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句子和答题格式
1. 比喻句的答题模式
在语文答题中,比喻句的作用诠释,成为了阅读题的重要题点。一般来讲,是应该这样答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
例如: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
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分别比作眼神,清风,春雨,问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关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2. 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和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有:
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4、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5、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答题格式(语文的答题不要只局限在一种格式里,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发挥):
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通过xx(简述一下该修辞手法的特别,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说把xx比作xx),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3.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初中)
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然后回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如比喻生动形象啊), 结合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事物,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
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
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4. 做阅读时一些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公式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交待背景,为
写下文作铺垫 说明:详细清楚地交代了。 科学准确地介绍了。
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
的观点 描写:a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 b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 于景, 烘托。的气氛,衬托了人物。
的性格 c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能使语言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突出思
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