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现代科技之发达,信息流通之快,令吾辈叹为观止。68日上午1130分,历史高考告罄,13时笔者在手机上已经见的了高考试题(12:13分发的)。然而,一时间答案却众说纷纭,大仙出手各有不同,待到官方公布有人脸红有人撇嘴啊。看来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带不来智慧呀!这还说明一个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的分层选拔功能充分体现。当然,我也是一个试卷面前的折腰者,待我直起身子的时候,想法多多。试卷是谁出的?它与以往比较有何异同?在逐题分析后,感觉它除了知识能力外好像还要告诉我们什么似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复习情况、做题过程谈一谈体会。
一、追根溯源,有疑问——是谁在出高考题?
(一)我们做的是哪份试卷?这还用问吗,当然就是那份发下来的试卷了。其实这是个问题。那么我们的高考一共有几份试卷呢?经笔者查了解到,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版本如下:
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陕西 湖北 湖南 江西
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西藏 贵州 云南 2013年以前是不分新课标Ⅰ卷Ⅱ卷的。)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
04、自主命题地区:北京、天津、安徽、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四川 重庆 海南
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
启示: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
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
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启示: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
1、样式未变,保稳定
题型
题号
分值
必考题
选择题
24-35(共12道)
4*12=48
48
100
主观题
40
25
52
41
12
选考题
主观题
45-4841
15
试题自2011年以来样式基本定型了4年。
启示: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2、降难度,突出重点
这是一份比较亲民的试题,更加重视重点知识的明确考查。(见20132014年试卷必修分值分布表)
2014年试卷总体难度有所下降,对重点知识的考察更具显性,尽量避免隐晦难懂的内容,减少阅读量和人为的审题障碍。以本人的体会而言,做题时间上较2013年试题减少了5分钟左右。
402013年的“中国古代到近代海洋的利用”过于突出能力考察,与教材结合的不过紧密,且材料中答案不够明晰,材料为702字,2014年“宋应星、牛顿”教材均有涉及,材料较为规整,阅读量也有所减少,536字,为三年来最少(2012年为625字)。
41题考察“抗日战争”,既为重点又很应景,出题形式与论述性问题和说明型问题比较简单多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题目的浅显,没有区分度,于平凡处见波澜,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寻我们对重点知识教学中的软肋,发现我们老师“授业”中的不到之处,让学生自己来“解惑”。如24题的东方伦理学、26题的人性学、32 的自杀权力说等。
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既要抓住重点知识,同时又不能是机械的低水平重复,而要进行深入挖掘,那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心备课,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把它们合理的运用的教学中来。历史教师不读书,读书只读教科书,是不行的。回想此次复习做过的模拟题,哪些题是做了无用功?哪些题又该讲没讲透?所以不能使用题海战术,题目要精选,做完要精讲、拓展、延伸。如衡中一模中,25题自然经济、26希腊不够完善的民主、31题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45题预备立宪,如果我们做好深入研究,将有35分是学生比较熟系的,尤其是关于凇沪会战的12分。
从专题史角度看,2014年试卷弥补了2013年必修三分量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说过于侧重了。
启示:以往我们总以为必修三复习可有可无,而今年高考题中出现了45分,所以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必须不放弃任何一个点,做到全面复习。
从通史角度看,2014年延续着2013年重中国史轻世界史的格局,其比例分别是56:29 57:28,尤其是世界古代史保持一道选择题;重远轻近,中国现代史两年都是一道选择题。
启示:在二轮复习中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附:20132014年试卷必修分值分布表(一)专题史比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2013
考查内容
分值
考查内容
分值
考查内容
分值
战国墓葬的变化
4
晚清近代化趋向
4
宋代儒学的变化
4
古雅典政体
4
  胡佛政策
4
近代科学家
4
英国光荣革命
4
二战后欧洲联合
4
中共六大
4
二战后苏联经济
4
德国地图变化
4
新经济与中国80年代改革
4
汉唐历史地图变化信息
12
中国古代到近代海洋的利用
25
合计
32
45
8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2014
考查内容
分值
考查内容
分值
考查内容
分值
古代雅典法律
4
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4
祭天祭祖君权神授
4
美国1787年宪法
4
英国商品在战争后仍然滞销
4
三教合一
4
抗日战争
12
一五计划
4
宋明理学
4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工业化
4
维新思想
4
欧元
4
中国电影
4
宋应星、牛顿
25
合计
20
20
45
(二)通史比较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2014
题数
3
1
5
1
1
0
全国一卷省份有哪些3
1
分值
24
32
4
25
2013
题数
2
2
3
1
1
0
6
0
分值
30
27
4
24
3、重能力,有章可循
不论是必做题的40题还是选做题与2013年比较从材料中更容易出答案,材料层次清晰、要点明确,获取有效信时的障碍较小,与教材的结合更加紧密,让我们按照一定的方法能够做出来。
启示:在训练时,要选择那些材料较为“标准”的试题,在试卷讲评中强化做题的能力,运用“做题十六字决”,让学生看的收获、看到进步。
25题和30题突出考察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因为新研究需要推理的过程,没有逻辑的推理,就无法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结论间建立联系。在纷乱的历史现象背后一定有合乎逻辑的原因。这两道题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
启示:在复习、训练中,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复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指出驴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4、有创新,留有空间
2013年试卷中出现了6幅地图,2014年则为纯文字版。41题在去年从论述性问题变为图片信息说明题的基础上,今年变成改错说明题。今后这12分仍然有很大变化的空间。
启示:反观今年的模考题,功利心太强,基于迎合2013年的高考题或是对以前高考题的回归,模仿大于创新。笔者在复习中引入了北京西城一模的史料解读题和分段概括题,成都模拟卷的主题概括阐释题,虽然没有命中高考题但是让学生对41题的创新性有思想准备,不至于临场慌乱。发现新题型、创造新题型,是我们今后复习中应该努力做到的。让学生,教师要带头思考!
5、有拓展,选修可为
201334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用到了选修三的知识。201429题考查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选修一;33题用到了《独立宣言》体现的原则,在选修二。
启示:在教学中,必修与选修要充分结合,尤其是在复习阶段,选修很多内容是对必修的细化、补充、拓展,如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宗教改革等,选修二是详细讲述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选修三是对必修一的拓展,选修四也有很多是必修的细化。选考内容答案也多与必修有关,因此我的体会是,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取舍,选择与必修有过的内容重点学习。
6、补不足,多版结合
与去年一样,高考不仅选择几版教材的交集,还有并集。2013年第28哥白尼的“日心说”人民版没有、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只有人民版有、41题经济重心南移只有岳麓版有;201440题,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人民版没有,关于古代科技只讲四大发明,显然是不够的。
启示: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版教材,包括大纲版教材,合理取舍,适当整合,全方位展示历史面貌,不给学生留知识死角。
7、立意高,依托教学
试题没有让考生死记硬背就可得分的痕迹,更多的是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对重点知识的运用,给出间接的问题情境,让人有“似曾相识,又未睹真颜”之感。
试卷也体现了历史的明鉴作用,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价值观目标,如24题统治者用文化行为为其政治统治服务,29题改革之阻力,31.34题计划经济,33题西方的人权观,46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等。
试卷也关注到了热点性问题,如40题培养创新型人才,41题国共合作、甲午年和中日关系,45题法制化进程,47题军备竞赛,48题廉政建设等
纵观试卷就如一幅画卷,让学生看后生发出解构家国治平天下的宏远;又如一篇作文题,要学生现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全篇从传统入手,谈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服务与政治统治)、地位(统治思想)、出发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接着没有说近代如何如何被人欺负,而是说“康乾盛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不免引人思考——盛世之后何易遭辱?中国在被迫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上,变革的阻力重重,经济上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上的顽固(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进入民国,统一的国家内税费过高,难有统一的自由市场,新中国建国后,城乡差别长期存在,同是一国之公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资源;西方历史上做得也未必好多少,古希腊限制公民个人自由,美国1787年宪法也没有给予国民平等;然而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即使是斯大林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也不得不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允许外资企业存在,来发展经济,欧盟在不同国家间力图建立统一的市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遏;中华民族欲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科技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后盾,这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宋应星是与他那个时代相适应的,也同样是一个落日之辉煌,怎么能与牛顿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启明星相比呢;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回望落后挨打的岁月,尤其是这难忘的“甲子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才能强国御辱;国家发展必须有法治的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法治国家从落实宪法开
始,社会的转型要不失时机的变革;武器的先进未必是国人之福,一国之强大不在于它军力的强大,而在于其全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反腐倡廉人心所向,然而没有相应的环境是难以落到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