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  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从学术层面上讲主要包含儒释道,他们都比较关注人生的问题,通过诗书画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儒家讲修齐治平、成贤作圣,重修身;道家讲全性葆真、长生不老,重养生;佛教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重治心。这些均反映在中。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和佛家。
 
【一、儒家的基本思想及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产生的作用】
  儒家有一个相对完整、比较有逻辑关系体系的思想,他们大多体现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中。郭沫若曾说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对人的发现。孔子第一个把人的视线从天转向人自身。所以,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人学。儒学经典浩瀚,但是究其内容主要讲三个问题,何为人,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何为人?孟子有句话很经典: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和禽兽的差别是非常之细微的,人有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对人的界定。这和西方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界定
如出一辙。怎么做人?如果把儒学归结为三个阶段,那么如何做人应该是整个儒学最核心的一部分,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中心,三个关系。一个中心就是自我修为。三个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其中,自我修为在儒家思想里面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为仁由己,这是由思孟学派发展到理学的一条主干;另一个则强调三省吾身、刚健自强、厚德载物。三个关系中,首先,人际关系,忠恕而已。尽己之谓忠,指的是自己对国家、对朋友、对社会是不是竭尽所能,尽自己的职守。历史上的批忠思想往往缘于对忠的本意不了解,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下级对上级的愚忠。推己及人曰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被联合国确定为普世原则。这个原则在今天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次,人与家庭的关系。由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农经济和中华社会的产物,所以儒家十分看重家庭关系。孝悌也者,为仁之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孝悌是整个人学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变化,孝悌原则的内涵会有变化,但作为精神港湾,家庭的作用依然普遍适用。第三,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处理人与社会国家最基本的原则。
  古往今来,儒家的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在整个中华民族,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历朝
历代政治能否站稳,基本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和统治相应的社会。
 
【 二、佛教的基本的义理,对人生的价值】
  佛教重因果,讲涅槃,它通过因果业报来谈善恶报应,劝人弃恶从善。但是在现实中,社会跟佛教的关系或曰大众跟佛教的关系,更多反映出一种诉求求佛,拜佛,试图通过拜佛求到善果,而不是种善因。这是跟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反的。因果是佛教的体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佛教教义强调因而不是果,看重善而不是报。什么是善因?给就是最大的善因,修行不一定念经,能够给就是一种美德,懂得给就是一种智慧。这个理念贯穿整个佛教教义。佛陀的本意就是圣人,以前讲释迦摩尼成佛,一般众生怎么成佛?从佛性来讲,如果真正能实践,不断种善因、完善人格、提升心境,人就是佛。人来到这个世界,你能做什么,你能留下什么取决你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给予是一种善念,有善念就是很大的功德,有所求的给予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功德,而是一种功利。给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它不是单指物质财富的施舍,心、口、意、都是给予。比如,给人微笑,给人赞美,给人搭把手等等。福报来自给予而不是求拜,这种完全正能量的佛教精神有很高的现
实价值,甚至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重智慧,这也是它区别一般宗教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比信仰更重要,就像释迦摩尼最初是用智慧而不是用信仰创立佛教一样,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悟道才成佛。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就是悟道,不觉就是一般凡夫,觉了就是佛。
  那么般若智慧究竟是什么?它能给人带来什么价值和作用?简单说般若为诸佛母,不仅是佛陀也是佛法的母亲。理论也叫般若智慧。整个佛法是般若智慧催生出来的,是整个佛教的细胞。所有门派都是般若智慧衍生出来的。通俗而言,般若智慧就是空,它是理解整个佛法智慧的入门。空,是就现象的本身来谈,即是空,空即是。,代表一切现象,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没有差别,因为本身就是空。中观论中因缘所生法从三个层次谈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条件的产物。这个现象是临时、暂时的,是假象。第二层,既要看到他的产生,也要承认他的存在,但这种存在会消失或发展变化的。第三层,认识到这个假象是存在的,不是让你去回答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让你怎么去看一个事物,应该去从几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人应该具有二元的、立体的、多元视角,这是佛教最核心、最本源的东西。中观学派中的二元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就是让人多角度地
去看待一个事物,这叫空性智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出现禅宗,常常说一幅画、一首诗有禅意,有哲理。所谓禅意,就是指一种思维的方式。比如佛家守戒,这是一种约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自由。天无绝人之路,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破困境。如果拥有了多元的思维,也能反向走出绝境。同样,搞自然科学的人,只要你能提出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关键看能否对角度、用准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切入思考,这是佛教的功能。佛教能给人以智慧的东西,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它对儒教、道教最大的贡献也是这种本体论的思维。本体只能用顿悟去认识,对意境的把握都贯穿其中。这样的思维的方式对整个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影响是巨大的。
【  三、如何看待儒家和宗教】
  儒家对中华民族的繁荣贡献很大,它注重伦理亲情和家庭,强调纲常和德治。然而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应该客观历史地看待。纯德治在当下社会已不可能。儒家得在德性,失在理性,缺乏西方文化的契约。契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法治是在社会契约发展过来,市场经济必须重契约,不能用伦理关系代替。所以在社会治理中要把儒家德治和法治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社会治理中,人的层面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人与神的关系。宗教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人类共同的。人的局限性迫使人对超自然力量产生一种崇拜和寄托。尤其在绝望的时候,希望能有一种力量拯救和帮助他。所以,宗教是人的一种权利。站在本体论高度,佛教讲人的生死都是衍生演变的,没有永恒的事物。人常会有执念,执著就是驻相,然而相是变化的,如果你的思想随之改变,与时俱进,你就会智慧地处理许多以前看似艰难痛苦的事情,就可以过一种智慧人生。
  宗教不仅对智慧人生有启迪,对社会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宗教。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任继愈先生十分肯定宗教的作用,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不能用一句话来评判宗教。对马克思原著需要完整地梳理,要全面理解,绝不能撇开教科书来解读。宗教有正面和负面作用,如何正确发挥宗教的正能量,甚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