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 之 花
——好莱坞灵异片类型研究
2004212379 周婧
摘要 灵异片是好莱坞恐怖电影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经历了酝酿阶段、成熟阶段和融合新发展等阶段,以不同于传统好莱坞恐怖电影的特点给观众以新的视觉奇观。它吸收了哥特式恐怖小说的特点,也融合了心理恐怖及东方恐怖美学的风格,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诞生了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 好莱坞 恐怖文学 灵异片 哥特式 美学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洛伏克拉夫特如是说。在人类心灵深处那些难以碰触的地方潜藏着最深层的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并作为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暗中左右着人类的言行。人类自身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进化不断发达强大,但是当面临死亡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时仍显脆弱,而与死亡相关的幽灵、鬼怪也伴随着人类对永生的希望和绝望不断衍化出各种各样的面孔,丰富着人类的想象。
电影的出现使这种想象得以具象的表现。好莱坞灵异电影便是这种表现中的一个类型。尖耸的屋顶、阴森的古堡、纠结的枯树、咆哮的风雪……好莱坞灵异电影动用了声画特效等多种元素构筑了一个远离现实、阴风飒飒的诡秘世界,并力图在这个世界中还原人类对各种灵异鬼怪的想象,让人类在这种自残自虐般的惊恐中释放出心灵最深处的恐惧。
严格说,灵异电影在好莱坞的电影系统中只能算是恐怖电影下属的一个子类型。恐怖片本来由三个类型组成:怪异片(unnatural)、心理恐怖片(如希区柯克1960年的《精神病患者》)、凶杀片(massacre,如托伯·霍帕1974的《德克萨斯州分尸谋杀案》),后两者也可以当作惊险恐怖片)。第一种类型即怪异片,又可以分为吸血鬼影片、幽灵片、神鬼片、魔法片、僵尸恐怖片。因此,灵异电影应该属于怪异片下属的幽灵片一族,而在本文中则倾向于指称没有具体形象(区别于吸血鬼、僵尸)的鬼怪片。在此定义下,本文试图从灵异片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文化内涵与传统嬗变等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个案《闪灵》(库布里克,1980年)进行分析。
文献综述
关于灵异电影的专门论著比较有限,美国电影研究专家苏珊·海瓦德在《电影学关键词》
一书中将恐怖片分为怪异片、心理恐怖片、凶杀片三个类型,而灵异片则接近于她所说的幽灵片(怪异片的一个子类型)。她对恐怖片的发展历程、类别等做出比较透彻的分析,同时也将恐怖片与惊险片、科幻片结合起来,指出这些类型间的交叉与杂糅。她认为,“电影的类型都是不纯粹的”,“类型的含义经常都在变化”。而灵异电影便是她所说的“交叉类型”,综合了惊悚、科幻、凶杀、幽灵等多种元素。
一般来说对灵异片的研究都习惯于放在恐怖片这个大类型背景下进行。在对恐怖片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灵异片隐约闪现的身姿。不论是“学院派时期”的《卡里加里博士》(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1920)、《鬼车魅影》(The phantom Carriage,1920),“发展时期”的《弗兰克斯坦》(Frankenstain,1931)、《吸血鬼》(Dracula,1931)、“成熟时期”的《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闪灵》(The shining),还是“繁盛时期”的《小岛惊魂》(The others,2001)和《午夜凶铃》(The Ring,2002),我们发现灵异因素始终伴随着好莱坞恐怖电影的发展。(刘于嘉,2004)
另一种研究视点是将恐怖片(包括灵异片)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加以分析。20世纪30年代音响效果加入恐怖片,其效果正好与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的心理不
谋而合;40年代的作品则比较贴近当时的社会气氛,带有“黑电影”的彩;50年代,随着核威胁和麦卡西主义散布的“共产主义渗透”阴影,幽灵和鬼怪暂时退出舞台,让位于各种科学怪人;而接下来的越南战争、水门事件则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恐怖片也向鬼怪等传统题材回归,将社会的动荡归结于非人力可以扭转的神秘力量,如《鬼驱人》;80年代以后商业氛围日渐浓重的好莱坞恐怖片,暴力与情被大规模用作吸引观众的武器,而发展至今则多少显得“饥不择食”了。(李一鸣,1998)
事实上,好莱坞恐怖片具有“多旋律”特点,正是在恐怖片这一“恐怖主题”之下多重旋律的交织,使其出现了吸血鬼、科学怪人、狼人、幽灵、外星人等多种子类型。而这之中超自然的幻影构成了恐怖片中最古老最永恒的题材,这些超自然的鬼怪不仅代表了外来力量的威胁,其恶行也成为人类自身“恶”的化身,这也是灵异片能够引起观众心灵震颤的根本原因。(兵甲,1998)
值得注意的是,对好莱坞灵异片或者恐怖片的研究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的趋势。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恐怖片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注意到恐怖片的暗示意义(薇薇安,2003),从叙事学角度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方式”的阐释也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灵异片的叙
事风格(杨剑明,1998),而从摄影角度和声音角度的分析则独辟蹊径(穆德远,2000;姚国强、孙欣,2002)。
好莱坞近年来对东方恐怖美学的接受与吸收,尤其是对日本恐怖片的引进和学习,则使灵异片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兼具西方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和东方玄秘风格。在具体表现手法上也吸纳了东方特点,开始转向心理恐怖,不再单纯依赖于血腥、暴力的表现方式,如《小岛惊魂》等。(郭宁,2000)
发展过程
要讨论好莱坞灵异电影的发展,不能脱离它所属的母类型——恐怖片,总体来说,好莱坞灵异片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酝酿、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从早期的好莱坞有声恐怖片《吸血鬼》(托德·布朗宁,1931)、《弗兰肯斯坦》(詹姆士·威尔,1931),到三十年代吸血鬼系列影片的繁荣,直至50年代,好莱坞恐怖电影将触角伸到各个角落,囊括了吸血鬼、僵尸、科学怪人、怪兽、鬼怪等等类型,可以称为是好莱
坞恐怖电影“跑马圈地”的过程,基本形成了宏观框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内容、音效等各方面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幽灵与未亡人》(The Ghost and Mrs.Muir,约瑟夫·曼凯维奇,1947)堪称好莱坞灵异片的开山与经典之作,描述了一名个性倔强的寡妇在丈夫亡故后坚持带着幼女出外独立生活,并且偏偏要搬入一家鬼屋居住,与原来居住此屋意外窒息而死的船长幽灵斗智斗勇的故事。该故事充满戏剧张力,虽然时有鬼魂惊险出没,却不失风趣浪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基本承袭了欧美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别是内容布景上大量采用古堡、枯树、幽暗的光线以及大量血腥镜头,这成为好莱坞恐怖电影的一大特,当然也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 发展、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这一时期好莱坞恐怖电影出现了新的发展。希区柯克的《精神变态者》(psycho,1960)是西方恐怖片划时代的力作,这部被视为第一部现代恐怖片的经典作品,将心理恐怖的魅力展现给世人,从而影响了相当时期的好莱坞恐怖片创作思路。虽然好莱坞的导演们仍然如一嗜血的动物般在迷雾与古堡中尖叫狂吼,但是他们也多少认识到了心理恐怖的震慑力,并不时将其引入自己的作品,出现了相当一批经典作品,如《猛鬼屋》(The Hauntin
g,1963)、《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闪灵》(The shining,1980)、《鬼驱人》(Poltergeist,1982)等。在《猛鬼屋》一片中,一人应邀前往苏格兰的一幢百年鬼屋中体验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拍出紧凑逼人的恐怖气氛,完全不依赖血腥或搞鬼镜头,被看作是“低成本灵异电影中的代表作”;《驱魔人》讲述的是魔鬼附身的故事,12岁的芮根被恶灵附体从而引出一系列诡异事件,该片曾被影迷评为影史上最为恐怖的电影,放映初期曾造成观众吓晕事件:《闪灵》也讲述了一个魔鬼附身的故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入木三分,库布里克和斯蒂芬·金的联合铸造了一代经典;《鬼驱人》是斯皮尔伯格参与编剧和监制的经典恐怖片,讲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五岁的女儿,鬼能透过电视机屏幕讲女孩抓走,令人毛骨悚然。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灵异电影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类型,并凭借上述一系列经典作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风格。恐怖片 电影
三 融合再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既有基础上加以发展,吸收日韩等东方恐怖电影的优点,甚至将日本经典鬼片进行好莱坞式复制,融合与创新形成了新的潮流。《鬼眼》(The Sixth Sense,1999)、《小岛惊魂》(The others,2001)、《午夜凶铃》(The Ring,2002)是这一阶段比较突出的作品。
《鬼眼》构思精巧,以鬼的视点展开叙事,讲述了一个自称能够看到死人的费城小男孩,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解开了一个后妈下毒害死小女孩的疑案,影片结尾令人惊讶。《小岛惊魂》由影后尼可·基德曼主演,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英吉利海峡的一座小岛的古宅当中,尼可扮演的女主人与她的一双怕光的儿女与屋中的“鬼魂”展开搏斗,故事发展到尾声才发现他们自己其实才是真正的“鬼魂”,也是以结尾带给观众相当的惊异。《午夜凶铃》则是对同名日本经典鬼片的复制,围绕着一盘恶怨纠集的录影带的“七日诅咒”,女记者凯勒试图探求真相却最终卷入这场诅咒之中,吸收了日本恐怖片对气氛渲染上的技巧。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灵异电影开始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叙事方式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而对外来影片技巧和风格的吸收与融合,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好莱坞恐怖片嗜血的特点,开始以气氛的渲染和情节的离奇吸引观众。
基本特征
好莱坞灵异电影很难说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事实上,这个类型的电影掺杂了太多杂糅的因素,兼容了西方哥特式风格和东方玄秘恐怖彩,同时也吸收了心理恐怖片及好莱坞剧情片的经典桥段(从另一个角度说,也难免被称为老套)。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 封闭的环境
一般来说,该类型电影喜欢将故事安排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叙述,也许这样才能将人类置于绝境孤立无援的极端心境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安排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一开始就将故事设置在孤岛或者与世隔绝的古堡中,如《小岛惊魂》就发生在英吉利海峡的一座小岛的古宅中,《猛鬼屋》则发生在苏格兰的一幢叫做“小丘庄园”的百年鬼屋里,《幽灵与未亡人》等影片也很类似;第二种情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对紧密一些,多发生在观众所熟悉的环境中,主要通过切断电话线、风雪封堵、呼叫系统失灵等手段使主人公失去与外界的联系,陷入绝境。如《闪灵》将故事安排在一座山区酒店中,暴风雪将酒店与外界的公路交通、电话联系切断,无线电呼叫系统被男主人公破坏,从而失去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二) 哥特式风格
好莱坞灵异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沾染了浓重的哥特式气息。不论是发展初期大量采用古堡、枯树、幽暗的光线以及血腥镜头,还是到后来的《小岛惊魂》、《猛鬼屋》、《闪灵》,浓雾中的庄园始终是酝酿鬼怪灵异的最好环境。尖耸的屋顶直入黑夜,沾满灰尘的雕花玻
璃窗爬满了枯藤,宫殿般的客厅,雄壮的空间,将置身于此地人类衬托得渺小卑微,更加彰显了未知力量的强大和人类的孤独无力。
(三) 逃难与拯救
在这一类型的影片中,存在非常明显的善恶势力的对比与冲突。多数情况下好莱坞的导演习惯事先摆放一个性格坚毅、品行端正的光明天使在危险处境之中,他(她)不断遭受到邪恶灵异势力的威胁,然后必然会有另一个善良的化身对其进行拯救,这种拯救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的相互拯救完成,比如《闪灵》中的杜兰斯太太对儿子丹尼的拯救、《鬼驱人》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拯救、《猛鬼屋》中的爱莉诺对家族中受害小孩的灵魂的拯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善恶冲突在不少时候会发生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从而使这种冲突更为扣人心弦、难以防备,如《闪灵》中就将魔鬼附身在杜兰斯先生这个父亲形象之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某些道德上的探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