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的审美过程
提起恐怖片,也许你联想到的都是各种鲜血淋漓画面,形象诡异、心理扭曲的各人物与离奇的故事设定……没错,这种“丑”和“怪”的确是观看恐怖片第一层次的『 审美直觉 』。
而要能够真正欣赏这些影像,是需要一定知识的,破解创作者隐藏在其中的信息,才能达到审美的第二层次,也就是『 审美体验 』。
电影《准备好了没》当中,女主角Grace嫁入豪门婚礼当晚,便被迫同全家族的人一起玩一个杀人游戏,全家人拿着各械追杀她,整个宅子血光冲天,其实是对家族内部明暗箭,迫害驱逐的暗喻。
法国导演居伊·德波曾说过,人注视得越多,他自己就越少,或多或少,少去的那部分似乎投射进了荧幕,成为了被观看的他者。当我们看着屏幕里的主角,便激起了我们原始的自恋欲望,貌似我们好像也是主角的同伴,荧幕就像一面镜子,照到了观看者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个过程,观看不再被动,它成为了主动的,集认知和想象为一体的活动。
正是这个心理基础的存在,使得恐怖片中的极端的表达,比如塑造一个怪物进行叙事和主题传达,有了可能。
弗洛伊德认为,『 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 』,从这一点出发,罗宾·伍德(Robin Wood)得出一个论断:怪物是人被压抑的部分的表现,而观众通过观赏人类主角对怪物的斗争,来完成这种释放。
怪物是什么样的?长相丑陋是其次,没有道德感,杀戮成性才是最令人恐怖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破坏欲,生在现代社会,我们都乖乖的收起了獠牙,这种暴力冲动便成为了压抑的部分。
而恐怖片则通过进一步夸大的方式,塑造出一个怪兽,尽情的破坏,释放人性中狂躁的部分,但怪物最终会解决,欲望得到收敛——在观影的过程中,“安全的”放飞自我一次。
另一方面,怪物往往能唤起观众的同情,从第一部怪兽片《科学怪人》开始,怪物们便被蒙上了一层受难英雄的面纱,它们或者是被科学家创造,由普通人变异,又或者从另一个星球远道而来,努力想要融入世界,并且积极行善,但始终得不到认同,从而化身为杀人怪兽。
这种被误解,被排斥,以及由此积压的报复心的释放,同样也是很多人感同身受,并且乐于在荧屏上看到的——这,也许便是观众能容下屏幕里丑陋的怪兽,怪兽怪物片经久不衰的原因。
恐怖片的血脉:哥特
恐怖片中,哥特电影绝对要占一大部分,暗夜古堡,血红玫瑰,女巫和吸血鬼……这些都是典型的哥特式意向,哥特式的英文名称为Gothic ,在德语中对应的单词有『 上帝 』意思,所以哥特最核心的特征,还是在于其『 超自然 』的元素。
但不管是永生,魔法,还是昏暗的布光,大面积深黑与血红等视觉元素的运用,都是在为哥特真正的精神内涵,即对孤独的探讨和关怀服务的。
昏暗幽深的古堡,空无一人,住着的往往是不能算是死了,也不能算是活着的,所谓“永生”的吸血鬼——这分明就是对被孤独包围的人的生活和内心的真实写照:孤独让人焦虑,不安,恐惧,由此带来了一种“死亡”,肉体还在,但却因为无人交流,内心世界和外界隔绝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死亡,同影片中的女巫和吸血鬼等边缘体和异类的形象和孤独情绪,如出一辙。
另一方面,哥特影片在死亡美学上也别有一番造诣,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美剧《猎魔人》中,对这一特的演绎可谓登峰造极,虽然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哥特或者恐怖片,但其对哥特与恐怖元素的使用却是针针见血。
通过多线叙事,影片将故事中与两个最具有冲击力的场面——叶奈法在没有任何麻醉药的情况下接受割除子宫,并用子宫烧成的灰所制成的药水矫正自己先天的佝偻体型的巫师手术;猎魔人杰洛特与因在母胎中被诅咒而化成怪物的公主在古堡中战斗一整夜,待天亮将其暴露在阳光下以帮助其复原——剪辑在一起,处处都是声嘶力竭的嚎叫,死亡和重生的回音久久不绝。
不同于其他影片仅仅从杀戮和死亡中探索美感,在这其中,那个佝偻的叶奈法死了,怪物公主也死了,骄傲的黑凤凰一声长啸,直冲天际化作一团灰烬,此刻,死亡的美学已经被演绎到了极致;而灰烬之中,却脱胎出全新的生命,生便是死,死便是生,涅槃终于得以完成。
不过,让哥特电影真正席卷全球的,还是电影对其中的思想性的进一步探索,对社会和人类的阴暗之处的批判。
在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当中,制造人造人的科学家因疾病突然离世,留下双手还是剪刀的,单纯善良的爱德华独自留在人间,他慢慢被小镇的人接纳,但最后因为不想连累心上人而没有说出盗窃事件的真相,一个人受罪,从而被全小镇人的排斥,逃回古堡,隐藏到不为人知的角落中。
哥特元素从一种创作框架,一种视听元素,最终发展出自己完整的体系架构,给欧美恐怖电影这个大家庭注入一脉强壮的新鲜血液。
恐怖片的思想内核: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是谈任何恐怖片的主题与寓意绝对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要理解『 后现代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我们当下所处的『 现代 』——现代社会的建构,是以『 理性 』为依托的,我们建立现代组织与市场经济,呼吁大众选择的自由;但同时,这也带来了诸多副作用,官僚主义,世俗化甚至低俗化,以及消费主义和现代组织对人的异化等等。
恐怖片 电影作为现代的繁荣的基石,『 理性 』同时也是现代的恶与丑滋长的土地。所以,『 后现代 』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 反理性 』。
那电影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呢?影像只能讲故事,没办法也不应该干巴巴说理,故事中不按常理出牌,反其道而行之的主人公,如蝙蝠侠电影中小丑般神经质的反派,无处不在的暴力……这些,貌似便是后现代的所谓反抗。
实则不然,你说是,我说不是,你说往东,我说往西,这叫抬杠,不是反思;能看到事物当中讽刺的一面,才能勉强登上反思的舞台。
比如,恐怖片当中暴力往往无处不在,但仔细观察,那些貌似毫无理智的杀人狂在计划自己的行动时,却总表现出极高的智商和反侦察能力——他理性的计划着一个非理性的行为,同时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一个以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选择,代表理性传统的科学知识在这里成了施暴工具;
而另一方面,被施暴者往往也只能以暴力的方式给予反抗,其手段往往也不会比施暴者差到哪里去,但观众为什么觉得大快人心?因为虽然暴力本身本身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但在危险的情况下,由求生本能激发出来的暴力却又成为了一种能够被理解的理性行为,于是,此时,这种暴力便获得了一种“合法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