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是一种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皋怎么读音、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文句翻译指导和训练
一、分析说明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 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宇顺,简 明规范,畅达流利。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 纲)中都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 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 翻译主观题重新
出现,分值是5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点应 该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 视为复习备考的最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 "信"、"达"、 "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 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诘洁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辊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宇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瑰坟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二、试题剖析
[例1]阅读下文,完成3一4题。(1995上海卷)
汤(商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日:"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人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夏桀)其孰为此?"汤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日:"昔蛛罞 (蜘蛛)作网罟,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把"非桀其孰为此"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答案]译为:"不是夏桀,谁能做出这种事情呢?"
[例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日:。椎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如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日:"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饲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1996上海卷)
把"召医而尤其故"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答案]译为:”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关键要弄清"尤"在文中的意思,即与"怨天尤人"的"尤"的意思相同。
[例引阅读下文,解答第25题。(2001上海卷)
射 说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性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日:"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1),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马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2),教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驱,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秋日:"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日: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1)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2)锻:拉弓。(3)走:自称谦词。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
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
[答案]:①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 (射箭之道)?
②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例4]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
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译文①
译文②
[答案]
译文①: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译文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
[解析]耍弄清的几个词: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干:求;以为:古今异义,此处的意义是"以之为。;举:推荐。
(例5)读下面的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
书投囊中。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①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蘘中,见所书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②一一《新唐书·李贺传》
译文①
译文②
[答案]译文①:(他)不是先定好一个题目然后写诗·也不像别人那样受那些条、框的限制。
译文②: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
[解析]要弄清的几个词语:未始,不是;程课,这里指写的某些固定的格式、标准等;探,掏出。
[例6]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千古江山,英堆无觅孙仲谋处。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⑤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答案] ①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②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④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⑤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回想起遭受痛苦的情景,该是多么痛苫的啊!(或"一个人遭受痛苦后,再回想当时的痛苦,更加痛苦")
[解析]设该题的目的在于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句式特点。如①句为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哪儿,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在。的前置宾语,然后"安在"倒置句首;②句被动
句,"见欺于王"中的"见……于……"表被动,。见:是助动词表被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王";"负",对不起;③句的语序应调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④句中的"孰与"可解释为"与……相比,谁更怎么样",据句义,可解释成"厉害"。其他例子,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⑤句要求补出古代简练说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