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身是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在我任教的十几年间,我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听了高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对本人的帮助也很大。就我而言,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心态
人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心里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良好的心理特征能促进心里健康,情绪稳定、乐观、坚强、勤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利于心里健康。暴躁、任性、贪图安逸、心胸狭窄、虚荣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都有害于心里健康。
二、要正确认识现实,坦然面对失败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
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三、要有规律的生活
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时间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有规律的生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在休息的时候,愉快的休息。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里健康。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听了高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正确认识了自己从教以来的心态,也让我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为我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教师心理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