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发展,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当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需要全面展现其自身价值的和意义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和理念,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尤其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理论基础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在中学心理学的实施过程中,导致其进入种种误区,因此针对其目前存在的误区探讨其对策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以后中学心理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误区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应试化 
    作为新事物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当其如火如荼的开展的时候,我们很遗憾的发现其并未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有些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象对待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课程化,应试化。其表现之一:选择课本,认真上课。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既然在课表安排好了,纳入了课堂教学,当然就不能离开课本。如果没有课本,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传授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是上课,也看不出教师的水平,所以现在许多学校每周一节或每周两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首先选择一种课本,任课教师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备
课,上课,认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让学生看书,划书,背书。表现之二:进行考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学校,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自然也把考试作为监督,检查学生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法宝,告诉学生分数, 甚至于排出名次,教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种用考试,分数强迫学生体听课,背书的引导方法,使学生对行李健康教育课的好奇心理和美好愿望荡然无存,他们不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考试,而且对考试产生反感。
  对策: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能将其过于课程化。首先,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尤其是对其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的到全面的发展,其目标就是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最高目标是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个性为主,以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 (1) 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之才; (2 )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 (3)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其次,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上课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并且应该从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进行。我认为主要的形式有:(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 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
利用班团活动来进行;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6) 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来进行。
     误区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心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性教育,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培养,挫折教育,学生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 促进自我表现发展。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围绕这一方面开展的。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在抓好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克服学习障碍等内容。它是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习的效率,发挥起潜能的过程。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协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第三,不能简单地从教学角度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失败。                                       
误区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
    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认识有误。大多数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于是就把原来的医务室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室,然后将里面布置的象医院里病房一样,然后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教师把其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带到心理教育室进行,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有心理困惑也不愿求助教师,造成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而前来咨询的却寥寥无几。
    对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这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句话说,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于某一部分心理上出了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个别教育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全面教育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于某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应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将问题学生”和”后进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对象而已。
     误区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谈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有人怀疑教师也有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于社会的责任,而忽视了对于家庭和孩子的责任;鼓励教师的牺牲精神,而忽视教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对策:明确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的心理品质: (1)健康的心态;(2)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3)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4)基本的职业个性品质。 那作为学校又应当如何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1)在学校中开辟供教师专用的静养、休息室,以及专用的研究室,以减少对教师身心的干扰;(2)建立教师的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机制,促进教师的精神健康;(3)改善学校的教育的气氛和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料,进修体制等方面的支持;(4)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5)学校的组织、行政机构等要倾听教师的要求、心声,加强教师体见的沟通
交流;(6)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使娱乐、休息、锻炼及精神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7)协调家庭中的各种关系。
误区五: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没有密切配合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即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和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也就是相当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下的小环境。所谓的家庭和学校没有密切配合即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不低于6个小时,在社区大约2个多小时,其余的时间在家庭。因此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参与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家庭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实施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和心理素质完善。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     
对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构造一个主体的教育网络系统,使各个教育要素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个教育网络应以家庭教
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作为补充。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并尽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促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及配合。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如:(1)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努力提高认识水平;(2)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表现调适,努力纳悦自己、他人和现实;(3)帮助学生学习作情绪的主人;(4)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5)对孩子寄予最佳的期望值;(6)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争取优异成绩;(7)教育学生做遵纪守法的文明学生;(8)为子女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9)引导学生倾吐烦恼,学会适当宣泄;(10)教学生求助于心理咨询。第二、开展各种有意的活动,使家长科学合理地了解学生。如:(1)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档案;(2)通过各种形式,请学生向父母倾吐自己的心声。第三、开展咨询活动,为家长答疑解难。尤其是中学这一年龄阶段的青春起教育问题,这是我下面要提到的。  同时,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中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及其管理的职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实质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忽略任何一方面都是劳而无功的。
     教师心理误区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急功近利,走向形式化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逐步得到开展,特别是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后,开展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事实却未令人诧异: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其一,许多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却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如建立,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验,让教师忙个不停,也让学生对测验结果忧心忡忡。其二,许多学校为了响应教育部号召,匆忙为学校配置1—2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而其他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作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与此同时,作为兼职的教师就不会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所开的活动也很零散,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结构和一整套体系,更没有研究性的课题。同时,这种兼职还会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存在一个多角的问题。其三,许多学校课时不统一,一些学校还不能保证时间。有的学校每周一节,有的双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对策: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使其教育常规化;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三是作为班会的主要内容;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其溶入。

    误区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标准固定化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把握住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才可以明确心理健康的任务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心理健康标准固定化,条条框框地向学生身上套,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步入了这一误区。 教育最本质的价值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包括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是在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特别是在青少年发展阶段,生理、心理都在动态的逐步完善成熟之中,正所谓人的心理常态与心理变态只是相比较而言,它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常长是交织在一起的。有些症状容易分辨,而有些症状伴随有其他情况。
    对策: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鉴心理健康标准的成果,但同时也应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处时代特点以及学校环境来做为制定衡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且用动态的观点来对待这些标准,而不是生搬硬套。要让中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环境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不是只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要让中学生在可望而又可及的情况下把握心理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提高心理修养的水平。
                                                    张金涛
                                                  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