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是有效实验的前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所以在教学当中,只要条件允许,都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顺利地完成实验.笔者认为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就一定能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原理,但结果并非是笔者所想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完实验,但实验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时,竟然错漏百出.一节看似很完美的实验课,其实是被白白浪费掉,笔者觉得非常纳闷.
在一节《光的折射》实验课中,笔者终于发现了原因.这节课,笔者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光从空气斜射入和垂直射入水中的实验,学生都按要求做完了实验.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作出各种折射光路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作图1的折射光路时,很多学生会犯图2或图3的错误.
笔者在实验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了实验目的,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观察什么,并作简单的示范,最后老师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笔者本以为把实验目的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进行实验,而实际并不是那么乐观.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并不懂得带着目的进行实验,他们觉得物理实验很好玩,做实验时通常都是没目的地玩,所以他们不知道观察实验现象的目的所在,更不会想到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图表示出来.老师在实验课中,就算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实验目的是什么,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学生也是不以为然,原因是这些都是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体验出来的.所以学生只是兴高采烈地玩了一节课,收获甚微.这节实验课的效率低,原因就在于此.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应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笔者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我们可以尝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实验目的,学生实验的收获会更大一些.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做了一些改变,在做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实验之前,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实验,而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折射光线的路径会怎样呢?请你猜想一下,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笔者然后提问了部分学生,有的依据是:“刚才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时,发生偏折,所以我猜想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时,也发生偏折.”还有的依据是:“我们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光垂直射入界面时,会垂直射出,跟入射光线是同一直线的,所以我猜想光垂直射入水面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也是在同一直线,不发生偏折,不过是在水中.”经过一轮各抒己见后,笔者再问:“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猜想在图1中作出折射光线吗?”学生很快就作出了折射光路.这两个问题不仅融入了“通过实验,了解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径迹”这一实验目的,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折射光线的路径上面.笔者巡视了一周,发现学生画出来的图大概集中在图2、图3、图4三种情况.学生都跃跃欲试,想知道折射路径是怎样的,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笔者再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实验室里发出了阵阵惊呼.猜想对了的同学欢呼雀跃;猜想错的同学惊叹不已,实验现象深深地印在每位学生的脑海里.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是动了手,而且最关键的是动了脑,避免了机械的模仿和无目的地玩这些情况的出现.几天后,笔者检验学生对这一作图的掌握情况,结果非常理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