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先祖父(jué    胜负之(shù)
C.弊在秦(    国者(wèi)
D.不得下(yàn    牧以谗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秦”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秦        B.至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是      D.师不必贤弟子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盖失强援,不能独
B.割,以趋于亡
C.惜其用武而不
D.至丹以荆轲为计,始祸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6.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洵文章意在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C.文章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
者丧”两个分论点,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这两个分论点,分别在第2、第3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
D.第3段主要采用了铺叙的笔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语势略呈平稳。到了第4段,文章连用两个感叹词,犹如异峰突起,谆谆之言,惋惜之情,发人深省。最后在第五段中直接讽喻了时政,言简意赅,令人深味不已。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唐太宗论
苏 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
。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
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选自《栾城后集卷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代也叫三朝。它们依次为夏朝、商朝、周朝。
B.贞观,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D.昭仪,古代嫔妃封号。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其位相当于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国,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独一无二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错杀了李君羡,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祸根。
D.作者认为李绩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给他,铸成了大错。
1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应用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14.下图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请仔细观察,写出构图要素,并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