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可怜“讨好人格”:有多讨好,就有多自私终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讨好的,是你自己。
王大陆
01
其实,根本没有讨好型人格
今天,想澄清一些误会。
在后台看读者留言,经常会看到“讨好者”的苦恼。
有的人从来不懂拒绝,容易被人支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开心了。
有的人总是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活得小心翼翼,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有的人总是把最好的给别人,处处牺牲自己,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转。
自从蒋方舟自爆自己曾是“讨好型人格”之后,这个词就开始流行开来。
不会跟人产生任何冲突,不自信,怕被否定,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哪怕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自己心里已经很不爽,也不会表达愤怒。
在爱情里,她也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不会吵架,怕对方不高兴。
她很痛恨这样的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关系里,总是怕说错话,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总是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取悦别人,唯独忽略自己。
遇到克扣工资的老板,推卸工作的同事,只会翘脚不做家务的伴侣......
即使内心已经积攒了无数愤怒,一口气提上来又默默咽回去。
多少人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憋出病来。
谁让自己习惯了讨好别人呢?
为了不被讨厌,自己什么都做得出来。
“讨好型人格”的确挺惨的,什么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活得很累,很压抑,很委屈……
但今天我想要告诉你,心理学上根本就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学术概念,这只是一个流行的文学说法。
我们那么讨厌“讨好型人格”,是因为这几年对这个词有点污名化了,一说出来就带着浓浓的贬义彩。
一旦觉得自己符合“讨好型人格”的说法,不愿承认接受,甚至觉得好卑微啊,有种羞耻感。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讨好型人格”。
02
没想到吧,你是一颗洋葱
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其实最接近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提出的比喻——“洋葱型人格”,学名叫“高自我监控型”人格。
“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就像一颗洋葱,当你一层层地剥开它,却发现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
高度自我监控者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社会规范和所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他们的自我可以被分解成附属的、专门化的自我,去应对不同的情境需要。
也就是根据周围的具体情境,用不同的自我去灵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去迎合世界。
比如,在职场上,你可能是一个很会察言观、受人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油条”。
在家庭里,你可能是一个对伴侣体贴、对父母孝顺、对孩子负责的家庭主心骨。
在朋友中,你可能又变成了一个时刻照顾大家感受、安排一切的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