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八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战争
一、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
(2)、危害:白银外流,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林则徐禁烟: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39年6月3至25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840-1842中国PK英国)
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借口):虎门销烟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中英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①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厦福宁上)——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便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③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
④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2.《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3.战争的影响: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
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战争
一、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4.结果:(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内容:被迫承认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清政府代表:奕䜣)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6.影响:第二次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割地最多的是《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千米。
两次战争关系: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原因:①外因: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②内因:清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1、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后在广西传教。
2、开始的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3、永安建制——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冀王石达开。——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二、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者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5、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6、北伐和西征
(1)、开始时间:1853年(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3)、概况: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取得
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到全盛时期。
7、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调整与改革
(1)、目的:改变不利局面。
(2)、措施:○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才等青年将领。
○2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9、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10、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2)、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内忧外患(两次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6.口号:“自强”、“求富”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教育:①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4.创办新式海陆军:陆军——组建新式洋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三、结果
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失败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四、评价:1.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进步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3.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背景: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战役:
①丰岛海战——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③黄海大战——邓世昌(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④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于日本马关签订。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求)
4.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表现:列强在中国夺取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日本君主立宪)
1.时间:1895—1898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一、“公车上书”:
背景:《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3)口号: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3.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
4.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二、《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经验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年(民国元年)
2.地点: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
2.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成功: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帝制。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①没有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背景:宋教仁案。宋教仁1912年组建国民党,在国会占明显优势,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遇刺身亡。
2.经过:1913年,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政策:解散国民党、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该责任内阁
制为总统制。
2.对外政策: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蛮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宣布1916年元旦登基。
三、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混战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
2、割据: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
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滇系军阀唐继尧占云南、贵州;桂系军阀陆荣廷占广东、广西。
3、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起止时间1851-1864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斗争对象清政府帝国主义
纲领或口号《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镇压剿灭-招抚-剿灭、助剿
对待西方态度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盲目排外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战争第二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
在位皇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光绪帝
世界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
称霸世界
为了进一步瓜分中
签订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国与俄美英法《天
津条约》、中国与英
法美《通商章程善后
条约》、中国与英法
《北京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与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比荷西《辛
丑条约》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
社会变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
的半殖民地化程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
失败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无能,武器落后,经济实力弱,军队战斗力弱等。
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
的综合国力等。
※※※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条约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
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
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
双方协议。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
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
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
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
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
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
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
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
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
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
不平等条约。从此,清
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
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和特点
一、割地类条约
条约名称割地名称
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岛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
中日《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二、赔款类条约
条约名称赔款数额
《南京条约》2100万银元
《北京条约》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三、开埠通商类条约
条约名称主要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天津条约》汉口、南京等十处
《北京条约》天津
《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列强侵略范围从东南沿海逐步向内地深入
《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最的是允许列强设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商品输出——资本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