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教材定位】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素养目标】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3.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一直是史学家、政治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对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过秦论》。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贾谊(200—168),洛阳(今属河南),西汉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因遭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
2.了解新书
《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加以标题。疑旧本残缺,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而为今本。然亦有为《汉书》所不载者。其书《制不定》《连语》及《礼》等篇中,有关于黄帝、炎帝、纣、周武王等传说。
3.相关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
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4.解题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②秦,秦朝。
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
5.了解文体
“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
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函(xiáo) (yú)   合(zònɡ)   巡(qūn)     
(zú)      漂(lǔ)     鞭(chī)    篱(fān)     
首(qián) 名城(huī)  锋(dí)    (yǒu)
弩(jìnɡ)  隶(ménɡ)  锄(yōu)    棘(qín)     
(shā)  万(shènɡ)  作(nàn)    度长大(xié)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1段秦国势力的崛起。
第2段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秦王统一天下。
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牢固地)守以(窥视)周室,有(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像口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从事)耕织,修守战之(器械),外连衡而(使……争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明确   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统天下。
④政通--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仁政”
⑤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明确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
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孝公既(同“殁”,死),惠文、武、昭襄(继承)故业,(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攻取)巴、蜀,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使……变弱)秦,不(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招纳)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互相援助)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人)而重士,约从(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统领、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丢失)矢(丢失)(箭头)之(损失),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
力而制其(弱点),追(逃走的人)逐[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趁着)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2.六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实力如何?在和秦国的较量中结果如何?
明确
策 略
具体表现
实力
政策
约从离衡、离间秦国营垒
九国会盟,联合
人才
不惜代价,招贤纳士,尊贤重士
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战略决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实力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地广、师众
结果: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九国败。
3.着这么多的笔墨写诸侯的实力,其用意何在?
明确   笔起波澜,秦国走向强大的路上总得有一些更强大的陪衬,而九国之师不堪一击,更加突出了秦国之更强。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从实力上说,秦国弱,九国强;从结果上说,极力渲染诸侯声势,突出秦人困诸侯之易,以诸侯失败反衬秦在走向强大之路上无可抵挡,为后文与陈涉力量对比作铺垫,照应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及至始皇,(振兴)六世之余(功业),(举起)长(马鞭子)而(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使……灭亡)诸侯,(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而(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使……退却)匈奴
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仇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论,这里指著作),以(使……变愚蠢)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使……变弱)天下之民。然后(踏)华为城,(凭借)河为(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可靠的)臣(精锐)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