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二轮复习专项突破】
复习任务二现代文阅读Ⅱ
叙述效果分析不透
突破易错点,扫除盲点堵点
常见的盲点堵点易错点:
1.叙述特征判断不准
2.叙述效果分析不透
一检视知识缺漏
二对准目标,突破易错点
1.叙述特征判断不准
我们通常所说的“叙述”,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的一种方式。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特征,即小说的叙事技巧。
[通法通则]
1.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叙述特征包括叙述顺序、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结构、叙述联结、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等,要弄清楚这些知识点的特征及作用。
2.具有多角度思维意识。能否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不在于知识掌握是否全面,而在于是
否有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因此,就分析小说叙述特征而言,要注意根据小说的语境全面审视运用艺术手法,以确保判断的准确性。
[典例剖析]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
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
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我来答题:
【阅卷现场】
多一点就不准考卷采样①作者在叙述情节时运用前后照应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小说以介绍女主人公当前的境遇开始,以写女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结束,前后照应。②作者通过书信按时间行文使小说结构紧凑。在书信中逐步交代男主人公受伤、回家等,文章结构紧凑。
名师评卷此题6分,得分:3分。
(1)学生从“叙述情节”“叙述节奏”两个角度给出答案,切入角度准确,可得2分。
(2)学生对叙述特征把握不准、不全,漏掉“叙述景物”“叙述场景”,不得分。
(3)在具体分析时,存在答题不规范现象,应用“概述”加“分析”的形式组织答案,此处得1分。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结构紧凑”是就小说情节而言,“哪些手法”说的是小说的叙述情节手法,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特征,应从“叙述情节”“叙述节奏”“叙述景物”“叙述场景”等角度切入。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叙述情节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
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意,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叙述景物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后面又写彼得洛芙娜“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写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
叙述场景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1)角度在“叙述情节”,答出“开头”“结尾”“呼应”,得1分;答出“悬念”,得2分。
(2)角度在“叙述节奏”,答出“利用书信”,得2分。
(3)角度在“叙述景物”,出两个以上景物,出现“反复”字样,可得2分。
(4)角度在“叙述场景”,将场景归结到“花园、小屋”,得2分。
任选三点切入,分析到位,即可得6分。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