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期期学业质量测试
年级语文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蔡老师戴着眼镜,身形瘦弱,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姿态xiāo洒。他总xié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走进教室,放下书便用缓慢而颇有顿cuò的声调开始讲课。蔡先生上课yōu默风趣,妙语连珠,直到今天,他的许多话语还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2.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经意带火了一部美国影片——《传染病》。
B.是躲在房间里打游戏呢还是认认真真上网课呢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手机的周强竟然犹豫了好一阵子。
C.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向我们走来健康、阳光帅气
D.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党员。)
B.“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虽然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句话有语病,关联词使用不当。)
C.“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里钻出来。”
(这句话的主语是“每个严寒的冬天”。)
D.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重岩叠嶂,。晴川历历汉阳树,。
急湍甚箭,。老骥伏枥,。
它没有,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礼赞》)
怀民亦未寝,。(《记承天寺夜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5.名著阅读。(6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当我八岁的时候,我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校里读书。在那里我一直读到十三岁。
我读会了经书,可是不喜欢经书,我最喜欢的是那些老中国的传奇小说,而且特别是那些关于叛变的故事,我读过《岳飞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最后我离开了小学,那时我只有十三岁。……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就是非常奇怪,这些小说里面没有看见过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些战士们,官吏们或者文人们永远看不见一个农民人物。对于这一件事我奇怪了两年之后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了里面人物们都是有武力的名人,人民的统治者,他们都不必在土地上工作,因为他们领有并管理土地,而且很明显地,是让农民替他们工作。
④我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我开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特别是在我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这本小册子用下面一句话开头:“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对祖国的将来觉得非常可忧,我开始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职责。
(1)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国籍)的记者,选文中的“我”是(写出姓名)。
(2)文中的“我”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请结合上边的材料说说他为什么能拥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至少答两点)(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信”即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学校八年级语文组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乔菲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通知,通知有两处错误,请指出来。(2分)                             
通知
年级全体师生:
年级将于20201016日上午8:00举行“人无信不立”演讲比赛,请参赛选手、评委及相关工作人员提前到场。
202010月14
八年级语文组
错误一:_____错误二:_______
(2)假如你被邀请担任本次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演讲比赛撰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这段开场白中包含一条诚信名言和一则诚信小故事。(4分)
(3)演讲比赛结束后,你想给学校的写一则相关的新闻报道,你拟的标题是:
(20字以内,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7题。(6分)
秋夜喜遇王处士                        野望
王绩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注释】芸藿(huò):锄豆。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芸,通“耘”,指耕耘。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刈():割。
7.(1)第一首诗标题为“秋夜喜遇王处士”,通篇虽无一个“喜”字,但句句有“喜情”,请结合三、四两句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4分)
(2)关于《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两首诗中的“东皋”,是诗人隐居的地方,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的身份。
B.《野望》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秋夜喜遇王处士》则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C.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都显得质朴清新,尤其《秋夜喜遇王处士》的一二两句,叙述平淡随意,却透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
D.两首诗题材相似,都描写了秋天田园生活的画面,充满情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注释: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②黄晋卿:黄溍,元人。③轩:有窗的廊子,这里指“轩廊”。广寒清虚之府指广寒宫月宫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山之阴而登(          )        ②皋怎么读音类屏障然(          )
予情(          )            ④巡阑忘(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自山之阴
A.博学笃志(《<论语>十二章》)    B.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康肃笑遣之(《卖油翁》)        D.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十二章》)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不知夜之几何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陵诸山诚天下之绝境也。(2分)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2分)
11.选文记述了作者到宝石山赏月的一次经历,宝石山的景可以用“”一词来概括,作者赏月之情在“”一词中流露出来。(按顺序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三)阅读《时间觉:神奇的第六感》,完成12-14题。(10分)
①人类有哪些感觉呢?你可能会说出5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可是你知道吗?还有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内,时刻影响着我们,但我们却不熟悉。
②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伞兵,从几千米高空的飞机上跳出机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飞速地往地面坠落。在距地面只有200米时,才打开降落伞,安全地降落到地面。如果再迟2—3秒钟开伞的话,那可就来不及了,他会摔得粉身碎骨。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关键时刻,及时打开降落伞呢?这就是人类的第六感觉——时间觉。
③科学家发现,每个人的时间觉都会有差异。当你问旁边的几个人:“现在几点了?”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快到6点了。”“大概过6点了。”“6点钟了吧?”因为他们都没带表,对时间没有充分的自信,所以都用了不确定的口气。
④就是同一个人,他的时间觉的准确程度,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不一样。当你回忆过去一
段的平淡的日子时,由于记忆不深,你会觉得那段日子过得很快。相反,如果你想起了一段紧张的经历,比如是困在电梯里等待救援,因为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就会觉得那段时光是很漫长难忘的。
⑤时间觉还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感到时间过得飞快。而当痛苦时,日子就会变得很难熬。还有,你要赶到某地办件急事,一路上你一定会觉得汽车开得太慢,并不停地看手表,感到时间走得太快。
⑥时间觉属于生物钟的范畴。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人刚生下来时,没有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之类的时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了这些时间概念,并学会运用。
⑦在国外,时间觉已被心理学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在进入枯燥、单调的学习科目时,容易产生厌烦、疲劳、“度日如年”的感觉,科学家就采取改变外部刺激的方法,来调整时间觉。如把房间调布置得明快悦目,播放轻松悠扬的音乐——使人们产生一种时间很容易过去的错觉,避免了厌倦感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⑧精神病患者丧失了对外界的感觉能力,无法对寒暑交替、昼夜轮回进行判断,精神科专家就用恢复时间觉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当病人的时间觉正常之后,其他方面的功能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⑨不过,到现在为止,时间觉仍是一种神秘复杂的生理现象。只有我们彻底揭开了人体生物钟的秘密,才能让时间觉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3分)
13.说说第③—⑧段围绕“时间觉”依次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完成填空。(3分)
第③—④段:
第⑤段:时间觉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第⑥段:                        ②                         
第⑦—⑧段: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