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因素和实践策略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文艺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有着独特优势,跨越文化差异让中国形象在异文化语境中依然可信、可爱、可敬,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追求。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形象塑造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立足真实,方能达到可信、可爱、可敬。
真实可感的内容,拓宽共同意义空间。文学以形象感人,艺术以情感动人。文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只有真实可感,才能可信。内容的真实可感来自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自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如获首届金熊猫”国际传播奖最佳电视剧奖的《鸡毛飞上天》2017)、《父母爱情》(2014)和温州一家人》(2013)。《鸡毛飞上天》以被陈家村收养的孤儿陈江河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全过程,时间线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持续到2014年。大量的细节再现了外在场景,普通百姓的困惑不前与勇敢拼搏展示了时代的内在精神气质。《父母爱情》也一样,讲述了江德福和安杰这对夫妻,江德福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海军军官,安杰则出身优渥。他们婚姻中的爱正是建立在生活里点滴细节的互相磨合上,婚后双方慢慢改变。夫妻、姑嫂和亲子之间既有冲突碰撞,也有妥协包容,这
是生活真实。《温州一家人》讲述了温州商人周万顺一家30多年的创业经历。周万顺固执,送13岁不愿出国的女儿阿雨出国,将想出国的儿子留在家;他倔强,为了开采石油,卖掉了温州的房子,还借了民间。本可以安稳过日子的他最后资不抵债,险些妻离子散。主人公的家庭和事业的轨迹中呈现出时代和社会的巨大转变,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心灵活动建构起真实可感的生活和历史。
内容的真实可感更来自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和审美理想。陈江河和周万顺被旁人认为折腾,其实他们与鲁滨孙一样,具有永不满足的开拓拼搏精神,纵使冒风险,也胜过只图安稳。父母爱情》中家庭成员的尊重沟通、互相扶持,这同样是人类共有日常经验。为《父母爱情》配音的埃及演员阿比德表示,该剧的内容完全没有陌生感,很多男女主角戏简直像自己的生活。家人的伦理关系、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些人类共有的经验、情感和价值,构成了跨文化传播中共有的意义空间,减少了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损耗,决定了中国形象的深层次传播效果。近些年,中国影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影片《山河故人》2015)、《流浪地球》(2019)、《我和我的家乡》(2020)、《你好,李焕英》2021)等在海外有不俗的口碑和票房。这些影片既有真实可感的个体观照,也有人与故乡、人与时代和命运碰撞中蕴含的人类共有体验和思考,立体、丰富地展示了中国形象的
方方面面。
真诚自信的态度,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跨文化传播中国形象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中国形象的可信、可爱、可敬,也要求文艺创作者以真诚自信的态度进行文化对话。战争以来,中国文化无意识层面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和焦虑,部分中国作品的自塑中产生自我东方化的现象,有意无意延续甚至迎合了某些刻板印象。要做到真诚自信,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在世界文化的交融和博弈中正视自身,抵制文化同质化压力,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要保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以文化人的教化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命运与共的大同理念等既是我们的文化历史根基,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解决全球普遍问题富有启发性。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斗争中积累的精神文化,具有坚定的理想,蕴含着伟大的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发展规律的总结。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同质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文化自觉,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坚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性,才能有效提取中国形象的文化核心,以异质文化理解的
方式传达中国形象。
李焕英是真实的吗
以电影为例,武侠电影知名度最高,玄幻电影在东南亚市场广受欢迎,使得侠义文化、儒道哲学等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彰显。这些影片类型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但也蕴含着加深刻板印象、成为猎奇景观的危险。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对外传播则需要增强故事性与亲和性,立足世界观众的共通情感与共同价值。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开篇伍千里返乡,静谧的湖水如诗如画,玩耍的孩子无忧无虑。对家园的眷念、和平的渴望,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少年伍万里的成长则符合战争类型片中常见的英雄启蒙模式。这个冲动懵懂的乡下孩子,偷偷尾随哥哥进入第九军,成长为一名志愿军英雄。初入军中,他因不懂纪律被罚站,打开火车门,震撼于夕阳下万里长城绵延不绝。长城蕴含的家国信念让他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战胜了杀戮的诱惑。成长是事实真相前的觉醒,是内心信念驱动下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革命文化的当代性诠释,也有利于跨文化受众的接纳和认可。该片的海外票房虽然不高,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探索值得肯定。文艺工作者只有正视中国文化的优缺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沾沾自喜,才能全面客观塑造中国形象;唯有真诚自信,才能创作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作品。
真切日常的媒介,共建多元传播网络。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对于文艺活动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由媒介形塑。以往,文艺作品之媒介主要是书本、影视作品,由主流文艺工作者创作。当下的媒介则打破了大众与精英、主流与民间的区分,越来越日常生活化,具有强大的传播渗透力。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人人都是传播媒介,普通民众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制作文艺短视频,就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2021年9月,中国日报网与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五个案例与短视频传播有关,视频制作主体既有中国驻外使领馆、四川甘孜理塘县和郑州歌舞剧院这样的单位,也有阿木爷爷那样的个人。多元主体共享海外大众的注意力资源,原有的点、线、面等级化传播结构为多元化网络式跨文化传播所取代。传统媒介诸如文学经典、影视剧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新型媒介冲击着传统媒介的国际话语权。当下,文艺创作传播中国形象更需要共建传播网络,个人的、地方的、国家的文艺创作多元交汇,共同建构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不对等的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权的弱势,导致中国形象常被污名化、扁平化。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文艺工作者在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的
实践中,应秉持真诚之心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真实中国的作品。真实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内容,也是跨文化传播最好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