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双重性,进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看到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最后就如何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即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化,指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今年3月,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
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荣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双重影响,正确引导民众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公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消除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羞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道德。古代社会历来重视羞耻心的强调和培养,把它视为人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有耻与否,成了判断人和禽兽的道德标准。如《礼记》中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表现为对祖国和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表现在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斗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道德风貌。
3、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虽屡遭磨难、饱经忧患,却一次次崛起、一次次振兴,就因为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现实生活中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无不折射出艰苦奋斗的光芒,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巨大工程,更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4、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很多人物关注,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等。这些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众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不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现在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表现。中国文化强调个人严格服从集体,集体荣誉感很强。这些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责任感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在自强不息,追求真理,追求崇高的人格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
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认为人之尊贵在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修身”为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修身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诚实是指人们内在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质,即“内诚于心”;守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讲信义、守信用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取向,即“外信于人”;遵纪守法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定,更是我们应该恪守的道德信条。
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人合一”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和谐观,并为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持。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鲜明
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抑制什么,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倡导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
中庸之道。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中国文化缺乏竞争进取精神,崇尚中庸的信条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
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重义轻利,重德轻才。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义”、“德”,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利”“才”给社会带来实质
性的变化,否则片面的追求“义”、“德”就很容易走入形式主义的虚伪。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许多新的东西,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弥补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并且对消除外来腐朽思潮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着积极作用。
四、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原则。 
  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
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 
  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历史文化的沉思》,学苑出版社,1990年
【2】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中国近代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宣传部,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