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概述
• 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学。
• 它是一种健康的大众文学,反映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娱乐爱好和审美追求。
• 三大种为:言情文学、武侠小说、历史小说;
• 三小类为: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报道文学。
出版言情小说1、言情文学
• 言情文学指的是通俗文学中纯粹描写男女爱情的创作。
• 从5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在短短10余年间便成为台湾通俗文学的主体。
• 特点:
第一,作者队伍基本上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作家组成;
第二,作品人物以女性形象最为生动;
第三,作品感触细腻,情愫浓重;
第四,随着时代的变迁,婚恋主题也不断变奏,女性意识越来越强。
• 琼瑶的言情小说,三毛的散文,席慕蓉的诗,是台湾言情文学的代表。
2、武侠小说
• 武侠小说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镇。50年代初郎红浣以《古瑟哀弦》等作品开启台湾武侠小说先河。50年代后期,“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武坛”。
• 新锐作家有古龙、上官鼎、陈青云、高庸、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陆鱼、于东楼、萧逸等。
• 特点:
它注重表现“侠”的内涵,多写人性,少写暴力;
它撇开具体的历史背景,让武侠人物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中,更充分地显示出崇尚自由的精神;
它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又有意识地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思想,丰富光大了武侠文化的内涵。
• 它与香港武侠小说一起,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3、历史小说
• 历史小说也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用通俗的文学手法加以表现,即历史的内容,文学的方法;“历史”是浓缩了的“小说”,“小说”是艺术化的“历史”。
• 高阳的60余部作品构筑起一座雄伟的历史小说大厦。
• 高阳:
“历史与小说的要求相同,都在求真。但历史所着重的是事实,小说所着重的是情感。……以虚构的人物,纳入历史的背景中,可能是历史研究与小说写作之间的两全之道。历史小说应合乎历史与小说的双重要求,小说中的人物,要求其生动、突出;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还得要求他或她能反映时代的特。”
4、科幻小说
• 科幻小说在台湾通俗文学中是一个后起的文类。50年代台湾旅港作家赵滋蕃出版了一套《科学故事丛书》,这是台湾科幻小说萌生的先兆。1968年张晓风发表《潘度娜》,这标志着台湾科幻小说正式诞生。
• 黄海:《一0一0年》 《新世纪之旅》。
• 张系国以《星云组曲》为总题,创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说,影响空前。
• 台湾科幻作家则努力把科幻小说从通俗文学中提升出来,他们将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同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走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之路。
5、推理小说与报道文学
• 与科幻小说一样,推理小说也是一种外来的通俗文类。
• 用力最多、笔耕最勤的要推林佛儿。 《岛屿谋杀案》、《美人卷珠帘》等推理小说,还创办专门刊物《推理杂志》,设立“林佛儿推理小说创作奖”,支持推理小说创作事业。
• 报道文学则以纪实的手段、揭秘的方式向公众描述和反映种种社会热点。
• 台湾报道文学贴近现实,触及面广,时效性强,反映的大多是与大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
• 注重可读性,语言通俗易懂,但往往过多地反映生活表象,缺乏深度。
二、琼瑶的言情小说
• 琼瑶,湖南衡阳人。原名陈喆,琼瑶是其笔名。1938出生於四川成都。
• 1949年随家迁居台湾。
• 长篇言情小说42部,此外还有大量中短篇小说
(1)早期:1963-1972年
• 代表作:《窗外》、《烟雨濛濛》 《几度夕阳红》。
• 基本上是爱情悲剧。
(2)中期:1973-1985年
• 代表作:《心有千千结》 《彩霞满天》 《雁儿在林梢》 《梦的衣裳》等。
• 多展现喜剧氛围
(3)后期:1985年至今
• 代表作:《还珠格格》《新月格格》等。
• 背景以民国或清朝为主。
• 娱乐化倾向。
2、小说特
(1)主旨:爱情的乌托邦。
(2)境界:诗情画意。
(3)创作: 模式化倾向。
三、三毛的散文创作
1、简介
• 三毛英文名叫ECHO,原名陈懋平,三毛本是笔名。三毛,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
• 1976年5月创作出版《撒哈拉的故事》一举成名。
• 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 《稻草人手记》等。
• 1991年在台北荣总医院自尽。
2、散文创作概况
• 主观意向性和“自叙传’’的彩。
• 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 内容:
社会人生的思考。
异域风情的展现。
自己爱情的追忆。
• 特:
格调文雅而积极。
感情浓郁,富有哲理。
语言亲切通俗。
四、古龙的武侠小说
1、生平简介
• 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7年生于香港,约十一、二岁时迁台湾。
• 古龙在台湾“武林”排名第一。与金庸、梁羽生被认为是新武侠小说创作的三大家。
• 1985年9月21日,古龙去世,终年48岁。
•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世不见楚留香。”
• 代表作:
《武林外史》、《绝代双骄 》
《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
《萧十一郎》、《陆小凤传奇》系列
《三少爷的剑》、《圆月弯刀》等。
(1)人物塑造:揭示人性。
(2)武功描写:体现境界。
(3)文本写作:散文化倾向。
前期为旧文学:澳门的古代文学。
• 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就将澳门作为海南郡之一部而纳入中国版图,但能见诸文献记载的有关澳门的文学创作,在明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到明末清初成一高潮。
•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江西临川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为澳门留下的多首律诗、绝句,被认为是澳门诗史也是文学史的开卷篇章。
• 明崇祯年间,澳门禅院大汕和尚从事过规模很大的诗文创作。大汕和尚能诗擅画,著有《离六堂集》和《海外记事》六卷,堪称澳门文学的开山祖师。
• 明末清初一批反清避难来到澳门的文化人,在澳门也留下了文学墨迹,何绍基、康有为、丘逢甲等,他们都为澳门留下了传世诗篇佳作。
• 清末民初,孙中山曾以澳门为反袁基地,而前清遗老、遗民诗人,相继来澳,加之后来军阀混战,来澳避居者大增,其中不少名士、学者和艺术家。如前清遗民诗人汪兆铨、汪兆镛等。
• 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古代文学在澳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大都是以古典诗词为表现形式。
• 诗作大都充满着悲痛情怀的故国之思。
2、澳门新文学
(1)草创期——三四十年代
• 澳门的新文学虽然仍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但却是明显的滞后了近十年。
• 澳门新文学活动应该说是在“九一八”救亡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 早期爱国人士陈少陵从日本归来,开设了一间供应新文艺书刊的“小小书店”。
• 后又有史良来澳宣传抗日救国,一些救亡文艺团体“起来读书会”、“大众歌咏团”、“前锋剧社”、“晓钟剧社”、“绿光剧社” 纷纷成立,演话剧,唱救亡歌曲,写宣传抗日文艺作品,做文艺宣传工作。
• 太平洋战争期间,先后出现了“艺联剧团”和“中流剧团” ,剧作《明末遗恨》鼓舞了人民的爱国民族精神,大获成功。国语班同学会组织“修社”,团结业余青年读文艺书,出版不定期油印文艺刊物。
• 大批爱国志士文人避难于此,他们运用手中之笔宣传抗日,创作出不少民众欢迎的抗战诗篇、剧作和散文。这成为战火环绕中的澳门的一大文学景观。
(2)沉寂期——五十至七十年代
• 由于澳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偏失,文学仍处于一种孤苦无援的摸索阶段。
• 从1950年至1985年,三十六年来澳门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公开售卖的文学杂志。由于发表园地不足,促使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到香港发表。 “离岸文学”。 “离岸作家” 。
• 本阶段澳门文学思潮更多地是与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社会人生的写实主义是文学的主导。
(3)繁盛期——八九十年代
• 文化开放和移民潮对澳门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4年澳门文化界举行“港澳作家座谈会” ,诗人韩牧提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问题,使作家自觉地凝集成一股气势来迎接澳门文学的春天。结集成的《澳门文学论》(1988年由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时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最早出版的澳门文学论。
• 1983年《澳门日报》开设了澳门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周刊《镜海》。1987年澳门的文学团体《澳门笔会》成立,从组织上将作家们聚集起来,对推动本土文学活动起了积极作用。
•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 澳门作家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 1991年在广东中山市第五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澳门文学第一次被列
入议程,澳门作家代表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华文文学研讨的国际讲台。
• 澳门文学从题材上看也开始拓宽了,除了表现热爱祖国,景仰悠久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怀乡恋土等传统题材之外,还出现众多描写本地风土人情,世态习俗方面内容的作品。
1、作家队伍:本地华人作家、土生作家、
移民作家。
2、诗歌创作:
• 中年诗人——陶里、云惟利、韩牧为代表,继承五四文学传统,艺术上多元化。
• 年轻诗人——苇鸣、刘业安、林丽萍、若瑟等,突破传统,拓宽反映层次,现代主义风格。
散文创作
• 代表作家:鲁茂、芳菲、梅萼华、南宫燕、陈浩星等。
• 特点: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抒情散文、报告文学、随笔、游记等。
小说创作
• 代表作家:
鲁茂——《辫子姑娘》《百灵鸟又叫了》等。
周桐——《错爱》
飞历奇——《爱情与小脚趾》《大辫子的诱惑》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