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粉世家》为例
武鹂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张恨水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通俗文学的创作上,还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金粉世家》为例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雅俗融合的手法进行分析。通过本篇论文,来肯定张恨水先生在雅俗文学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张恨水;小说创作;雅俗融合
出版言情小说作者简介:武鹂(1993.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51-01
引言: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小说,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并且影响深远,这足以支持他在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作品思想内容大多熔言情与社会于一炉,区别于旧派通俗小说的创作,体现出了雅俗融合的特征。所谓雅俗融合,即新文学出于传播新思想的目的,主动向平民大众靠拢,通俗文学也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新思想。
一、创作意识的雅俗融合
一般的通俗文学作品都注重趣味性,但张恨水无疑是一个有很强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所以他的作品既有通俗感又有社会意识,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观。《金粉世家》体现了新旧交替的写作风格,首先,小说的开头采用了倒序方式,叙述人以记者的身份出面,通过其视角展示了一个“妇人书春”的事件,这无疑是对中国章回小说的一大改进。其次,在小说创作中依然坚持用章回体形式,但他没有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形式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使得章回体有了“张恨水味”。
二、文体形式的雅俗融合
《金粉世家》通篇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可以说,张恨水驾驭白话的技巧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作品故事性,趣味性很强。小说虽以白话形式呈现出来,但却穿插了很多诗词创作,第七十四回:
“锦样年华一指弹,风花真似梦中看……”这是冷清秋的自我反思之作,因自己当初的爱慕虚荣而无限悔恨,同时在诗中也能感受到冷清秋清傲岸的性格。
在五四时代,章回体是一种被摒弃的文体形式,是“旧”的代表。而张恨水却大胆地对章回体进行了改造,重新打造了这一文体的时代感和现代性。张恨水对章回体进行的改造是比较全面的,从叙事时间,叙事模式,回目形式的延续与扬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在叙事时间方面,采用了闪前的手法,这种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审美容量。
其次,从小说的叙事模式上看,突破了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模式,小说一开头的“公子小”的相遇,但其实是一个突破传统的伪才子佳人的故事,最后是回目的变化,张恨水的小说则是基本采用九字回目,这成为他章回体小说的一大特。比如“眷眷初逢寻芳过夜半 沉沉晚醉踏月到天明”,“绝路转佳音上官筹策 深闺成秋画浪子登程”。
三、人物形象的雅俗融合
冷清秋作为作品中的女一号,有超凡脱俗的高冷气质,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澈,燕西第一眼见到她就难以忘怀,冷清秋出身寒门,喜爱诗词歌赋,楔子中写到她现场对对联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她接受新教育,有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思维,和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分别,都是自己作主,敢于冲破门第观念,勇
敢追求幸福,燕西先是不惜花费大价钱在她家租宅院,借机接济她,不断送给冷家贵重物品,清秋需要什么,他都会第一时间送去,带清秋进出高级场所,关怀备至,为清秋写诗,打动她的芳心,在燕西这般穷追猛舍的追求下,清秋有点招架不住,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她,显然对燕西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她是一个凡俗女子,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也终究招架不住,在不了解金家这个大家族的情况下,甚至在没有完全了解金燕西之后,就和他结婚,婚后生活却不尽人意,处处都有矛盾,这是造成她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
金燕西是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金铨的幼子,他身上有旧时宦官子弟所有的作派——跳舞,打牌,挥金如土,呼朋引伴,但他也是个文艺青年,他单纯,不谙世事,看新的电影,杂志,写新诗,好打抱不平,有情有义,率真而磊落。金燕西是个善良的人,对父母,他是恭顺的,对亲友,是仗义的,对下人,是仁厚的,对恋人,他也是感情真挚,追求自由纯真的爱,厌恶浓妆丽人,他的婚姻观在当时的而社会背景下还是比较前卫的,很有现代人进步的思想,金燕西不仅在思想上,更在行动上突破了门第观念,这一点是很令人钦佩的。他仰仗父亲的权势,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没有理想追求,没有责任感,在清秋生下孩子后也不闻不问,只管出去约会,丝毫不顾及妻子,儿子,没有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感。
结语:
在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过程中,张恨水大胆尝试白话文创作,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俗文学向雅文学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在通俗文学向高雅文学的结合过程中,他既不失通俗文学的娱乐性,趣味性,又在文本中输入反封建、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揭示封建官僚的黑暗,腐败,这是很多通俗文学作家力所不能及的。
参考文献:
[1]燕世超,《张恨水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王一彬,《张恨水的文学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