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为什么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器已经融人现代生活,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具体计算带来了方便。让学生初步体会计算器的优点,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有益于他们的发展。二是课程标准中相关整数的笔算教学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更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要求笔算,允许使用计算器,能够节省计算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其他更有价值的数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第二学段两次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本单元是第一次。在这个单元里,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计算器,学会开机、关机,了解一些常用键的功能;接着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实行整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知道算筹和算盘是我国古代、近代创造和使用的计算工具,在世界上以前有过重大的影响。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的计算工具,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从这个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能够看到,理解计算器并实行计算是基础知识,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以及其他教学内容,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一、关于理解计算器
教材在购物的场景中引出计算器,让学生感受计算器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在实行比较复杂的计算
时能够使用计算器。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线索,协助学生理解计算器。首先简要地介绍计算器的显示器和键盘,然后安排三类活动教学常用键的功能。第一类活动是“玩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计算器都想玩一玩,能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到开机与关机键,学会开机和关机。第二类活动是“认中学”。计算器上有0~9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符号键,还有一个等号键。能够让学生按按这些键并在小组里交流,学会这些常用键的使用方法。第三类活动是“读中学”。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功能键是用字母表示的,学生仅看字母不能理解其用途。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改错键,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操作学会使用方法。至于计算器上“m+”“m-”等其他功能键,小学阶段一般用不到,教材对此不作具体介绍,而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说明书或其他途径了解它们的功能。
在理解计算器时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用计算器计算非常简捷。教材在第101页的“试一试”里,让学生先算出九道题的得数,再谈谈使用计算器的体会,感受计算的省时、省力,感受计算工具的先进和人类的智慧。
二、关于用计算器计算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分三个层次安排:先实行四则计算,再实行四则混合运算,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知识“形成一发展一应用”的规律。
第100~101页教学四则计算,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示范、操作、体验。例题用表格介绍计算时的按键和每次按键后在显示器上的显示。选编的38+27与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一方面按键简单,很快能得到结果;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用口算或笔算检验,
从而信任计算器的计算。每道题能够让学生操作两遍,第一遍能够边看表格边按键计算,知道按键的步骤和显示器上的相对应变化。第二遍要记住题目,不看表格独立操作,体会使用计算器实行计算的方法。“试一试”里是较大数的四则计算,有利于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感受计算器的优点。教学时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是仔细看题,从高位到低位默读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1438+2576先输人“一四三八”,再按“+”,然后输人“二五七六”。二是边按键边看显示器,即时发现并纠正输入的错误。要组织学生交流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体会,并告诉学生:实行较大数的计算,能够使用计算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都是同级运算,使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依次输入各个数和运算符号。教材把这些两步运算安排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独立完成。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在方框里写出各步计算的得数,既巩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又进一步体会计算的便捷。
第102页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例题表现的计算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的功能,要根据运算顺序分步实行计算。如,例题要先算165×182的积,再算40000—30030的差。让学生用递等式写出计算步骤有两个作用:一是促使学生思考运算顺序,确定先算什么;二是即时记录第一步计算的得数,便于进行第二步计算。“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都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题,如果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是第二步计算的加数、被减数、乘数或被除数,在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可以接着按第二步的运算键,输入另一个加数、减数、乘数或除数,得到第二步计算的结果。如果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是第二步计算中的减数或除数,可以使用清除键(0N/AC),先消去第一步汁算的得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科学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更方便。教材在底注中对此加以介绍。
第103—104页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有些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和归一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有的题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如填写发票。先要看懂发票的栏目和已有的数据,分别算出各种物品的总价,填在“金额”栏里;再算出买四种物品一共应付的钱,并用“贰仟玖佰玖拾肆元零角零分”的形式填在“人民币(大写)”栏里。
三、关子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避免了机械、枯燥的计算练习,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使计算教学更有意义。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并表达数学规律。教材让学生用说一说或继续编题的方式来表达规律。第101页第3题分别计算142857乘1、2、3、4、5、6,如果乘1或2,积的最高位上分别是1或2;如果乘3或4,积的最高位上分别是4或5;如果乘5或6,积的最高位上分别是7或80确定积的最高位上是几以后,其余各位上的数具有“回文”的规律。第103页第3题各道算式的得数都是999999,每道算式都是求7个142857是多少。如]42857×1+857124 是1个142857加6个142857,142857×4+428571是4 个142857加3个1428570。第101页第4题的积都是“对称”的数,乘数是几位数,积的最中间那位上的数就是几;最中间一位数的左边部分从1起逐一递增,右边部分逐一递减到10第104页第3题各题的算式与得数的变化规律都十分明显,虽然说清楚这些规律有些难度,但照样子编题却并不困难。
探索规律的教学要领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时,既不能把规律告诉学生,又要在学生活动的关键处给予指导;既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又要把握住“度”,只要讲出规律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四、关于实践活动
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它有多大?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一些体会,继续发展数感。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在编写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选择有趣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数100本练习簿大约要90秒时间,14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大约14米,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都是学生通过数、量、称等活动获得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数一亿本练习簿要多少秒时间、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长多少米、一亿粒大米重多少克等涉及大数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因为好奇很想知道,由此产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
第二,通过推算初步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充分利用十进关系,设计了表格,引导学生推算问题的答案。在推算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表格里的内容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有步骤地推算也是解决问题的行效方法;二是在某格里的数的末尾再添一个0(把这个数乘10)就得到相邻右边表格里的数。由于各个数的很多位上都是0,所以写数时要特别细心,不能多写或少写0。
科学计算器使用
第三,利用计算器进行换算。数一亿本练习簿用的秒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一亿粒大米的克数都是很大的数,学生仍然不能体会它们的大小。教材引导学生把用秒为单位的数依次改写成用分、时、天、年为单位的数;把以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绕地球赤道的圈数;由一亿粒大米的克数继续算出13亿粒大米的克数和这些大米可供1个人吃的天数和年数。这些计算都是大数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方便。通过换算,在改变计量单位的同时,使大数变成较小的数。学生从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用3年时间,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多,13亿粒大米可供1个人吃二百多年,体会了大数。用计算器计算时,有些结果得不到整数,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说出近似数,不必教学求近似数的方法。如数一亿本练习簿需要的时间大约是1041天(或1 042天),大约是3年。又如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多(或4圈不到),13亿粒大米可供1个人吃大约222年(或2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