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亚萍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0期
孔亚萍
(湖南省常德市体育运动学校,湖南常德415000)
单杠练习 摘要:在体操训练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也影响了训练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结合心理学、生理学观点,分析了体操训练中常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消除方法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体操训练;心理障碍;恐惧记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65-03
心理障碍就是阻碍和影响人的潜能发挥,使之对来自内外的刺激不能做出相应的应答的心理疾病。它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而在体操教学训练中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从心理发育特点分析,身心发育
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中学生是最易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体。青少年还没形成成熟的性格,身体也正处于发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交叠、求知欲旺盛与鉴别力低下、理想与现实冲突等多方面的心理矛盾。这是体育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体育课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情绪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影响的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供读者参考与指正。
一、心理障碍及其形成原因
在体操教学训练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某个动作或知识与适应心理活动时,产生的一些轻微的心理疾病和异常,它是由于身体肌肉协调性下降,导致的心理活动紊乱和动作失调。心理障碍因各自的形成原因可表现为各种形式,以下将列出几种常见的类型一一阐述:
1.恐惧症。恐惧是人的内心对某一特殊事物或环境惧怕并想回避的消极情绪,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形成原因:(1)自身在练习中的体验。体操动作中有大量的转体、旋转动作,如空翻,单杠中的腹回环、大回环等,在做这些动作时,练习者往往会产生空间错觉,方向感不清楚,做动作时肌肉的用力紧张,使练习者产生恐惧心理。(2)回忆障碍。有一些练习者会有这样的情况:安全保护措施很到位,身体素质也达到了练习该动作的要求,可就是不能按要求完成动作,这除了自身体验而产生的恐惧外,还有就是因为该练习者回忆起以往自己练习时受到挫折或者看到别人受到挫
折,例如跳马,练习者看到前面的同学失误,撞到马头或是跳过去后摔到地上,产生回忆障碍。除了上述两点之外,练习者的本身身体素质、周边环境、动作难度等也会与恐惧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
2.记忆障碍。在体操训练中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老师传授的技术、技能无法掌握,没有印象,或者是当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就遗忘或记忆不全等。形成原因:在体操动作训练过程中,练习者不仅要切身体验动作技术,还要有正确的本体感觉,这需要一定的短时记忆能力。在体操训练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主客观原因的刺激,也会引起神经功能一定的紊乱,学习和练习的效果下降。
3.注意障碍。注意力在体操练习中非常重要,注意力好坏直接影响练习的效果,例如单杠“分切”,这个动作的完成关键在于“穿、压、撤”,而练习者往往在练习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二点上,而忽略别的技术环节,从而无法完成动作或质量不高;另外,由低单杠转到高单杠练习时,练习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杠下的高度上面,感觉很危险,做动作时有畏惧心理,畏首畏脚,放不开,动作质量也不高,甚至无法完成。这都是练习者注意的对象狭窄或者随境转移造成的。
4.厌烦心理。形成原因,体操动作从学习到掌握需要练习的时间较长,很多学生练习起来力不从心,屡屡失败,也使积极性消退,在学生疲劳时仍然要求学生练习,学生敷衍了事,练习效果差,学生容易产生抵制情绪,久而久之都会形成厌烦的心理。
三、心理障碍的克服与预防
心理障碍是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积累而成的,而每个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所以克服与预防心理障碍就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单方面的努力只会事倍功半,成效甚微。
1. 教练方面。心理障碍是体操训练中的一块“绊脚石”,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教师作为教学训练中的主导者,他的教学态度、方法乃至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情绪,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更是敏感,要帮助这些学生消除“绊脚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采用正确的讲解、示范。在学习一个动作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完成该动作的方法要领,指出该动作的重难点,还应向学生说明动作经常出现的错误等,而且讲解要简明扼要、有条有理、语言生动,切忌含含糊糊、条理不清,让学生不知所云。(2)合理地评价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体操训练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复杂多变的,身体能力不支,动作难度大,或对动作要领不理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3 )诱导性练习。在体操教学训练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掌握体操动作技术,也是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原因之一。教练员教学生运动时,应考虑学生身体能力和实际情况,根据运动技能的规律,多采用诱导性练习,分解动作,降低难度。(4)保护与帮助。在体操训练中,教练员应通过保护、帮助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5)练习方法的多样性。一个体操动作的学习虽然需要多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定型,但也不是一定要反复地练习同一个
动作,教练员可以把练习的内容多样化,变换动作的练习方法,实现看、想、练相结合练习的方法,提高心理、身体训练效果。
2.学生方面。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内因和外因的,而问题的消除就需要内外因共同努力才能得以体现。在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学生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努力是外因。产生心理障碍的是学生自己,所以学生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教师的作用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得以体现:(1)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品质。培养注意力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默念法,即在练习前或练习后静下心来想该动作或动作套路的最好动作要领,使自己处于放松状态,通过心理的暗示和转移,可以加深训练效果。其理论依据是练习者经过对焦虑等刺激进行体会而又处于放松状态,刺激也就会慢慢地失去其效力。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也很重要,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果断性、自制力等,比如自觉遵守纪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遇到突发事件沉着、果断地处理等,这都有利于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2)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体育运动中,多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阶段,从而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良好学习心理的保证。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身体条件不同安排身体素质的训练内容。运动员要根据教练员的安排发展身体素质。(3)及时与老师交流。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网络———一种相互的关系。学生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告诉老师自己的感受,让老师了解自己的现状,这样老师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分析原因,出解决的办法。适
当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老师及时调整,使之适应自己的练习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1.体操训练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练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用简明、形象、鼓励的语言进行教学。
2.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合理性以及情绪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一些顾虑,甚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良好的保护、帮助和诱导性练习能够帮学生建立自信、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心病还得心药医”,思想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结合起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翟廷立.体操专项练习中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克服[J].武汉体院学报,1996,(4 ).
[2]许常芳.体育系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J].湖南体育科技,1995,(1 ).
[3]蔡军.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措施[J].教育探索,1997,(6 ).
[4]何杜麟.体操运动心理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增刊).
[5]姜六平.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J].新世纪体育论,2000.
作者简介:孔亚萍,湖南省常德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中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