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保护
铁路客运站作为城市内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客站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铁路车站建筑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标签:铁路;客站;历史;文化保护
铁路客运站是从事铁路客运业务和客车行车与整备作业的地方,是供乘客乘降的场所。同时,铁路客运站作为一个城市的主要建筑之一,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客站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气息;不同城市的客站建筑,表现了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笔者在编纂《中国铁路志》建设分志﹒车站、枢纽分卷工作的过程上,整理了铁路客运站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并对其时代特征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铁路客站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历史
我国铁路客站的建设发展经历了几个典型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车站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了铁路行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铁路客站
1876年修建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此后百余年间,中国铁路历经风霜,由清末到民国,80年中只建造了2.1万公里铁路,而且技术标准低、线路条件差、运输能力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铁路客站多为国外建筑师设计,车站规模小,内部功能简单,外观为具有西方列强各国特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杂烩。坡顶、钟楼和拱券是其主要构图元素。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建筑师逐渐主导设计或参与其中,出现了外观中西合璧甚至完全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车站。新中国成立前建设的典型车站包括京汉的大智门车站、京奉铁路的正阳门东站、沪宁的南京下关车站、京张的西直门站、天津西站、济南站、上海北站、吉林站、哈尔滨站、沈阳、杭州等。其他车站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较小,远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车站[1]。
例如1906年英国人设计建设的北京正阳门东站,其整体设计为欧洲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某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车站外立面由灰红两砖块砌成,其间夹白石条;正中巨大拱顶高悬,拱脚处镶嵌大块云龙砖刻雕饰;南侧穹顶钟楼耸立,四面大钟遥遥可望;为洋式建筑正式登陆北京之始[2]。再如1911年12月建成的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设计的济南
站,是一座三层砖石、木屋架房屋,该建筑是一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塔形钟楼、圆形屋顶、拱形门窗,形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1.2 建国初期的第一代铁路客站[3]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铁路客站建设的新纪元。建国初期,我国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铁路客站,但受国外技术封锁和我国综合国力制约,这时期的客站运量不大,功能相对单纯,流线布局比较程式化。建筑造型方面,在厉行节约的前提下,也强调树立城市大门形象的要求[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建成的典型铁路客站有北京站、长沙站、广州韶山、南京站等,在数量和规模上偏小,这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铁路建设实际。
南京有几个火车站
1959年建成的北京站,站房坐南朝北,立面为三部分组成对称的建筑形体,中间为34米的双曲扁壳大厅,两旁钟楼高43米,东西两翼钟楼高30米。中央两座八角重檐瓦顶的钟楼上面,镶嵌着两座墨玉大理石面四面大钟。北京站在建筑艺术处理上,采用现代技术与民族传统相结合,新的形式与古老北京城市面貌相结合,是建国初期北京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评为国庆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75开工建设的长沙站,其钟楼设计是整个立面的造型中心,钟楼顶部采取中国古代建筑三重檐琉璃瓦顶,报时音乐选定为《东方红》,楼顶
的火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殊的政治意义。
1.3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铁路客站
改革開放以后,国民经济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的客站建设,参考发达国家的设计,引进了大量国外设计理念和形式。如,高架候车室与综合服务建筑前后相连、紧密结合的商业综合体铁路客站,体量巨大,立面宏伟壮观,满足了当时各地展现城市时代风貌、体现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形象要求。这一时期建成的典型车站包括:上海站、天津站、北京西、深圳、成都、郑州、徐州、沈阳北、西安站等。
以北京西站为例,其站房由南北两座建筑组成,中间以高架候车厅衔接,采用上进下出、南北开口、以北为主布局。主站房高102米,东西长740米,为一组错落有致的大型现代化建筑体。主体建筑中部为45米跨度巨型拱门,顶部为民族传统风格的三重檐四角方亭,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结合。1988年建成的天津站高大的主站楼房和矗立在在楼顶高66米的圆柱形钟楼,雄伟挺拔,面临海河。立面设计简朴、明快,外表美观,富有民族特。
1988年扩建后天津站
1.4 大规模铁路建设催生的新型客站
自2003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和实施以来,我国铁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客运专线网和快速铁路网的建设,催生了一大批新的铁路客站,铁路客站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9月,已建成铁路客站338座,在建185座[4]。这些车站中,高铁车站所占比例最大。这些客站规模大、功能复杂,客站造型各异,新颖生动,多考虑地域特征、当地文化特及风俗习惯,其典型代表为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广州南、武汉站、南京站、天津站、青岛站、延安站等。
新型的铁路客站在体现铁路旅客运输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首先,铁路客站在功能上逐渐向综合交通枢纽方向发展,对其周边的交通资源起着整合作用。以北京南站为例,设计时将市郊铁路S4(黄村)、S5(房山)线和地铁4号线、14号线引入到车站内,另有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配合,为旅客集散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且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提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车站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相融合,车站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其趋势之一。新型车站的造型大多提现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如武汉站整体的“千年鹤归”造型凸显了湖北特,
寓意千年黄鹤,翩然而归。建筑中部突出的60米屋顶。九片屋檐同心排列,又象征着武汉的地理位置。2009年建成的武汉站
2 我国铁路客站的历史文化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城市中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遭遇严重破坏。而铁路行业内的客站建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原有的铁路客站改扩建、迁建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相当一部分客站由于建设年代较久,规模小,其候车面积、售票厅以及站线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同时受铁路线位、城市用地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设立新的客站,所以需要对既有客站进行改扩建或者推到另起炉灶。随着大量的铁路客站推到重建,作为城市工业化早期的具有相当保护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和城市重要的历史记忆正在快速消逝,如济南老站等。有些客站可由于城市内新建其他铁路客站,其客运功能逐渐消失,或转做其他用途,如北京前门(原正阳门东)火车站等。这类车站中,部分客站建筑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有相当一部分车站,由于其所处铁路区域向来被人视为城市内的脏乱地带,而更加被忽视,客站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