导模式探讨[J].山东化工, 2021,50(2):225-227.
[10]刘晓燕.中文语言类论文写作指导与教学改革:以
陕北方言类论文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1(1): 26-27.
[11]马靓,曾晓希,邓靖,等.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生
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探索[J].山东化工, 2019,48(21):147-148.
现实中的沈佳宜[12]袁芳,索朗桑姆.提高西藏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1):129-131.
[13]王红梅,王新立,赵学武,等.高校毕业论文指导全过
程教学档案管理和服务利用探讨[J].档案管理,2020
(5):66-68.
[14]周远.指导教师视角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提升对策研究:以S校翻译学院2019届英语本科毕业论文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2020:254-257.
[15]韩宝.法学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思考:以某
地方普通政法类高校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21(2):47-78.
以建立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整体学历,加强对教师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严格考核制度,持续培养能力强、有师德的敬业爱岗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体。第四,可以采用校内外、国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外籍专家和给本国教师提供出国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师资水平。第五,要切实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待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双师型”师资的资格认定、考核政策、职业要求、教师发展和补助津贴等,提高众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EB/OL].(2021-10-12)[2021-11-28]. v/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 t20211012_571737.html.
[2]姜大源.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经验与启示[J].职
教发展研究,2020(2):1-8.
[3]周新源,丁亮,侯宏强.太仓市“双元制”本土化实施:
调查分析及改革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19):58-65.
[4]周凤华,杨广俊.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18.
[5]王力学.德国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建设经验对我国
的启示[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2):84-92.
[6]李梦卿,刘俏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
价值向度与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8(6):43-49.
(上接第187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