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沙塘鳢研究现状
摘要: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研究是很受重视的,目前国内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在进行对它的研究。分别涉及器官发育、染体数目确认、分子生物学研究、亲缘性研究、温度对发育的影响、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和蛋白质的变化等,可谓是多姿多彩的科学美景。当然对其研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
关键词:河川沙塘鳢,发育,器官发育
一、河川沙塘鳢的特征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ünther))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系一种名贵的小型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钱塘江,闽江水系。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系餐桌佳肴,深受上海、江苏、浙江一带人们的喜爱。其发育周期较长,一般在18天左右。
二、研究简介
1、关于河川沙塘鳢的非发育相关研究
张君,汤俊,沈颂东,孔祥婷,韩晓磊,陆丹丹,王尚尚,张勇,许璞 :对河川沙塘鳢染体进行了研究。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胸腔注射法制片,获得肾组织细胞的清晰分裂相。观察结果表明,它的染体数2n=44,核型=44t,NF=44。
吴鹰,孟艳玲,忠良 :阐述了从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卵巢中提取卵黄磷脂蛋白,以及制备兔抗卵黄磷脂蛋白抗血清的过程,介绍了用此血清建立的河川沙塘鳢血清卵黄蛋白原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以卵黄磷脂蛋白为参照,此法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4O g/L,最佳工作范围为160 g/L—l 280 g/L。使用此法检测雌二醇(E )、壬基酚(NP)对雄性河川沙塘鳢的卵黄蛋白原诱导效果时,前者的最低有效质量浓度是0.001 mg/kg(E /鱼质量),后者的最低有效质量浓度是50 mg/kg(NP/鱼质量)。结果表明,200 mS/ks(NP/鱼质量)NP可引起雄性河川沙塘鳢血清卵黄蛋白原显著倍增。在太湖东山水域进行为期1年的生态调查时,发现3、4月份期间,曾有50% 和35% 样品呈阳性。
李祥军 ,周忠良 ,顾建华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化合物壬基酚(4-nonylphenol,NP)对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将人工孵化河川沙塘鳢仔鱼暴露
于3个质量浓度(100、300、500 µg/L)的NP中。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暴露150 d,显微观察性腺组织。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的过程是由中性的性腺直接分化出卵巢或精巢。暴露于500 µg/L NP以下的各处理组中的河川沙塘鳢性别比例约为1:1,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是精巢未发育的个体数量随NP浓度提高而增加,在NP 300µg/L和NP 500µg/L暴露组中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O 和22% ;此外,NP对精巢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伤害。精巢中出现坏死细胞和纤维化现象。
李祥军,周忠良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可以作为检测环境雌激素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化学物质雌激素能力或动物在存在有雌激素污染物水体中的暴露状况。可以用VTG的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作为监测环境雌激素类化学物暴露有效的终点指标。
吴鹰,孟艳玲,周忠良的研究,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的方法纯化了河川沙塘鳢卵黄脂磷蛋白和卵黄蛋白原,并对其基本性质做了分析。
谢楠,冯晓宇,郭水荣,刘新轶,姚桂桂,王宇希,毛剑婷对河川沙塘鳢Cyt b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塘鳢科其余种类进行了比对分析,以期对沙塘鳢属及塘鳢科鱼类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对塘鳢科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对探讨塘鳢科鱼类的物种离散及地理演
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帼英、郭学彦对河川沙塘鳢的年龄、生长、摄食和繁殖等生物学作了周年的研究,为对该鱼渔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人工繁殖及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了河川沙螗鳢的年轮特征、生长特性、繁殖和摄食习性。
李妍,荣楠,徐建荣,郁建锋采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大小沙塘鳢的亲缘性。沙塘鳢2个体间的基因流小于l,并且大、小沙塘鳢体的遗传距离为0.219 4,说明2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分化水平或者说是接近种的分化水平。
2、发育分子机理相关研究
顾建华,孟艳玲,吕军开,周忠良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河川沙塘鳢卵巢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磷脂蛋白结构和含量变化情况。河川沙塘鳢卵黄磷脂蛋白的分子量为44O kD,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其由3个亚集团组成,分子量分别为95—105 kDa、41.3 kDa和3O.7 kDa。7—9月卵巢中不含卵黄脂磷蛋白,1O月起开始累积,翌年3月达到最高值,4—5月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后显著降低,水溶性总蛋白年变化周期也表现出相似的
趋势,但是在7—9月有一个的基本量。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卵巢在1O月已经开始发育,比形态观察结果提前1O个月。雌性河川沙塘鳢在1O月起开始启动水溶性蛋白质特别是卵黄磷脂蛋白的合成,并逐渐累积至翌年3月,3月起开始进入繁殖期,4—5月为产卵高峰期。
谢仰杰,孙帼英研究认为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在11.6— 29.5℃的自然水温中,约经21天发育孵出仔鱼。在胚胎期间,神经胚阶段与原肠中、后期同时并进,在胚孔封闭时脑已分化为三部分,而在胚孔封闭后不久即分化成五部分,这在其它塘鳢鱼的有关文献中尚未见报导。同时在胚胎期间,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均较完善,初孵仔鱼除已具备较完善的内部器管外,各鳍亦已形成,鱼体已具有与成鱼相似的斑纹,若按照某些器官的出现为依据,划分仔鱼以后的发育阶段,显然是不适宜的,本文以卵黄囊的吸收和鳞被的形成作为仔、稚和幼鱼的区别。河川沙塘鳢的胚后发育不经过浮游生活期(Planktonic stage),与同属其它鱼类相似。我们观察到稚鱼从孵出后第 19天开始出现鳞片,而在第44天鳞被形成而进入幼鱼期,当然不同个体或不同的温度及其它条件会造成鳞形成的时间差异,但与Ο.plalycephala在受精后72天尾部方看到鳞片的差异显然较大,而与暗沙塘鳢的14天出现鳞片相接近。
由于该鱼胚胎发育的特点,仔鱼即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天后的仔鱼即开始摄食,其混合营养期长,约5~7天,这对于生活在河湖近岸的这种小型鱼,具有适应意义,同时亦为人工养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高临界温度为30.0℃。在低温9.0℃中,未能发育成仔鱼,而12.0℃水温中,虽能孵出仔鱼,但畸形率高,仔鱼成活率低.因而其最低临界温度约为10.0℃ .按照生产上孵化率在5O﹪以上为有效适应范围。则该鱼的有效适应温度范围为15.0~ 27.0℃ ,而21.0~ 27.0℃的Q1//值接近2。仔鱼的孵化率均在7O﹪以上,因而该温度范围为最适温度范围。适宜温度范围的低限可作为对该鱼进行人工繁殖时间的参考。
虽然其最高和最低临界温度为30.0℃和10.0℃,而对照组温度的变动范围为11.0~ 31.2℃ ,但低温和高温持续的时间都较短.因而短时间临界高低温对胚胎发育并没有产生影响, 因而在人工繁殖时, 自然温度短时期的降低或升高不会对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刘利平 仅对繁殖期间生物学作初步探讨,为开展对该鱼的人工繁殖和集约化养殖、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在初次性成熟后仍有一快速生长期,且此阶段生长肥满度系数较前阶段加大,鱼肉品质有所提高。
胡先成,赵云龙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I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l、C22:6n一3(DHA)和C20:5n一3(EPA)。结果表明:河川I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一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l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胡先成,周忠良大左谢楠,赵云龙,王艳,李嘉尧,林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ünther)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层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最早发生自眼晶体形成期的胚胎,初发生时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分布于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随着胚胎的发育,HG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的外表面,HGCs数量
急剧增多,细胞体积增大, 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至眼黑素出现期的胚胎,HGCs的数量达到大约9O0—1 200个,广泛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卵黄囊的前腹面。HGCs大多呈椭圆形,短径为5—8 µm,长径为7—12 µm,在HE染中呈粉红。至孵化前期时,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分泌出来,分泌颗粒呈圆球形,直径为0.5—1.0µm,有的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有的粘结成团。孵化酶进人卵周液,对卵膜内层进行消化和降解,使胚胎破膜而出。孵化后2 d,HGCs便从表皮中消失。
刘铭,胡先成,韩强,罗颖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很低,在孵化前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之后继续升高,在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胃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胰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在眼黑素出现期时明显升高,而在孵化前期时再次升高,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胰蛋白酶的活性亦达到最高。这也说明在河川沙塘鳢的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其蛋白酶的活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胡先成,罗颖,赵云龙,周忠良利用显微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胚
胎的发育过程,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分析了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组成及含量变化与其胚胎发育的过程密切相关。在受精卵期,可溶性蛋白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6 000、100 500的卵黄蛋白。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可溶性蛋白的组成由高分子的蛋白向低分子的蛋白转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7 250、86 000、68 0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