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 基德曼摩纳哥王妃电影观后感
文/满囤儿
的时候注意到本片的英文片名是“Grace of Monaco”,直译过来其实是“摩纳哥的格蕾丝”----传主格蕾丝-凯利。也就是说,影片所讲述的,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好莱坞的格蕾丝,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摩纳哥的格蕾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凯利在好莱坞的电影作品耳熟能详,而她嫁到摩纳哥成为王妃后,就知之甚少了。影片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挖出了对“Grace”的二次定义,既有这个词作为人名的意义,又有这个词仅仅是作为一个词时的意义。
由于关于摩纳哥王室成员的资料十分难,而且好莱坞的这个项目也受到了摩纳哥王室的些许不满,所以本片与《米尔克》、《疯狂的心》等传记片相比,权威性差了不少。资料少、相关人员的配合积极性差,使得曾拍出了传记片经典《玫瑰人生》的导演奥利维埃-达昂不得不降低影片的传记性,而是突出角内心刻画和故事上的悬念和气氛上的紧张。还好,谁会在意我们无法从《摩纳哥王妃》中看到摩纳哥王室的真实暗斗呢?我们要看的,是在好莱坞已经足够grace的格蕾丝,如何把好莱坞式的grace,进化成了王妃式的grace。
相比那些在历史中安插阴谋论的影片而言,本片的悬念并未人为地复杂化、娱乐化、奇情化。一段6个月的外交危机,就成为了全片的张力基点。格蕾丝和新生活的融入程度、心态调整,才是整部影片的推动
力。本来,她犹豫要不要回好莱坞接拍伯乐希区柯克的新戏,与她老公的政治工作并不交叉。夫妻各自的工作嘛!可是不多久大家就会意识到,格蕾丝既然拥有了“王妃”这样特殊的头衔,便不再是一位普通的妻子了。好莱坞的grace是一个层级,王妃的grace是另一个层级。这并非孰高孰低的问题,而是不同的需求和标准。就好像王家卫的电影和李仁港的电影,表面看上去都有狂热的追捧者,实质上却是两个世界里的产物。
于是,已经达到好莱坞grace标准的格蕾丝,开始向王妃grace标准努力。她已经同自己的作品征服了那些秉承好莱坞grace标准的人们,现在需要的便是征服那些专注王妃grace标准的人。在这里,影片很好地将外部张力----外交危机,引入到了角成长的内部张力上来。是的格蕾丝-凯利与她的新环境实质性地互动起来。外部张力开始推动角进行抉择与成长,悬疑的引领、气氛的紧张、节奏的提速,形成了合力作用,使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顶点。
和我们内地演员大片十分力小片六分力的出工态度不同,美国和英国的演员们对商业大片里的角往往交及格
分,而在文艺片里却投入全力。《摩纳哥王妃》显然就是那种演员愿意为之出全力的项目。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带有虔诚和崇敬的味道。蒂姆-罗斯则让一个欧洲王子带上了自己的标签。甚至戏份并不是很多的弗兰克-兰格拉、帕兹-维嘉、帕克-波西、杰拉丁-萨莫维尔,都能通过举手投足的细微表现,让我们看到他们背后做了足够深厚的功课。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生活在童话里,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体会着环境对grace的要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grace,每个女人都是童话里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