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都市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在90年代以来的特殊的文化语境下,新都市小说才得以产生、发展,并成为中国都市文化的重要建构者。
文化语境:传媒时代的到来
文化转型与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相比80年代出现了几个特别明显的变化。首先便是文化的世俗化与平民化。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中弥漫着浓郁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经历了对精神和思想领域桎梏的知识分子在重新感受到自由之后,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精英主义情怀便极为昂扬地释放了出来。这使整个社会层面也沉浸在一种精神的欢宴之中,人文理想热、全民美学热都是这一阶段的具有标志性的情绪。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民经商热、金钱神化带动下的则是文化的世俗化和平民化。人文科学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在某种层面上对公众的精神指引作用,与文化多元化的提法相对应的是精英文化精英地位的失落。
对于文学创作领域来说,文化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便是大量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和平民化,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启蒙身份的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他们在启蒙理性支配下的精英批判立场逐渐退场。反映到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都市日
常经验浮出历史地表,作家们不再拒绝以市场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都市日常生活,对都市生活的体验、融入和享受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启蒙精英立场下的都市批判,新都市小说粉墨登场。
其次是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便是大众传媒的空前兴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对公众形成席卷和包围之势,甚至连手机也参与了对公众生活的干预和“掠夺”,传媒时代确实已经到来。与此相应,中国社会也进入“媒体权力”时代,大众传媒不仅通过制造“拟态环境”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通过这种制约作用反过来影响客观的现实环境[1]。具体来说,当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所制造的信息环境里时,“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便随之而生[2],大众传媒通过制造时尚、塑造国民意识等方式建构起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想象和判断,逐渐地,我们会觉得现实世界就是传媒为我们所建构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众传媒也陆续为大众制造了一系列的幻象,形形的广告在跨国资本的包装下的登场,大众传媒对新富阶层的情有独钟,都让我们以为中国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
大众传媒的这种意识形态作用使消费作为一种时尚进入都市生活,大众的欲望被调动起来的同时,由街道、大幅广告牌、摩天大楼、豪华轿车,以及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如商场、酒吧、休闲会所所构成的都市
谢晓霞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收稿日期:2006-02-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都市小说与中国都市文化的现代演进”阶段性成果之一(05BZW058)
作者简介:谢晓霞(1972—),女,甘肃正宁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3期谢晓霞:文学生产机制与新都市小说・71・
意象不仅调动起了作家的都市意识,而且也成为他们把握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元素。这些都市意象不仅是新都市小说文本叙述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构成新都市小说都市想象的重要内核。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而兴起。对于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的角,金元浦认为:“不管大众文化是恶魔还是福音,它都是20世纪冷战结束后人类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与这一阶段人类最重大的变革——
—如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与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
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存在是构成当代社会体系与生活实践甚至制度框架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3]的确,由于大众文化本身与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赤裸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和资本的关系——
—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它不但想多赚钱,还要象其他商品生产一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4]。这样,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便被打破,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赢利性体育比赛以及各种“青春秀”等都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介入公众生活。
都市叙事总是离不开欲望的书写,大众文化唤起的恰恰正是人们的欲望。广告、品牌等等打着成功和幸福的名义唤起了人们的物欲,商业电影、休闲报刊唤起的则是人们对躯体的格外重视,躯体解放的同时,身体的欲望也被调动出来。除了欲望书写之外,20世纪90年代如日中天的大众文化也使部分新都市小说具有了某些大众文化的素质,比如情节模式的雷同化,作家价值判断的日常生活化等。当然,这与作家对经济因素的考虑密不可分。
出版与新都市小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出版业呈现出一种集团化和产业的倾向。这一趋势直接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出版作为一个生产环节对新都市小说的催生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学期刊对新都市小说的催生。传媒语境下诞生的新都市小说与文学期刊之间有着一种天
然的亲缘关系。新都市小说的重要作家基本上都是经由文学期刊而走上文坛。“策划”本来是商业领域的一种行为,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文学期刊却展开了一系列的策划行为来挽救文学的边缘化处境,新都市小说则借助这一机遇粉墨登场。1994年《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同年,《上海文学》推出“新市民小说联展”‘1994年4月,《钟山》与《文艺争鸣》合作,打出“新状态文学”旗帜;《青年文学》从1994年至1997年开设“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小说界》从1996年至1999年开设“70年代以后栏目”专门推出70年代出生的作家及作品;《芙蓉》从1997年第1期至今一直开设“70年代人”栏目;《作家》在1998年第8期推出“70年代出生作家”专号;1999年,《时代文学》、《作家》、《青年文学》联合举办“后先锋小说联展”等。文学期刊的策划行为作为传媒时代文学应对大众文化入侵的一种手段在今天已经无可厚非,但是,商业对文化这种堂而皇之的入侵还是让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种口号和旗帜背后的东西。一批新都市小说作家,如邱华栋、韩东、刘恪、张旻、朱文、东西、陈染、林白、徐坤、张欣、张梅、卫慧、棉棉等却在传媒的嘈杂声中给我们表征着文学的一种新特质。当然,文学期刊的这种策划行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策划本来就是一种期刊行为,这使得文学期刊编辑的好恶和大众的口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命运。同时,由于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编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炒作手段来迎合读者和市场,这使期刊操纵下的文学尽管热闹却少了几分自然和宽容。正如黄发有所发现的,在策划之下“刊物对作家作品的‘体性’的重视远远超过‘个体性’,对于适合自己办刊思路的‘个性’能够极力栽培,对于不合自己胃口的‘个性’就拒之门外”[5]。
其次,是学术和评论刊物的命名和捧场。从90年代至今,一批以评论为主的学术刊物纷纷开设批评专栏,推出新人新作。《小说评论》(西安)开设有“雷达专栏”、“邵建专栏”、“谢有顺专栏”、“李建军专栏”以及吴义勤主持的“新长篇讨论会”等,《当代作家评论》(沈阳)也不定期开设类似专栏。发展到后来,报纸也开设批评专栏,如李敬泽在《南方周末》开设的“新作观止”专栏,广东青年批评家张柠在《中国图书商报》开设的专栏等。这些专栏的批评文章以点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卷
评的方式介绍和评论同期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新都市小说一批作品进入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起了命名和捧场作用。
最后,还有图书出版的推波助澜。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原来一直由国家资本支持的图书出版也开始介入市场。图书出版越来越注重选题和策划,虽然主旋律小说一直占据着90年代以来图书出版的很大一部分比重,但是,一批新都市小说还是借助图书出版而确立了在文坛的知名度。图书出版的手段之一就是出版“丛书”,以集团作战的方式出击,既照顾文学的立场,更照顾市场的需要,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推出的“跨世纪文丛”,春风文艺出版社同年推出并进行了商标注册的“布老虎”丛书还有后来为推出“80后作家”而推出的“布老虎”青春文学系列等。陈染、林白、赵玫、铁凝、刘恒、皮皮、郭敬明等作家的部分新都市小说在丛书系列强劲的推动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该时期的畅销
书。在此之后,“文丛”、“书系”、“文库”等成为图书出版的主要方式之一,华艺出版社的“晚生代丛书”、作家出版社的“都市系列”以及长春出版社的“新生代长篇小说文库”等几乎是在为新都市小说鸣锣开道。文集的推波助澜作用相比“文丛”之类显然要逊许多。
期刊的策划行为、学术刊物的命名和捧场、以及图书出版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新都市小说相对之前的小说来说出现了几个趋势,一是作家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一定程度上的减弱,生产单位的需求以及读者的口味成了制约作家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二是经过策划和包装之后的作家的集化和明星化。
网络、影视与新都市小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到今天,网络已经由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模式。网络不可避免地介入文学。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和网上写作成为一种文学生产方式。二是指文学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后一种情况主要指纸质文学期刊包括图书的网络版以及由网络操纵的种种文学策划和炒作。
新都市小说新的空间的开辟。与传统的文学写作方式相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
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写作空间,网络写作不用考虑发表和出版的问题,更不用
考虑销量,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写作技能,你就可以进行网上写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文学生产机制,使一批被纸质空间拒之门外的作家和作品有了生存的空间。同时,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和虚拟性也给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带来了冲击。对于新都市小说来说,网络本身带来的就是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当网络小说自身也将网民的生活作为写作题材时,它带来的就不仅是题材领域的创新,同时也开辟出新都市小说的另外一重生存空间。另外,当在线式的写作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口语以及与网络相关的诸多表达符号的出现,也使网络小说对传统小说文体造成巨大冲击。到后来,当图片、声音等等都被纳入网络文本之中,“超文本”也就诞生了。这使新都市小说从题材、文体以至文本样式都与之前的小说不同。新都市小说的许多作家都有网络写作的背景,如邱华栋、李冯、李大为等就于1999年联合创作了网上接龙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在此之前,邱华栋等还建立了网上文学社“浪点潮”,李修文、李洱还创办网络文学期刊《左边卫》等。
网络为新都市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成长背景。对于“70年代人”和“80后作家”来说,他们大多都是从网上脱颖而出的。如安妮宝贝、水晶珠链、刑育森、棉棉、郭敬明、张悦然等。网络对传统文学机制的冲击为这一批年轻作家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传播学意义上的“守门人”的隐退,使他们的创作自由和个性自由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宣泄,这使一种新质的文学的出现成为可能。新都市小说的青春特质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网络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以说“70年代人”和“80后作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由电子媒介进入印刷媒介而跻身文坛的一角。另外,种种文学期刊和图书电子版在网上的问世则扩大了新都市小说的读者。
影视对新都市小说生产的影响是通过小说改编成影视产品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影视作为大众媒介的高覆盖率和它的消遣性质,由影视剧的成功而带动小说成功已成为当代小说生产的一种策略。新都市小说的部分作品也是在这种意义上被大众所接受。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有以创作都市言情小说为
第3期谢晓霞:文学生产机制与新都市小说・73・
主的张欣、池莉、皮皮等。都市言情小说之所以有影视缘,源于它的题材本身的原因,因为言情本身便具有大众文化的质素。参考文献:
[1]Lippmann,Walter[M].NewYork:PublicOpinion,1956.15.
[2](日)藤竹晓.现代大众传播理论[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
[3]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6).[4]李陀.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序[A].南帆.双重视域:出版言情小说
当代电子文化分析[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黄发有.文学期刊与90年代小说[A].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都市想像与新都市小说
王素霞
(深圳大学留学生教学部,广东深圳518060)
收稿日期:2006-02-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都市小说与中国都市文化的现代演进”阶段性成果之一(05BZW058)作者简介:王素霞(1968—),女,山东昌乐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世纪90年代特有的多元文化造就了新都市
小说的生成与繁荣。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转型、后现代主义及全球化风潮的日益膨胀,不仅敞开了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同时也直接改写了文学的形态,造就了新都市小说的诞生。它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又承继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及20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学精神;既响彻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多语合弦的共鸣,同时也以相当惊人的一致性延续着20世纪以来中国都市文学的都市主题。由于都市的发展是以跳跃式的速度闪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常常在来不及的心态下面对着如此巨大的都市诱惑。日益膨胀的物质空间释放了人的欲望,二者无限制地结合就像某种不可缺少的新器官,将我们的
感觉和身体扩展到新的维度。它不是人的附庸,相反,它时刻汇聚了人的意志,成为人的一种物化标志。人们沉浸其中享受着都市文化的时尚与快感、孤独与焦虑、游戏与狂欢、寻与救赎,以及游荡与穿越。“都市”由此成为作家笔下独立的审美对象,并奔涌着生动鲜活的文学想像,唤起人们对都市的文化思考。这类小说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城市化本身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的想像生活的空间,并为我们展示了都市意识的多
种可能。
日常经验:都市夜空下的玫瑰
对都市日常生活经验的书写成为新都市小说的首要特征。
我们在《私人生活》、《三人行》、《回家》、《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我们都是有病的人》、《那个夏天,那个秋天》、《生为女人》、《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上海宝贝》、《糖》、《什么都有代价》、《时钟里的女人》、《游戏法》、《来来往往》、《浮华城市》、《沙床》、《卡布其诺》
等等作品中看到的都是作家对当下都市生活津津有味的描绘。小说文本以“趋时务实”的文化心理和特立独行的自由人身份将都市玩弄于掌中,时刻追逐并享受着时尚与新奇。他们既没有深厚的乡村意识,
也没有厚重的历史成就感,完全改变了以往的都市想像,对于欲望、身体、财富、金钱、时尚、性……简单的否定、拒绝或排斥已不足以表达他们对都市的快感。相对于都市而言,他们从未缺场,始终亲临现场,并以享受者的姿态占据着都市的战场。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对都市生活的融入、体验与理
・74・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卷
的都市记忆,并将其新颖地雕刻在都市文化的不同景观之中,显现了都市文化的多重表象并喻示未来的多重可能,从而参与了中国特殊时期的文化转型建构。因此,对它的阐释必将是理解当下文学状态、梳理都市文化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吴义勤.新生代长篇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5,(4).[3]肖鹰.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J].文学评论,2000,(2).
[4]孙燕.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的文化语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责任编辑:陈红】
NotesonNewUrbanFiction
Abstract:Since1990s,togetherwithrapideconomicandculturaltransitions,therehaveemergedsomesocialtrendssuchas“pseudo-consumption”and“pseudo-postmodernity”inChinesecities.“NewUrbanFiction”hascomeintobeingagainstthisparticularbackdrop.Itisareasonabledevelopmentinurbanliteraturesincethe20thcentury.Differentfrompreviousrisesofliterarytrendsinproductionsystems,newurbanliteratureiscloselyassociatedwithmedia,publishing,websandmovies.Theurbanfictionprovidesnewsubstancesforcontemporarystory-tell
ingbothinthedepictionofurbanlifeandstylesandintheexpressionofurbanimagination.However,itshouldbenotedthatsomeofthesestorieslackofanoptimisticspiritbysurrenderingthemselvesto“thedesire”.
Keywords:NewUrbanFiction;culturaltransition;literarytradition;literaryproductionsystems;urbanimagination
!!!!!!!!!!!!!!!!!!!!!!!!!!!!!!!!!!!!!!!!!!!!!!!!!!!!!!!!!【学术信息】
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博会成功举办
4月18—2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召开。本届文博会主会场九大展馆和六个分会场的博览、交易、论坛、艺术节各项活动和网上展会,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和优秀成果,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宾客,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0.63万人,比首届文博会超出42.93万人;签约项目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8个,其中签订合同项目15个,合同金额53.38亿元;签订意向合作协议的13个,意向金额84.40亿元。签订单项合同金额最高的是法国未
来乐园与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总投资额为16亿元人民币的深圳未来乐园项目;签订单项意向合作协议金额最高的是广西南宁刘三文化家园项目,意向投资金额达18亿元。签约金额较大的参展团分别为:贵州团58项目签约总投资额70亿元;广东团7个项目签约金额40亿元人民币;广西团14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37亿元;河南团14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1亿元;河北团10个项目签约金额近11亿元;太原团9个项目签约金额8亿元。“文博会”共举办了7项拍卖交易活动,拍卖宗数2214件(幅),成交宗数共1212件(幅),占拍卖宗数的54.74%;总成交金额6963万元。
——
—深圳新闻网2006-05-22
第3期王素霞:都市想像与新都市小说・7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