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液腺囊肿,为口腔黏膜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形成的浅表囊肿,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常发生于下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及舌部。传统的方法分手术和非手术,既给患者带来手术痛苦,也易使不愿配合的小儿患者造成失败。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和实践,采用2%碘酊非手术方法,获得了满意疗效。
标签:碘酊;口腔黏液腺囊肿 ;注射疗法
我科自2002年8月~2007年8月,试用2%碘酊注射疗法口腔黏液腺囊肿共26例。均已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45岁。本组的口腔黏液腺囊肿,发生于下唇黏膜18例,颊黏膜6例,舌腹黏膜2例’不包括陈旧性囊肿。病史从 2个月~ 5年,囊肿直径< 5mm 20例 ,5~12 mm者6例,26例经过随访5年以上。
1.2 方法
1.2.1 准备
7号注射针头1支,5 mL注射器2具。1具空注射器,1具抽2%碘酊1 mL以备用。
1.2.2 步骤
口腔黏膜常规消毒,暴露术野,术者手持装有7号针头的空注射器,从囊肿周边黏膜刺入,此时从表面可看到针尖在囊肿内活动,吸出囊液;自针芯取下注射器,留置针头,换上抽有2%碘酊的注射器,根据囊腔大小缓慢推注注射2%碘酊0.1~1.0 mL,囊肿较大者可0.1 mL的地塞米松一起注射.将囊腔注满,3 min左右将碘酒抽出,拔去针头,棉球压迫片刻即可。1周后复诊,囊肿未完全消除者用同样方法行囊腔内注射,每周1次直到囊肿消失,26例中注射次数最多者3次。
2 结果
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最长约5年,最短1年。其中20例经过1次完全治愈,4例重复
注射完全治愈。2例复发,其治愈率92.30%,复发原因是操作不当,刺破囊壁,碘酊未存留于囊腔内,2月后复发。
龚建3 讨论
3.1 机制
碘酊能氧化上皮细胞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的氨基酸结合而使其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从而使上皮细胞失去分泌功能,不能再形成囊肿。
3.2 注意事项
①在注射时一定要轻柔,避免针尖刺破囊壁,囊壁刺破必然失败。本组有2例均因刺破囊壁而复发,未刺破口黏液腺囊肿效果均较佳。②有碘过敏者禁用,本组未出现过敏病例。③勿刺穿基底部,会出现疼痛和水肿,本组有1例舌腹黏液腺囊肿,在注射0.5 h后一侧舌体肿胀变,流口水,给予抗炎1周后治愈。④反复破溃,形成炎性肉芽者为非适应证。
3.3 体会
碘酊注射口腔黏液腺囊肿,本文报道26例,发生在下唇及颊黏膜效果最佳,其原因是发病部位易于注射,不易刺破囊肿。本法操作简单可靠,,具有无需麻醉、创伤小、疗效好、避免了手术的痛苦,特别适用于手术不合作的儿童。不留疤痕,费用少。
参考文献
[1] 顾潜川.口腔外科[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
[2] 龚建民,郭留云.实用口腔常见病新疗法[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33-240.
[3] 曾光明. 口腔临床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170.
[4] 张丽芳.碘制剂注射口腔黏液腺囊肿[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3):34-3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