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内容?未来,科学课应该怎么上怎么教?教育小新给您一一解读,快来看看吧。
一、课程性质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到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
2.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
3.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4.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5.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包括: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宇宙中的地球,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图1,p16)
五、课程实施
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小贴士1:
老师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围绕核心素养,依据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具体学
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围绕13个核心概念,相互关联、整体考虑;统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进阶要求。
第二,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
小贴士2:
在教学中,老师们要注意:
要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关注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
要把握核心概念进阶,强化学段教学内容安排的序列化和递进性,体现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
要突出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现学生对核心素养概念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小贴士3:
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根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经历探究的过程。
3.总结反思与应用迁移。设计必要环节,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应用迁移,做到融会贯通。
第四,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小贴士4:
探究和实践是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素;技术与工程实践包括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
老师们要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和实践过程,通过精心设问、恰当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既重视动手操作,又注重动脑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科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
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陆续出台,广大一线教师也开始学习,各种形式的培训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课标。多元解读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线教师,有时难免会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我们在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开阔视野时,也要聚焦本质,抓住重点,要掌握学科新课标的核心密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更好地的践行教育初衷。无论什么学科,我看大致上都有下面一些“时代底”。618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2022
一、目标价值: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寻求“改课”,实际上是追求改人.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课。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我们立德树人导向的根本要求,也是重要体现。
二、教学关系:从“单项权威”转向“共生对话”
“教着教着教师不见了”,“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目前存在着这两种倾向都不科学,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回归到正确的位置,课改很难有质的突破。教和学的关系,应该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寓教于学,寓学于教,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共生关系
三、教学内容:从“教材意识”转向“课程意识”
课堂难以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导致教得“碎片化”,学得“狭隘化”。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要跳出教材看教材,树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整体课程意识。
四、课堂样态:从“模式崇拜”转向“文化重塑”
几何时,我们对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课堂模式的追求,让我们淡化了对教学本质的思
考。课改之初,模式也许有存在的价值,但迷恋用一种模式来解决教学的所有问题也许过于天真。中国古人就早有说过:大道无形。模式崇拜如果说是课改的2.0,那么“文化重塑”(课堂文化)就是课改的3.0。课改就像一棵大树,越是高大,越需要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中。因此,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应逐渐由“模式崇拜”走向“文化重塑”,从“形”走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