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观后感600字范文电影《剃头匠》心得体会与感悟
看了电影《剃头匠》我感受颇多。93岁高龄的老剃头匠敬大爷从12岁学会剃头,80年来一直为邻里。日历上挂着的那只笔详细的记录着他的服务对象及服务日期。那些老人的名字像冬日里树上的片片枯叶,逐个地凋零,敬大爷也一天天老去。他像墙上挂着的那面老钟,古朴、谦和、不落俗。我非常敬佩敬大爷的为人,在他面前,无论是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他活得实在,活得坦荡,活得有尊严。
忘不了他手里的那把小梳子,喜欢看他梳理满头白发的样子,那是一种从容、一种真正绅士的风范。他说他心里不存事儿,什么事在他这里过就过去了,不想,那样会“累得慌”。他说人要有“容人之量”,即便是看到不公、不平、不雅之人之事,他总是能隐忍。我想他是真正的君子。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像一部录像片,真实的记录下老北京皇城根儿下那些小人物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片真实、细致的刻画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哪怕是就出了几个镜头的’人物也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比如哪位服装店的女服务员,敬大爷要买中山装,她不怕麻烦,耐心地跟老人解释说没有中山装,然后又给老人推荐她认为合适的休闲装,发现
老人不喜欢,她又为他指路去别的地方订做。寥寥几个镜头,我甚至没能看清女服务员的脸,可我知道她是多么善良,多么仁义。
还有为敬大爷画像的那位小伙子,他留着长发,穿着红的上衣,很时尚。有时候我总以为像这样的年轻人有些傲慢,缺乏耐心和爱心,甚至看不起人,可这次我错了。他非常耐心地指导老人家摆着POSE,注重每个细节,努力刻画出老人的内心世界,把老人一生的经历与沧桑画在他的脸上。他成功的为老人画了像,不但不收钱,反而付老人钱,说老人为他做了模特。
有时候,人需要把自己放低一点。一个人越是接近平凡,他便越高尚。
刚好翻到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剃头匠》,来篇影评跟大家分享一下,豆瓣评分9.2哦。这部电影有点老,07年的,风格偏平淡,但是感情表现突出,无尿点,可以试着看看,毕竟又不损失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剃头的记忆?当时是会哭还是会笑?也不怕大家笑话,我小时候是十分讨厌剃头的,每次头发长了要剃头的时候我就推三阻四,往往会拖延好几天乃至一个
星期。那时候也基本是我爷爷奶奶带我去,一老一少,就那样一前一后地走在路上,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温馨而又难得。如今我不再讨厌剃头,当初的人也已不再,就像剧中老人那般逝去了。因为缅怀,所以我为《剃头匠》所触动。
《剃头匠》是由哈斯朝鲁导演的以九十三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敬大爷为主体的剧情片,在我看来,它同时也是一部纪录片。敬大爷可了不得,他是自幼学习剃头手艺的匠人,给许多有名的大人物剃过头,手艺精湛。可同时他又是平凡的,过着xx城里最普通平淡的生活。本片讲述的便是敬大爷上门给老主顾们剃头、聊天,回家拨弄座钟、抽烟思考人生的恬淡生活。
其实纵观全片,这部影片表面是记录敬大爷晚年生活,实际上却是在借助敬大爷的视角来剖析生活、映射人心、反思社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这部电影现今在豆瓣评分9.2,9.2是什么概念?做个比较吧,《你好,李焕英》评分8.0,《八佰》评分7.6、如果还不够直观的话,可以自行上豆瓣一下,看看评分在九以上的是不是凤毛麟角。
这有的人就要说了,评分这么高肯定是大制作、大手笔吧?很可惜,并不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哈斯朝鲁,哈斯朝鲁是谁?一个小有名气的导演,是的,小有名气,绝对不是像杨德昌、张艺谋那样的大导演,毫不忌讳地说,在了解《剃头匠》之前我听都没听过这个导演的名字,所以不存在什么大制作。至于大手笔,那就更沾不上边了,《剃头匠》的主演全部都是真正的老人,而且是平凡的老人,靖奎(敬大爷)、张耀兴(爆肚张)、王山(米大爷)、赵大爷(王洪涛)你听过哪一个?反正我是一个都不耳熟。
导演没得挑,但为什么演员的挑选也都如此“随意”?为什么不一些当时有名的演员来增加噱头、吸引观众呢?是因为经费不够吗?只能说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应该是导演的风格使然。哈斯朝鲁的电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关注小人物,镜头拉的比较低,不像其余的电影那样极力增加卖点,他的电影基本都是取材于生活,观影的人可以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在生活中到电影的痕迹,这就造就了他所导演的电影的浓厚人文气息,让观影者更易于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此外,他的电影虽说取材低,但高度却是让人仰望的,他能够非常自然地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他所想要让人们感受的恬淡从容的生命态度与超然的情怀。《剃头匠》的评分能如此之高与这种风格是分不开的。
01 有意思的影片名
影片名为什么不用理发这个词呢?明明理发显得更时髦更好听啊?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不贴切。剃头是自古就有,源远流长,代表的是传统老事物;关于剃头匠的祖师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卢天旸,另外一种是吕洞宾,由于两种说法均带有一定的神话彩,所以无从考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古时还有一种起源于周的刑罚叫髡刑,是一种以全部或部分剃掉犯人头发为手段来侮辱犯人人格的刑罚,毕竟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关于髡刑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曹操在一次行军中下令不得踩踏麦田,违者斩首,然而曹操自己的马因意外受惊践踏了麦子,这时就很尴尬,杀统帅是肯定不行的,不杀又显得军纪如儿戏,最后曹操只得以斩发来表示受罚。而理发则是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是比较西洋的叫法,代表的是新事物,各方面与影片的气质不合,用起来会显得不伦不类。
02 纪实写真的取材
正如前文所述,这部影片的取材都是很真实的,除了几个主演和能够数的清的演外所有人都是原原本本的样子,演员服装与房屋建筑更是原汁原味。哪像当今拍电影的时候一味追求“大制作”,舍不得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沉淀,去打磨,只是请数不清的演来扩充场面,
然后上映捞钱。在开头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认真看的话你会发现在敬大爷剃头的时候他不只剃了胡子与头发,他还用剃刀将顾客的脸与耳朵都轻柔地刮了一遍,这种做法有一个专业名称,净面,在一二十年前剃头的时候剃头匠都会这样干,听说很舒服、刮完人会很精神,顾客会像开头那个大爷一样感叹一句“舒服!”。
03 真实的情感,略有缺憾的演技
演员的选择成就了这部电影,但也造成了一些小小的瑕疵。因为并非职业演员,靖奎等人的演技尚且不太成熟。在影片前段爆肚张的父亲在对话时显得有些迟钝与不自然,在敬大爷第一次给米大爷剃头,两人对坐闲聊时,两人的动作语气都有一定的僵硬与别扭,不过都是些小瑕疵,如果只是单纯观影的话几乎没有影响。同时,正因为他们的不专业,他们的情绪表露也更为真实,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敬大爷给赵大爷剃完头闲聊时,赵大爷对儿子不孝的恼怒真的是真实无比,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之后赵大爷的邻居因为赵大爷违背了约定而生气、抱怨的情绪也表露无疑,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04剪辑比较顺滑,执导也很优秀
剪辑的话,怎么说呢,看得出痕迹,但不突兀。本身这部电影就是剧情片,电影本身其实是可以分成一幕幕的小视频。这样做的话,有好有坏吧,好处是可以压缩情节,让电影结构更加紧凑、更能吸引人。坏处是在连接处处理不好的话容易让人感觉突兀,而且每一幕的顺序也极为重要,想要让每一幕完美锲合并有机串联起来很难,也就是对执导的要求很高。这部电影显然在执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为了贴近原本、让每一幕的连接更加自然,在拍摄过程中基本没有添加任何光影特效或者背景音乐,讲述故事或者推动情节时也全靠演员的言行举止。为了避免全片的基调混乱,全片围绕幽静深远的意境进行剪辑排列,更是完全避免使用运动镜头,一直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录制。此外,片中还有大量暗示与铺垫。例如敬大爷家里的那个老座钟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象征,每天慢五分钟就是指代他自己的生命力在一天天减少,去修钟时店主说的话既是指钟,也是指人,钟停之时实则也是敬大爷迟暮之日;还有爆肚张与他父亲的对话,有心听的话会发现话里话外充满了暗喻,就比如老爷子说手艺人不多了,儿子说开了间发廊、要与时俱进,街道嚷嚷着要拆迁,都在暗示着老事物的消亡……正是得益于这一个个铺垫与暗示,人们在观影时才不会觉得突兀与不合逻辑。
05 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性格鲜明
李焕英是真实的吗虽说为了尽量自然拍摄时对环境没有进行过多干预,但剧情肯定还是人为设置的,通过这些精心设计排列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不管什么电影,观影者对里边的人物肯定是具有不同的态度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最欣赏敬大爷。敬大爷是本片的主人公,镜头也基本都是跟随着他,他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立体的,他崇尚人要“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他自己每天也是打理得干干净净。他很有傲骨,在和米大爷聊天的时候坚决反对米大爷那种没人看就不打理的颓废思想,让他不要活得“窝窝囊囊”,在拆迁人员二次测量拆迁面积发现儿子作假时没有胡搅蛮缠,更没有贪图更多的拆迁款,而是很有礼有节地处理了事,在最后更是想要自己给自己准备好后事,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在赵大爷儿子送他回来的时候他没有要一分钱,而是立马下车走人。他淡泊宁静,看淡生死,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很平静,像一口深潭,他会为了老主顾的离去而悲伤,也会为赵大爷的处境悲惨而悲凉,但是他始终都是宁静的,也许是他这一生看了太多生离死别、世态炎凉吧。既然有最喜欢,那肯定有最讨厌,直说吧,我最烦的就是赵大爷的儿媳。其实这部电影中本来就没多少反派人物,真的算起来其实就赵大爷的儿媳一个人,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本来目的也不是凸显世道黑暗,要较真的话其实一个反派都没有,赵大爷的儿媳只能说是让人厌恶,还达不到反派的地步。为什么让人厌恶呢?主要是她说话做事过
于尖酸刻薄,她自出场就一直是一副厌恶的表情,不主动帮忙就算了,还在需要端水的时候颐指气使,不拿正眼看人,是真的让人来气和不适,她应该是用来突出表现子代不孝的典型人物。至于其他人物,儿子们都略有不孝但尚有良知,老人们都很孤单、值得同情,爆肚张为人热情侠义,都还不错,至少不会让人反感。
06 影片内核丰富,具有正能量
我认为影片的内核应该是通过敬大爷这些底层人物的孤苦无奈来影射社会的不尊老、不知感恩的不孝现象。再小一点说,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出婆媳(不是指真的婆媳,而是代指儿媳与公婆)关系的恶劣,老人们的孤独,孩子们的不懂陪伴等。影片最后借敬大爷儿子的醒悟表达了对社会不孝风气能够有所改善的美好愿景,旨在呼唤真情的回归,影片整体是让人心酸的,但结尾给了人们些许安慰与希望。
总之,这部电影可谓十分优秀,它叙事平淡但表现有力,场景设置更是与人物心境交相呼应,各种暗喻与铺垫也恰到好处。虽然这是07年的电影,但是放到现在也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内核更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毕竟每个人都是会老的,当今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更是值得所有人去思考应对办法。
很多时候,电影里的镜头是静止的,台词又是沉默的……
三轮车、小胡同、煤球炉、老桌子、老相片儿、老座钟……老主顾、老剃头匠,生活不需要纪录片,因为我们每人都正经历着:真实而生动。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岁月后,似乎老剃头匠的生活节奏就应该是这样的,不需要什么波澜,即便是面对人生最后的归宿,依然是平静、如常!
老是想到爷爷,爷爷走的时候也是九十多岁了。最后那段日子里,爷爷神志不太清醒,话也说不清,半身不遂,但是许多事情倒特别固执,或者说像是孩子甚至是幼儿,在人生尽头,生命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这时候,爷爷在想些什么呢?……
敬大爷是一个90多岁的老人,理发(那个时候都叫“剃头”)是他的职业,也是一辈子的事业。靖大爷,民国2年出生,活了102岁,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理发师”。在这部电影中,“他们”合一,既讲述了这位剃头匠的故事,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状。
影片开始,理发店中一系列的固定、近景和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耄耋老人和一双熟
练的双手,不停的做着刮剃的动作。他只愿也只能为像他一样的老人们服务,直到那些被他服务过的老人都一个一个的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