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3新高考历史考试题型是怎么样的
新高考历史考试题型
一、题型设置
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
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
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
二、考察内容
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 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高考历史怎么备考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建议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
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
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高考考哪几科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
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