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调研
“后集中认证时代”
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文/周利  宋文甫
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后,由于受信息化水平、数据获取能力、基层经办基础等因素的制约,认证工作在方法手段、服务能力、技术支撑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加以研究破解。
关键词:后集中认证时代 社保待遇 资格认证
截至2019年11月底,四川省社会保险领取待遇人员总数达到2126.2万,人数众多且高度分散,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后(下称后集中认证时代),四川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自
觉对标“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的认证服务新模式”要求,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狠抓末端落实,有力促进了认证工作朝着无形化、人性化方向健康发展。
认证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后集中认证时代,认证工作不再具有强制性要求,主要通过化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来完成,这一变革给认证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无形认证覆盖率较低。我省已将参保众住院就医与乘坐飞机、高铁等信息纳入无形认证范畴,部分地区也采取数据关联的方法,将社保卡首次办卡、长期照护险结算等实名制场景数据应用到了无形认证,但每年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认证的人数仍然非常有限,无形认证覆盖率只占全省退休和领待人员总数的25.5%。过低的无形认证覆盖率给认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数据比对筛查存在死角。从“实时性”来看,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造成的数据阻滞和共享接口受限所导致的时间上的延后。比如,与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数据进行共享时,只能小批量通过系统接口导入,再加之受系统运行速度、数据转换环节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实时共享。从“可及性”来讲,主要是指数据资源获取还存在障碍和壁垒,认证结果数据的检验尚有无法探及的空白地带。比如,与司法服刑在押人员信息、民政殡葬信息的共享通道尚未建立,影响了认证的精准度。
基层认证工作基础薄弱。主要是“三个不足”:认证平台向村(社区)下延不足,在全省5.5万个村(社区)中,只有3600多个实现了平台下延,仅为6.5%;直接用于认证服务的工作性经费不足,有的地方即使纳入了财政预算,
预算额度也非常低;基层经办人手不足,认证“服务比”有的高达1:20000。
异地自助认证渠道不畅。全省统一的异地或远程自助认证的方法手段非常有限。各市县利用QQ 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了一些远程自助认证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滞后、覆盖范围较窄,作用有限。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的协查认证,需要在部级异地退管平台与省级协查认证平台之间转换,基层经办机构无法自行直接处理完成。社保卡看病
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在政策宣传解读与贯彻落实上存在偏差。有的社保经办机构对“全面取消集中认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认证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不理解、不适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办法,工作进展滞后。有的宣传方法手段单一、形式呆板,使得有些参保众错误地认为“取消集中认证就是取消认证”。二是数据归集与比对筛查的机制不够完善。全省不同险种的业务数据归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纵向到底的数据归集机制离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的目标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横向到边的部门间业务协同与系统融合还存在缺失,一些关键
数据获取的壁垒尚未破除,数据比对筛查仍有一些“空白地带”无法探及。三是认证方法手段滞后于参保众日趋多元的认证需求。部分地区对取消集中认证带来的冲击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有的在利用数据关联开展无形认证上动脑筋想办法不够,开展无形认证的方法途径不多,寓认证于服务的效果不佳。
破解困境的对策思考
打破当前认证工作存在的“瓶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去痛疏堵解难同时并举,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积极构建认证服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