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巧字了得
问的巧,事半功倍;问得不好,事倍功半。下面就笔者的工作实际谈谈提问的技巧问题
一、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置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水到渠成得解决课文重难点。如职高计算机《计算机硬件的识别》一课,我这样导入:哲人赛尔罗说过:世界是由认知开始的。对知识的涉猎也是由直观的认知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把最繁琐的事情简单化,从简单的硬件的识别走进计算机的微观世界。认识一件事务都是从外在开始的,比如今天是我们的张老师(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走进课堂,同学们一定会提醒张老师走错教室了,我们这节课是电脑课,是吉老师的课。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识别的例子。对计算机的认识也是从最简单的硬件的识别开始的。这样激发兴趣的一个问题,会让学生觉得很实在。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1、直题曲问。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把直的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
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人们常说一堂好课不在于你讲述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由此可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授课之前我首先充分了解我所面对的学生,我所授课的是高一计算机专业的新生,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 ,但是抽象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动手能力一般,而这些学生最厌烦枯燥的文字说教,喜欢有声有、生动直观的学习。下面以我的一节课的片段为例:
① 教师指出主机实物,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更进一步地让学生分组拆机,识别自己这组所要了解的一些部件,并展示给大家。如主机组就要展示cpu、内存、主板这三个硬件。
②教师给出教学课件和资料图片。提出要求: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掌握自己一组所要着重学习的硬件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和品牌。
设计意图:此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任务二:分组竞赛、勇争第一
方式: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的效果,在这一任务中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决出前三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
务。
第一层次:必答题部分,必须由组内人员自行回答,每答对一题给1分。第二层次?:抢答题部分,可由全班同学中“电子举手”最快的同学回答,答对的同学可为自己的小组争得1分,答错不扣分。
(例如:“主机”小组中的必答题其中一题就是--在主板中出CPU、内存条、显卡、声卡的插槽。目的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主板方面的知识,并能在主机箱中到这一部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控制屏幕,使每名同学都能看到该组所回答的问题和展示的实物,从而有所收获。)  设计意图:4组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能够在有效时间内了解学生在“任务一”中的学习效果,并加深学生们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将计算机硬件多而繁杂学生容易遗忘的难点一一化解。为下面“任务三―虚拟装机”提供知识积累,所以任务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提问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假如按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是不是单量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有一物生得巧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堂提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