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及以前
意大利电影在早期默片时代以豪华、开阔的布景闻名于世,电影产量一度仅次于法国。相对其他国家以小剧场的新奇杂耍项目推出电影的发展轨迹,意大利电影业虽起步较晚但基本一开始就采用较正式且高端的影院市场树立自身的产业地位,为制作豪华巨制营造了条件,卡努杜“第七艺术”的说法不能说和当时的影院潮流没有关系。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落败,意大利电影工业第一次整体衰落。
三十年代
勃拉塞蒂是三十年代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早期电影题材与美学的根源。手法多样而扎实,将人物心理用字幕呈现于银幕和主观镜头的使用今天看来因默片独有的朴拙气息而仍显新鲜,外景部分强调纵深感,同一镜头内人物的串场多用不同方位、远近的对比调剂。
四十年代
1《电影》
这本意大利电影杂志的意义约略等同于法国的《电影手册》,为战后的新现实主义诞生创造了土壤。维斯康堤、安东尼奥尼、桑蒂斯等新现实主义导演曾经是《电影》的主要编辑与撰稿人。
2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电影业在二次大战失败后又一次经历了衰败,但法西斯电影垄断制度的垮台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一批年轻电影人适时的推出了新现实主义的电影主张与实践,将电影史拉入了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两类,反法西斯战争电影与反映战后困顿生活的淡剧情电影,普遍带有左倾自由主义观点,具备对社会的即时批判。新现实主义电影手法上强调纪录感,常用枝蔓的情节回避主线索,甚至常导致叙事节奏的碎裂,部分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拍摄时没有正式剧本,依赖导演的现场创作,比如罗西里尼和维斯康堤的早期作品;主创和拥护者将实景与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予以强调来强化电影本身的社会意义;以及开放式结局的使用。
3主要导演
德·西卡是三十年代很受欢迎的南方喜剧演员,四十年代凭借柴伐蒂尼的剧本成为导演,此后两人的合作持续了三十余年,而柴伐蒂尼实际上是新现实主义的灵魂人物,由他编剧或参与创作的影片达上百部,有剧本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半出自他的手笔。二人作品的整体水准代表着新现实主义的高峰。
五十年代
1新现实主义分裂
新现实主义电影只维持到五十年代初期,原因较多,一是失去了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同属新现实主义旗下的主创体由于不同的立场开始走向分裂;二是
意大利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逐渐从战后恢复,新现实主义失去原本就不丰厚的众基础;三是1949年禁止引进苏联和波兰电影后“安德里提奥法”的施行,此法限制“诋毁意大利”的电影发行与出口,新现实主义电影首当其冲的在受压制行列里。总结起来,新现实主义的分裂消失源于意大利国内自由主义左翼的失势。
2几个导演
罗西里尼在五十年代初转向宗教题材(《圣方济各的小花》),同时将新现实主义的非剧情化向前推进(《意大利游记》),期间也有回到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罗维雷将军》),在多种尝试之后定格在为电视拍摄人物传记片,总的来说,产量较高而手法一直粗糙,这与他激进不安分的性格有关,而同美国影星英格丽·褒曼的婚姻对他产生了一定的相反影响。
德·西卡在五十年代前期仍然坚持新现实主义道路,当然这种坚持主要来自柴伐蒂尼,柴伐蒂尼的剧本用暧昧的方式展示社会问题造成的心理绝境,已隐隐具备东尼奥尼心理现实主义的萌芽。两人1952年的作品《温别尔托·D》引发官方强烈而持续的指责,不得不暂时转入主流的娱乐片领域。
维斯康堤在五十年代经历了个人的过渡期,由新现实主义转向表现贵族阶层精神危机的古典主义艺术电影,而他在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鲜明的赞扬寄宿普通人身上的高贵精神。《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是维斯康堤最后的新现实主义余韵。
六十年代
1现代艺术电影
安东尼奥尼是现代艺术电影的开创者,早年迷恋造型艺术的经历使他这一时期成熟的心里现实主义作品充满天启意味的构图,表现中产阶级的四部作品主题虽然涉及人与工业、社会的矛盾,但主要着力于无地落实的情感、乏味而无生机的性关系,剧本拖沓,长于节奏控制跟摄影上的表现,为当代艺术电影的基本形态定下了基调。
2意大利喜剧
意大利喜剧电影一直是意大利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依附意大利独有的舞台喜剧传统,导致本身成为市场相对封闭的类型电影,伊托·斯科拉和皮亚托·杰米两人的作品在六、七十年代成功将这一类型推向世界,两人的作品都有明显的舞台剧风格,斯科拉舞台化的布景、杰米繁复的对话以及同样狭小的取景。德西卡和柴伐蒂尼这一时期也推出了自己的喜剧作品,在国际上捧红了索菲亚·罗兰。
3政治电影
意大利政治电影是新现实主义另一股成型的支流,同样面对即时的社会话题,但相对于新现实主义背弃传统戏剧模式以求贴近现实的做法,政治电影用精密的材料搜集整理配合新闻片的拍摄方式表达主创的分析批判,场面调度纯熟,半纪录片的形式
背后,是大量的人工设计。
吉奥·庞泰科沃战争期间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的领导人之一,他的《阿尔及尔之战》是意大利政治电影的象征性作品。雄浑而精致,将左翼立场隐于客观冷静的叙事。
弗朗西斯科·罗西的作品用仿新闻记者的观察角度营造纪录感,这一时期反映官商勾结的《城市上空的魔掌》、黑手党与西西里独立运动的《龙头之死》等表达了疏离的愤怒感,叙事节奏的松散断裂仍留有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4意大利西部片
意大利西部片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混合类型,结合了美国西部片同意大利无产阶级电影的特点,导演瑟吉奥·莱昂内与美国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组合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肮脏的服装道具风格跟个人主义的自私人物亦意味着电影史的“青铜时代”帷幕张开。意大利西部片一度兴盛,直到马克·费拉里197
4年的反讽作品《不要伤害白种女人》为意大利西部片画上了句号。
恐怖片 电影5情与血
欧美六十年代相对宽松的电影制作环境同样促使意大利出现了一批情血腥之作。系列片《世界残酷奇谭》在暴力野蛮的画面中融入了创作组自然主义和底层立场的抗议,同时也不乏抒情。
丁度·巴拉斯高产量的情片一以贯之对性器官的展示癖好,但是手法题材多变,在情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6无产阶级电影
帕索尼里大约是最著名的意大利左翼导演,他在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诸如《乞丐》、《罗马妈妈》用自然主义的通俗剧手法表现无产者的绝望困顿,无力批判的伤感气氛细腻动人;中期作品《马太福音》、《美狄亚》用无产阶级视角切入传说领域,试图凭借主题位移的折中、渗透方式唤醒欧洲无产者的自我阶级意识;后期作品大量结合自己的符号学观念,拍出了《定理》这样的阶级寓言,这是最为纯粹阶段的帕索里尼,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再次回到六十年代中期的路数,可惜的是银幕前受众阶级身份与阶级意识的统一并未在七十年代有所进步,那些象征生命本源的欢笑特写埋没在故作惊诧的虚伪注视下了。
七十年代
1一声叹息
意大利导演继日本和美国人之后,在七十年代初向1968献上了自己的祭奠之花,对学生运动的反思成为七十年代意大利艺术电影的重要母题。安东尼奥尼的《扎布里斯基角》、《职业:记者》,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等是这一潮流的中坚之作,贝托鲁奇的其他政治电影《同流者》、《1900》等预示着意大利政治电影的主题由事件分析转向人的分析。此外,贝洛奇奥伤感的无政府主义政治电影跟马克·费拉里粗野的嘲讽作品
在这一时期相映成趣。
2艺术电影
塔维尼兄弟和艾玛诺·奥米早期作品以自然主义叙事结合艺术电影手法为主,在七十年代的创作中先后脱离政治元素,用艺术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较为通俗的题材融合,开拓出了较为狭义的艺术电影领域。
3恐怖片
意大利恐怖片出现于六十年代,是意大利在国际最为知名的通用商业类型片。达里奥·阿金图凭借七十
年代的作品成为意大利恐怖片的代言人,摄影考究,具有古典油画的风格,这点上类似维斯康堤同时期的作品。
4女导演
七十年代是意大利女导演首次集中活跃的时期。莱娜·温特米勒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女导演,至今仍在拍片,一直维持着比较清醒雄辩的女性主义立场。莉莉安娜·卡瓦尼的《午夜守门人》涉及虐恋题材与纳粹美学,与两年后丁度·巴拉斯的《凯蒂夫人》构成纳粹美学短期回归的标志作品,同时期德西卡与伊托·斯科拉等拍摄了反纳粹题材的电影针锋相对。穆尔吉亚的《春之森林》由于展现少年性爱遭禁二十余年,这也成为她唯一的作品,影片本身具有男权的意味。
八十年代
1国际化
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一线导演纷纷选择国际化的制作班底跟资金支持,贝托鲁奇的东方三部曲用优雅的布景、摄影风格简单图解了亚洲与北非的异域风情。瑟吉奥·莱昂内则以往事三部曲的史诗格局呈现了他对美国文化的迷恋,制作精良,并仍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
2意大利后裔
另一方面,几位重要的意大利裔美国导演于八十年代达到了自己的创作高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迈克尔·西米诺的《西西里人》,这几位导演几乎代表了新好莱坞时期的半壁江山。统一而突出的典雅影像风格(斯科塞斯作品同时具有美国东岸电影的特点)标志着发轫于意大利的当代艺术电影同电影工业最大结合的阶段到来。意大利裔导演是三、四十年代德国移民导演之后最为成功的少数族裔美国导演,八十年代以来的美国独立电影中亦有一位重要的意大利裔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九十年代至今
1左翼与青春片
近年的意大利左翼电影多以六、七十年代为背景,依附对逝去青春的追忆还念,左翼运动普遍被做为青春历程中的成人礼镀上了温暖的金。虽然将背景设置为六十年代的青春怀旧片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但意大利电影的整体素质仍是这一亚类型中的翘楚。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加布尔·穆奇诺的《情留脑海》(目前他在好莱坞发展,拍摄了《当幸福来敲门》《七磅》),马可·图利欧·吉欧达纳的《一百步》、《最好的青春》,丹尼埃尔
·卢挈蒂的《我的左派哥哥》。
2传统延续与新思路
德西卡以降,专业演员演而优则导的转型方式直到九十年代才在电影工业的支持下普及,出演过《星探》、《碧海蓝天》的塞吉奥·卡斯特里托推出了《激情,别动》,出演过《三兄弟》的老牌明星米歇尔·普拉西多在九十年代成为导演,吉姆·罗斯·斯图尔特在06年也推出了处女作《中后卫也好》。罗伯托·贝尼尼纯熟的商业片导演手法将自己神经喜剧的表演风格结合舞台剧传统,是意大利喜剧的当代提升。
南尼·莫瑞蒂九十年代的创作带有知识分子电影的特点,是影像化的个人笔记,热衷表现如他本人一般琐碎唠叨的中年丑男人,自恋而又充斥没有勇气发作的愤怒,和后期的费里尼一脉相承。
罗伯托·安度曾担任多位意大利或意大利裔导演的助手,他的作品是意大利艺术电影较正统的延续。此外类似罗西风格的政治片近年亦有出现,比如08年的《格莫拉》。吉塞普·托纳多雷因擅用风格杂糅的中性作品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x
向我的友邻推荐小组话题:简明意大利电影史
摘要: 二十年代及以前意大利电影在早期默片时代以豪华、开阔的布景闻名于世,电...
推荐语:
by 小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