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叶合作经济与科技曳No.4s圆园21
一、引言
二、文献概况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旅游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文献主要从CNKI数据库中获取,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发表时期为1992耀2018年,并将文献设定类别为核心期刊及CSSCI,共输出3,331条检索结果。
(二)研究阶段。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时期为1992耀1999年左右,早期发展较缓慢,后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05耀2011年间增幅较大,说明该阶段为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繁荣期。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迎来高峰期,当年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405篇。
根据刊文量,可以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分为1.0、2.0、3.0模式。在1999年前的1.0雏形阶段,乡村旅游刚引入中国,国内学者仅对其进行了概念性的探索。而2.0的兴起阶段(1992耀2005年),旅游业融入了人们生活中,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规划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3.0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
耀2018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突现词分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笔者利用CiteSpace5.2软件对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进行突现词分析,通过总结较短时间内词频变化较大的词汇,说明在不同时期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
研究时间截取1992耀2018年,由突现词统计结果显示,在2005年之前,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探讨。在1.0与2.0阶段主要以研究影响因素;而在2.0与3.0阶段,在中央政策扶持下,学者主要围绕开发、城乡统筹、扶贫等方面进行研究。政府管理职能在旅游业中扮演主导角,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引导市场展开有序竞争。通过旅游扶贫、供给侧改革等领域的研究,促使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战略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
(四)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国内学者早期方法单一,多为定性研究方法。后期更多地偏向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为我国乡村旅游领域的研究寻求更多元化的思路和方向。国内学者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分析法、文献法等,主要应用于旅游概念的界定、动机、影响机制等方面。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构建模型、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法、TOPSIS等方法,主要应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扶贫、乡村空间演化和空间的重构与优化等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内学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因子分析、模型分析+图谱比较法等,主要应用于乡村聚类空间格局、多元化价值空间结构等方面。
(五)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5.2软件对国内乡村旅游文献进行关键词检索,发展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其次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说明国内的乡村旅游研究范围逐渐呈多元化、本土化趋势。
此外,笔者在对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开发等,可见学者们更关注的是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可持续性,较少关注到旅游者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
杜江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当下,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定义仍未统一,关注点也较为局限。杨旭从国内乡村旅游起源的角度,认为乡村旅游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产物;而杜江、向萍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满足游客亲近乡土、感受自然风光、开展乡村休闲的娱乐活动。总的来说,学者主要是从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吸引物、旅游市场等要素对其内涵进行探析。综上所述,国内乡村旅游起步虽晚,早期并不具有大众旅游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其个性,但后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宏观政策环境的双重推力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整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这四个方面。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文/黎祖聪1郑江华2
(1.新疆大学旅游学院;2.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重点进行总结和述评。通过分析得知: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动力机制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而在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有限。
关键词:乡村旅游;影响机制;旅游者行为;Cite Space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2月4日
18--
1、动力机制研究。由于乡村旅游兴起,越来越多学者对其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保继刚和刘雪梅认
为,乡村旅游的动力驱动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只有它们协调一致,才能驱使其运动。彭华认为供给和需求是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动力。杨军则认为需求、供给、营销和政府四大动力共同组成乡村旅游的核心动力系统。张永强等学者认为动力机制划分为政府主导力、资源吸引力、市场拉动力、环境支撑力四个方面。可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来源于需求与供给这两个方面。
2、影响因素研究。学者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四大方面。马腾等学者围绕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制度与居民间的旅游发展关系。侯兵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会引起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喻忠磊等学者站在旅游与目的地社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时间截面上的农户适应、旅游影响与适应模式之间的联系和旅游扰动下的系统演化等多重关系影响。在社会的影响方面,王晨光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拉动农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
3、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不一,造成其开发与管理的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在开发方面,郭剑英等学者提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股份制和自主发展四种乡村旅游的模式。赫晓地指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是村民能够自然地进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杜受祜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概述了现阶段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和环境补偿机制。可见,学者更多是关注乡村旅游的景观、人文、居民参与等内涵的探索,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
4、旅游规划。随着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合理的规划也导致一系列矛盾产生,如村民与旅游经营者的利益矛盾、政府与村民的开发矛盾等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矛盾。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张伟和吴必虎在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高军波从利益分配问题的角度上提出了农户利益分配的相应分配策略;张晓鸣则从社区居民参与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此外,在旅游扶贫规划上,有学者认为扶贫旅游强调资源环境一致性、社区居民参与度、关联带动效应、可持续发展特质突出等优势。
四、结论与讨论
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周期短,理论成果在早期相对薄弱,后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此外,学者主要从旅游开发、政策推动、旅游城乡规划等四个领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探索,较少关注到旅游者行为、目的地形象、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的营销等领域。因此,我们应该更专注于旅游消费者行为、村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探讨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盛俊.国际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阶段论[J].中国商贸,2012(15).[2]徐珏钰.海南拓展
国际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探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2).
[3]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02).[4]费巍,余高锋,李登峰.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等级评价TOP-SIS方法[J/OL].控制与决策,2019.9.20.
[5]王松茂,何昭丽,郭英之.“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04).[6]赵雪雁,李巍.中国地理学中的甘南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04).
[7]游上,江景峰,谢蕴怡.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乡村民宿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
—以海南省代表性共享农庄为例[J].东南学术,2019(03).
[8]姚娟,马晓冬.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研究——
—基于无锡马山镇的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2019.34(02).[9]王少华.洛阳白云山旅游区乡村聚落格局演变与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2).
[10]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01).
[11]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01).
[12]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06).
[13]杨军.中国乡村旅游取得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20(04).
[14]张永强,赵铭,李道成,王刚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牙克石农场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
[15]马腾,郑耀星,王淑芳,林荣平,赵亚博.乡村旅游开发对地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永定县洪坑村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3).
[16]侯兵,黄震方,徐海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
—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9).
[17]喻忠磊,杨新军,杨涛.乡村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模式及影响机制——
—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3.68(08).
[18]王晨光.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8(05).
[19]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初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06).
[20]赫晓地.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J].城乡建设,2009(03).
[21]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2).
[22]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04).
[23]高军波.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户利益分配问题与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1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