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开启小学低段文阅读之门
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互相讨论,在讨论中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可以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然而,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讲,他们识字不多,光是阅读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进行文阅读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章进行文阅读是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在儿童文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便是儿歌,在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等等,《左传》中便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它原属民间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成为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儿歌和成人诗歌最大的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身心的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具体来说,它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它是以儿童的口吻来诉说的直接来源于儿童生活中的诗歌。它的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语言简单却精粹,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在富有情趣的文字当中感受快乐,从而触发孩子的想象。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儿歌,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易为低年级孩子所理解,因此不妨选择一些表达同一种事物的简单有趣的儿歌,这样,低年级孩子们就能很快地理解表达含义,并能发现每个儿歌表达方式的形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议题”的文阅读目的。
特级教师蒋军晶指出“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么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因此,把哪些文章组合成“”考验着我们阅读教育的理念,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理解还不够层面,存在“多样性”,浅显的文章、浅显的共同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张力,而这些也是低年级孩子们容易发现和挖掘的东西。我们在进行儿歌的文组织的时候,既要重表达,也要谋策略,用显性的方式体现课堂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悟性,从而达到文阅读的效果,并且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自己预设的效果。
一、拟声词
拟声词是儿歌当中最常见的词汇,它生动、形象并且富有节奏感,让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简单化,在很多儿歌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知晓作者的表达,理解作者的意图,通常会使用很多的拟声词,它可以生动地把人、事物、自然现象的声音表达出来,可以让儿童有身临其近的感觉,巧妙地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
因此,作为刚接触文阅读的老师来说,不妨挑选一些同时具有拟声词的儿歌作为文阅读来让孩子感受感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孩子们在阅读中比较了这些同时具有拟声词的文章时,再通过老师的引导看是否还有表达上的异同之处,这样双管齐下地创建多个角度站位让孩子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这些富有情趣的表达艺术,在这些有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再去朗读儿歌,那么味道就截然不同了。如都是描写雨的拟声词的儿歌、都是描写水的拟声词的儿歌、都是描写鸟的拟声词等等。
我在选择儿歌文时,发现同样描写雨的儿歌有《春雨蒙蒙地下》、《踩雨》、《下雨歌》、《下雨》、《调皮的小雨点》这几首儿歌,内容浅显而思想单纯;既有篇幅简短的特点,又能用结构单一的手法让孩子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当我把这些文章组成一组发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在我预订的时间内做到全班阅读完毕,还能在这些充满趣味性的儿歌当中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拟声词,这样孩子的阅读欲望很快的被激发出来,并且还能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地参加其他议题的讨论,课堂也因此洋溢着快乐和激情。
二、比喻
比喻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使用比喻的手法主要是让儿童更能直接更能明确地体会诗歌表达上的意图,同时也能让孩子体现一些快速的思维。
在选择一些同时具有比喻手法的诗歌时,不可缺少的就是看是否同时具有一些“示范性”,即让儿童很快的进行一些联想的诗歌。这些诗歌描写的事物往往是孩子身边容易发现的,同时又是多变化的,这样才能很好的形成文阅读中的“张力”,课堂气氛调节起来也是收放自如。
如《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月儿弯弯,像个银盘。”《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指甲长了》:“指甲长了不剪掉,又像小狗又像猫。
”《榆树钱儿》: “榆树钱儿,圆又圆,多像一串大铜钱。”……这些比喻,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
事物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同时也能在议论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表达事物的语言能力,是一个不错的写作启蒙。
三、拟人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例如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拟人的儿歌是最能提高孩子阅读的兴奋度,因此多一些这样的儿歌让孩子读一读,自然也能感受到拟人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免去了教师繁琐、平白而又无谓的解释说明,更胜过举例说明了。有老师提出,儿歌具有培养孩子高级审美情感的能力,越是富有神奇的拟人表达越具有老师发觉的空间。现在很多孩子在写作上拟人的手法用得太少,让整篇文章缺少味道,因此老师不妨多让孩子读读这些拟人手法的儿歌,好让他们形成写作上的习惯,指导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拟人手法里的很多儿歌是适合表演的,因为孩子们总爱模仿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和声音,因为孩子往往总喜欢置身于幻想当中,幻想的层面加上游戏的精神,不妨顺势把课堂打造成一场深情并茂的表演剧,这样下来让孩子既强化了心理的感受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一闪一闪亮晶晶儿歌歌词
例如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柳树洗头》:“柳树姑娘洗头发……风吹发型又乱啦……”《三只小花猫》“……洗呀洗,脸洗好……”《太阳公公起得早》……这些用拟人的手法对事物的描写,不但能让孩子在天真稚气中引发对周围事物的思考而且还能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做动作的过程当中,互相深入表演,互相理解对方的表达层面,立刻就拓展了阅读,更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学习和鉴赏拟人方法的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蒋军晶在《表达、策略、思考》中提到,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和发现能力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我认为,咱们现在的语文课就应该尝试
一些多样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多让孩子体会表达方式的异同,同时也能让他
们碰撞、思考、质疑,这样可能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很多潜在的、富有阅读表现力的孩子。语文课堂就应该探索一些“可能”、制造一些“可能”、发现一些“可能”,而文阅读就能为我们提供这些“可能”作出贡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则是课堂的引路人。儿歌作为我开启孩子文阅读大门的钥匙,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在阅读中认识很多字,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
2 蒋军晶,《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增刊
3蒋军晶,《表达、策略、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增刊
4 王斯英王素甫《拟声词在现代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浅析》吉林教育学院 2015.9 5陈琳:《童年的船——浅论儿歌的文体特征》,安阳工学院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