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教材定位】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素养目标】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一直是史学家、政治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对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过秦论》。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因遭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
2.了解《新书》
《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加以标题。疑旧本残缺,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而为今本。然亦有为《汉书》所不载者。其书《制不定》《连语》及《礼》等篇中,有关于黄帝、炎帝、纣、周武王等传说。
3.相关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
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4.解题
①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②秦,秦朝。
③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
5.了解文体
“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
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户牖(yǒu)
劲弩(jìnɡ) 氓隶(ménɡ) 锄櫌(yōu) 棘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xié)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1段:秦国势力的崛起。
第2段: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秦王统一天下。
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口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从事)耕织,修守战之具(器械),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明确 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统天下。
④政通--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仁政”
⑤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明确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
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孝公既没(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变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互相援助)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贤人)而重士,约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统领、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遗(丢失)镞(箭头)之费(损失),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
力而制其弊(弱点),追亡(逃走的人)逐北[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趁着)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2.六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实力如何?在和秦国的较量中结果如何?
明确
策 略 | 具体表现 | 实力 |
政策 | 约从离衡、离间秦国营垒 | 九国会盟,联合 |
人才 | 不惜代价,招贤纳士,尊贤重士 | 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战略决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
实力 |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 地广、师众 |
结果: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九国败。
3.着这么多的笔墨写诸侯的实力,其用意何在?
明确 笔起波澜,秦国走向强大的路上总得有一些更强大的陪衬,而九国之师不堪一击,更加突出了秦国之更强。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从实力上说,秦国弱,九国强;从结果上说,极力渲染诸侯声势,突出秦人困诸侯之易,以诸侯失败反衬秦在走向强大之路上无可抵挡,为后文与陈涉力量对比作铺垫,照应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及至始皇,奋(振兴)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
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仇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以愚(使……变愚蠢)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隳(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变弱)天下之民。然后践(踏)华为城,因(凭借)河为池(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可靠的)臣精(精锐)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