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辈子论教师日常话语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当了老师和班主任几年后,在回忆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故事让我难以忘记。
多一点就不准我小时候是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里还有哥哥,最小,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我哥读书很优秀,小学时我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下。教我的不教我的老师基本上都会把我和我哥比较。现在想来,我不如我哥,他各方面都很优秀,班长,几乎年年各个级别的三好学生。我却很少,偶尔成为“优秀少先队员”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调皮捣蛋好像从来都不缺少我,优秀基本上与我无缘。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黄学生(也许不是这两个字,但应该是这个音)老师开始教我的语文。我小学坐在的班级算是“多灾多难”,基本上每年都会换老师,也换班主任,我基本大致能记得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但是却已经记不清黄老师是第几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了。当然,我一如既往的调皮。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那个时候主要的是要把字数写满。后来慢慢的有一些作文书比如《小学生天地》什么的,我就照着上面编,偶尔偷懒就在一些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稍微的改动。小学五年级受留级同学的影响开始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什么的来者不拒。黄老师来了以后就开始要求我们写周记,每周都不会落下。我是个调皮的孩子,但是不笨,我看过的书上一些好的东西就会学着用到作文中去。之前的也用过,不过老师都不大在意。黄老师却是很欣赏我的那些“文章”,还经常把它们读给我的同学“听”。听着老师读我的“文章”,心理就很高兴,于是就更愿意在周记上下功夫。后来,黄老师讲一个词“得意门生”,他竟然拿我做例子,说“比如,我就可以说王循是我的得意门生”。在那以前,我一直都是活在我哥“庇护”下的捣蛋鬼,而且在班上顶多也就是中上的成绩,黄老师话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也有些得意,但是这句话伴随我好多年。我后来的求学路几经坎坷,但是就算到了高考前我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还教语文。或许这就是哪首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黄老师当了我们半年班主任,教了我们一年语文,再后来没有教书了,做过电影播放员,自己开过饭馆,但是就是到了今天我还记得他,不过几年后我见他再叫他老师时他已经认不出我来。只是他的那些话的的确确对我影响很深,我的成绩慢慢提升,小学毕业时基本上可以稳居年级前十,成为了不再需要用我哥来激励的“优秀”学生了。我不清楚他那句话对
我产生了多少影响,但是我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就是今天想起来都还有几分温暖。
后来自己当了语文老师,当班主任,就更能明白那句话的分量了。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学生的一辈子。
孔圣人说“有教无类”,又说“因材施教”。作为从事教育的人而言,这两句话应该好好地去思考。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也注定要走向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常常会以一样的标准去对待几乎所有的学生,其实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中最大的失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木桶短板”理论大行其道。成就了一部分人,但是也伤害了很多人。事实上,对于强者,当然会愈挫愈勇,但是对于还没有成长的学生而言,就有可能“望而生畏”,在失败的挫折中一蹶不振。我想,教育本身的目的是面向大众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教育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二且步入成年,如果愿意想想就会发现,其实人生不需要那么全面,相反的是如果有一技之长的人比那些什么都会其实什么都不会的人能够更好地立足社会。同时,我们稍微注意就会发现,在成人的世界里,阳
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和有用于他人和社会。所以,如果一定要用“木桶短板”理论来教育孩子,我想这其中阳光、健康、积极向上是却对不可以“短”的那几块板,至于说其它的,或许并没有那么的重要。曾经的蒙学课本《弟子规》的开篇“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当下的教育更多的在于知识的教授,而且有太多的急功近利的东西。记得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时候很喜欢简单粗暴的方式,那种方式在许多时间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至于后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上。但是在我孩子10岁的样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孩子的内动力和对事的耐心有明显的欠缺。想想其实问题还是在我这里。其实稍微细心就会发现,一个人身上总会出现父母和他印象深刻的老师的影子,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家长的方方面面的,而老师,可能就是看是“微不足道”一句话,抑或一件小的几乎可以忽略的行为。许多年以后,或许当老师的自己早就将这些“话”或是“小事”忘记的一干二净,但是这些却深深的影响着那个学生。
当然,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无可挑剔,但是我以为,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管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本着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
期望去施加给学生,努力的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希望,对他们的一生或许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物理学有个定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不可多得独一无二的“福利”,当你把那些积极的东西传递给学生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收获。幸福本身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当你收获学生的“阳光”时,幸福必将如期而至。老师是学生的一生,学生也是老师的一生。
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只在于我们没有真正明白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干什么。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只是教育一个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健康的人。我一直以为,教育做到以下三点,就算成功。这三点是:一、所有人都顺利毕业。二、健康。三、不后悔。
第一点,所有人都顺利毕业。这看起来是一个近乎无聊的话题,其实是本人简单而真实的愿望。这里面两个含义:第一,我不会剥夺任何人读书的权利。这对于目前学生也许不会发生,但是我以前的学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调皮捣蛋到甚至让人无法忍受的学生。简单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让他离开,这或许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个人以为一个人在学校,他总会有向上的可能,一旦进入社会熔炉,就难以控制。太多的例子,不想列举。第二,其实
是最重要的一点,顺利毕业的前提必须是活着。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活着的孩子。亲眼见过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内心十分痛苦。现在社会,家长的亚历山大,孩子其实一样,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渴望上进的,只是优秀永远都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孩子在他们的世界有时候一样承受着我们无法感受的压力。所以,若何事先有效的排解学生的压力避免学生走极端是我一贯以来都最为重视的事情。我并不是怕承担什么责任,我只是不希望承受内心的痛苦。当然,这一点上希望家长们如果孩子有什么情况一定私下和我聊一聊,同时也请家长们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也假设一下自己是孩子,也许您能明白更多。还有一点希望大家原谅,我的历代弟子最后个性中多少有点“油”性,有些“涎皮”,脸皮颇厚,大多希望自己成为“老不死”。
第二是健康。健康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首位的,我曾经给孩子给过一个假设:用他们现在健康的身体和目前并不出众的大脑与当时还活着的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换一换,没有一个人愿意。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我以为是三个方面:吃、动、休息。吃的关键问题是零食和用快餐面代替正餐,零食不仅伤害人的胃,还消磨人的意志。偶尔吃一点不要紧,但是天天吃就会消耗人的意志,就像是毒瘾一样,大多数胖的人根本问题其实还是没有控制吃,而且往往胖的人在自控能力上有欠缺,不行您们可
以看看自己周围的人。所以请家长们不要给孩子带太多的零食,也不要动不动就提一大包卤菜到学校,偶尔吃一点可以,习惯了就伤身伤意志。同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准在教室看见零食。学校食堂的生活我不说,但是大家可以去体验。动的问题,每天课间操结束我都会要求学生跑步,一次也许是不够的,但时间长了就会有效果,而且班级教室在高楼层,厕所还在楼下,非常好,无形中就比别班学生多动一些。同时希望放假的时候,有条件的家长一定带孩子进行一次徒步,尽可能的走远一点。关于休息,本届新课改,压力大,时间自然紧张,但是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却是却对能够保障,晚休午休都会有,只是午休在教室,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好一点的午休枕头,最好想办法弄上孩子的名字,毕竟一用就是三年。然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件大事,出了心理问题很麻烦,这里只有几个建议:一是上了高中,学生又成长了一些,到这样的环境中谁的压力多很大,如无特殊情况家长尽量少唠叨,尤其是成绩。没有那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是第一名,还远远的把第二名抛开,只是没什么人可以做到,有些孩子慢慢就会显示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习是三年的甚至是终身的事情,没有人可以一路领跑,只要不掉队,也谁都有机会,所以一时的好坏不要紧,关键是要鼓励孩子往前跑,走也行,只是不能停。二是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点班上的书籍基本上经过我的筛选,余华的《活着》,路遥的《人生》都是
这方面的书籍。然后还可以利用假期陪孩子看一些情感的电影,提升孩子的情商,陪孩子一起看看,也一起成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要怕,尤其是初期,什么恋爱呀叛逆呀,不要紧,告诉自己和孩子,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只是眼下是搞学习的时间,没时间去处理别的什么东西。不要停在哪些问题上纠结,注意力转变了,一切就顺利成长的解决了。千千万万记住不要暗示或明着告诉孩子“你有心理问题”,也千万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心,不到万不得已就更不要看什么心理医生,尤其是那些心理本来就脆弱的孩子。心灵的成长也是孩子孩子一生的必修课,有机会的时候让孩子承担一些必要的压力是必须的,这样等到压力的真正来临的时候他才可以自己坚持。近几年非到万不得已我不大喜欢单独学生谈话,高一高二学生的困难他们自己解决了,高三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就不算什么。高一高二干预多了,高三面对困难可能就束手无策了。同时也建议家长,高一高二学生感觉难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坚持,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帮他老师同学,要也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一点,不管是男生女生,你迟早都得放手,为什么不是现在?和老师、同学之间最多就是使使小性子,无伤大雅,但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最后一次实习,希望您给孩子一个机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