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版本汇校述评
曹青山
【摘 要】<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10(029)002
【总页数】7页(P35-41)
【关键词】《边城》;版本;"文字试验";"生命"
【作 者】曹青山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词典里,有一个词叫做“耐烦”,他会孜孜不倦地不断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修改。以他的名著《边城》而言,自创作之日起,近 50年里,重要的修改就多达数次,主要的版本 (文本)共有 6种。
《边城》全文原分 11次发表于 1934年 1月 1日~21日,3月 12日~4月 23日《国闻周报 》第 11卷第 1~4期以及第 10~16期。同年,4月 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发表了作者为《边城》写的《题记》。这是《边城》一书的初刊本。1934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边城》,是为初版本。1943年 9月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两者的原题目均为《题记》和《边城》。1948年,作者又于北平写作了一篇此书的《新题记》。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沈从文小说选集》,这是解放后直至 1970年代末沈从文出版的惟一一本选集,其中收入了他的中篇代表作《边城》(没有《题记》),可称为校正本。1981年,江西人民出版
社计划组织和编印一套“百花洲文库”,将沈从文的《边城》吸纳其中,在出版前,作者本人对全书,包括一篇《题记》重新做了校订,此为重校本。2002年 1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沈从文全集》,其中第八卷收入《边城》,称为全集本。全集本遵作者之嘱,乃根据开明书店改订本编入,包括《题记》《新题记》《边城》三项内容。
本论文的《边城》版本汇校述评涉及以上提到的 6种版本①。因为《边城》的初刊本和初版本出现的时间相隔不长,主要是一些语言修辞上的变化,即对语句进行润,对作品释义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对校省略。实际上,艺术方面的完善在从初版本到改订本的变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而作为初刊本到初版本最大的改动——故事背景的设置,将在后面改订本和校正本的对校中一并说明。校正本和重校本之间也主要是一些词语上的润,对校也省略。全集本实际以改订本为内核,只多了一篇《新题记》,因此以下重点将初版本和改订本以及改订本和校正本加以对校,在对校过程中会兼及其他版本。
天津李四真实身份从初版本到改订本 (包括《题记》)共计修改约697处,而且以字词方面的修改调整居多,可谓“遍地开花”,每章都有涉及。修改的性质多出自艺术方面的考虑,只有较少部分会引起对作品理解上的改变。为了便于说明修改的情况,将修改内容大致归纳为人物描写、故事叙述、
作者态度三个方面,其中人物描写尤体现作者的艺术造诣,而版本变迁所体现出的作者创作态度上的明显化则代表了作者对其创作观念的确认。
对人物描写的改变 (指人物的对话、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是从初版本发展到改订本的一大亮点,特别是人物对话,共计修改 154处,占到了全书修改总数的 22%。小说中除了第三、四、八、二十一章没有对话修改的痕迹外,其余各章都对对话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写。沈从文真是一个善写对话的人,他对对话的要求可谓精益求精。从修改后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来看,或者在对话中增加人物称谓,使得对话更为亲切,更加生动活泼,更有对话性;或者由方言口语取代文绉绉的书面语,使其更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特征;或者补充内容,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完备、圆满。
例如,小说第九章描写二老邀请祖父和翠翠去他家吊脚楼上看船,当二老走后,翠翠觉得二老面熟,和祖父之间有一段对话:
祖父心想:“这倒对了,人家也觉得你好!”祖父笑着说:“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 (初版本为“以前”)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咬你吗?”
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
“你想想看,猜猜看。”
“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初版本无)
“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第九章)
很明显,改订本的“前年”比初版本的“以前”更加准确。改订本中增加的“你想想看,猜猜看”“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这两个小段落是这两个版本间较大的改动之一,不仅有效地延续了对话的过程,不那么直接生硬,增强了趣味性,而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心理,一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个是故意引导。
再例如,在大老不幸去世后,二老和老船夫在溪边邂逅,老船夫借翠翠在睡梦中摘虎耳草的事情,向二老说明翠翠有意倾心于他。这时,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老船夫显得有点慌张,就说:“二老,你不信吗?”
那年青人说:“我怎么不相信?因为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老船夫被一句料想不到的老实话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
“怎么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
“可是,可是……”(初版本无)
老船夫的做作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叙述这段事情时,方法上就有了错处,因此反被二老误会了。(第十七章)
以上增加的两个小段落也是两个版本间较大的改变内容之一。这两段对话的最大功能在于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即对于大老的落水身亡一事,二老之愤怒和老船夫之无奈何和尴尬同样强烈,两相对照,两种情绪力透纸背。
除人物对话外,其他人物描写方面的改变都使《边城》在艺术上更加出彩,大多数情况为补充性内容,修改后或者更为准确具体;或者更为形象生动;或者属解释说明性质,使意思表达更为显豁明朗。譬如第十章写翠翠在河街邂逅二老,两人分别后,翠翠的心理:
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 (初版本为“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初版本无)。
改订本的“小小心腔中”当然比初版本的“心中”更生动形象,补充的“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一句则微妙地表达了一个懵懂少女当得知有人青睐她时 (而且是在有人与她竞争的情况下),说不清道不明的恋爱心理。
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人物描写之外的其他修改内容可以归于故事叙述。由于修改内容众多,不能一一缕述,其典型而重要的修改有:小说第一章叙述翠翠的母亲: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改订本比初版本多出了“唱歌相熟后”五字,这不仅在于补充情节,使之更加完整,而且显示出边城地带独特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与第十三章老船夫对翠翠讲述其父母亲的故事相呼应,预示了翠翠与其母亲几乎暗合的悲剧命运。在改订本中,作者叙述翠翠的父亲殉情后,翠翠的母亲“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初版本没有这一句,自然无从解释为什么翠翠的母亲没有立即伴随殉情,而是后来在产下孩子后,才故意吃了许多溪水死去,这一句使故事情节更加合理。
第二章叙述茶峒地方的独特民俗,在初版本的基础上,改订本补充或修改了许多事实性的内容,比如“染的棓子”改成了“染的五棓子”,“杉木扁担”变成了“桑木扁担”,等等,诸如此类,不
胜枚举。从初刊本到初版本再到改订本、校正本和重校本,是一个湘西地方风俗、物产等事实性内容不断被核实和补充的过程。
初版本与改订本间最大的一处修改在第八章。初版本为:
……过渡人走了,翠翠就在船上又轻轻的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
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歌调末尾说:
福禄绵绵是神恩,
和风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饭当前阵,
肥猪肥羊火上烹!
……
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有一丝儿凄凉。她想起秋末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
改订本将“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一句调到了这首迎神歌之后、“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有一丝儿凄凉”句之前,删掉了“歌调末尾说:”,并且在“翠翠就在船上又轻轻的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句后增加了这首迎神歌的前三个唱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