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第一课《肖像艺术》 | 年级 | 五年级(2)班 | ||
周次 | 第一周 | 教师 | 赵阳阳 | ||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人物肖像画“以形写神”的重要特征,认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了解课本中涉及的中外著名的艺术家。 2.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作品,会区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 3.认识艺术的多样化,培养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 4.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白求恩),学习人物精神,适时渗透国际主义教育。 | ||||
教学重点 | 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 | ||||
教学难点 | 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 ||||
课时 | 蒸春饼的正宗做法 1课时 | ||||
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部分 | 课件播放动画片片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这就是绘画艺术,它用传神之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肖像艺术》(课题)。 | 你看出主人公在干什么吗? | 由动画片导入,让学生从最浅显易懂的地方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 ||
分组学习 文笔好的穿越文 总结 | 选择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学习要求: 1.艺术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画面是如何通过人物刻画表现人物神态的? 3.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讲给大家听。 4.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把它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曾鲸的《张卿子像图轴》是一幅立轴绢本设人像的局部。此画高111.4厘米,宽36.2厘米。 张卿子:诗人兼名医,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 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的画面构图为近距离肖像特写。从刀法上看,颇具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艺术家在表现女孩时脸部刻画与其他地方不同呢? 脸部为最亮的部分,但是又不乏层次感。 潘鹤在雕塑中运用了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 | 学生分组讨论并反馈。 《张卿子像图轴》:用国画的形式表现人物飘逸、洒脱的外形。作品中人物身着浅青长袍,头戴乌巾,指甲修长,悠然捻须。画家曾鲸将人物刻画得仪表端雅,仪态安详。从画面中看出这是一个内心平静、待人友善的长者。 《藏族女孩》:此画是用版画形式表现的。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新奇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脸部没有刀痕是为了表现女孩细腻的皮肤,长长的眉毛、充满渴望的眼睛及小巧的鼻翼处只留下点点刀痕。衣服上舒展、干脆地刻制出了苍劲有力的粗犷意味,与女孩脸部形成鲜明对比。 《白求恩》: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白求恩大夫。从雕塑中不难看出他紧锁的双眉,好像在为战争带来的灾难而痛心。人物形象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青年女歌手》:画家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画面以中国山水作为背景。画面构图类似于欧洲古典绘画风格,可谓是中西融合,形成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 |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最后一问使学生有探究下去的动力。 通过老师总结,学生对不同画面的构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0首付分期付款车 | ||
学生练习 | 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和大师一起画”。 看书中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 学生把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不同感受讲给大家听。 | 通过练习添加背景,开发、引导学生的另一种欣赏绘画的思路。 | ||
评价部分 | 肖像艺术中 “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我们在绘画时就要学会多观察人物特点、性格,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 | ||||
2.画人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人物头像的能力。
2.学习、掌握人物头像的速写知识和速写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头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画出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照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出示一幅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猜猜她是谁吗?你们说画的象不象?这幅画用了一些简单、流畅的线条就画出了老师的形象,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吗?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用速写的方法画人像。
二、新授
1.观察头像特征
速写是写生的一种方式,要通过观察,在短时间里用流畅的线条画出事物的大体形状、基本特征。而画人像速写要仔细观察人物头部的基本特征。请你们来观察这位同学的头像,说说有些什么特征?
2.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一画,直接用笔来画这同学的头像,并结合用流畅、简捷的线条,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学生试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3.展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怎样修改?学生答(略)
4. 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脸型及五官特征
你们说的很好,我们在画人物速写时,还应注意人的基本脸型和五官特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共同归纳一下脸型)有:椭圆形的,瓜子形的,方形的,圆形的等。我们还可以看出下巴到鼻尖、到眉毛,眉毛到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大体相同。这是人的脸型、五官的基本情况。但每个人豆油自己的特征,我们在画之前都要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三、示范
1.要先仔细观察(板书:观察)那观察写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脸型五官特征)
2.画(板书:画)速写同学,我们可以从最明显的部位开始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大小、特征。(板书:大小适当、比例准确)并用流畅、概括的线条画。(板书:线条流畅,概括)
3.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练习
请大家再取一张纸,选择脸部特征稍明显的同学来画人物头像。(提示:注意脸部特征,线条要流畅,速度要快一点)
灵蛇髻 五、讲评作业
1.学生自评
2.我们来看这些速写作品,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进步了?并说说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1)线条
(2)形体特征
(3)五官特征
(4)布局
3.修改调整
4.展评。
教学反思:
收 获: 这节美术课,相信学生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学生学得认真,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做得也比较理想。抓住了特征,线条也非常的流畅、画出了人物的神态,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多画多练,提高自己的速写能力。
不 足: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有的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有拖拉现象。
改进措施:反复提示,进行一个周期的强化训练。
课题 | 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 年级 | 五年级(2)班 | ||
妇女节多少岁的人过周次 | 第二周 | 教师 | 赵阳阳 | ||
教学目标 |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 ||||
教学重点 | 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 ||||
教学难点 | 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 ||||
课时 | 1课时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 | 学生在操场上坐好。 | 稳定纪律,准备上课。 | |||
2.引入新课 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 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 学生自由发言。 | 通过观察、讨论,引出“透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 |||
3.新授课 (1)观察思考: 观察校园里路两旁的小树远近有什么不同? 观察学生队列。 (2)总结: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 (3)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观景物的空间感呢? (4)郁可唯 腿打开书,提出问题: ①第7页左上图片中木柱由近至远产生了什么变化?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③请你用直尺将两边木柱的变化画下来,你又有哪些发现? (5)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 (6)分析作品: 展出几幅学生作业,请学生分析是否符合透视规律。 |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认识透视现象。 ①路近宽远窄。 ②路两边的小树近高远矮。 学生回答问题: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生打开课本,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 ①近的高,远的矮。 ②近的粗,远的细。 ③由近至远,它们之间的密度也在加大。 ④两边由近至远缩小的木柱,最终都集中到一个点上。 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作品中不对的地方,提出正确的意见。 | 运用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讨论、学习,领会本课知识的重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新知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 |||
4.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带领学生选择适合的角度,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 | 学生作业。 |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以近大远小的原理观察景物,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表现校园一角的透视现象。 | |||
5.小结 交流作业: 其他学生的作品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 | 学生展示、交流。 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 |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增添生活的乐趣。 | |||
5.偶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