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will not be the pressure from the outside that will crush us, but only ourselves.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人间至味的读后感
人间至味的读后感1
总说自己混迹书界,惭愧未读过汪曾祺,大概因为不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吧。下定决心读汪的作品,是因为一段话。他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暗想,能写出这段文字的一定是个美好的人。
离家数年,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对每个城市都熟悉,却又觉得离这些城市都很远,我的房门也已经许久没被敲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总在想,世界他还爱我吗?因着这个原由,我决定读一读汪曾祺,看一看这个内心美好的人是如何爱着这个世界的。之所以选择《人间至味》是因为他篇幅短,即使隔着一段时间再拿起,也不会觉得突兀。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最浅薄的东西,汪曾祺如何来描述吃食的呢!他的每一篇*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他说的每一样我都曾见过,但有些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就比如说豆腐,他只说了豆腐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叫法,不同吃法,却勾起了离家人多年的相思情。
我自幼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家有个很大的院子,院中种满了各样果树,还有一颗香椿树,香椿的味道并不好闻,起小我就不喜欢,总是在他长出新叶的时候踹他的枝干,嘴里还念念有词“臭香椿,香椿臭。”这时外婆总是敲敲我的后脑勺笑骂道:“真不讲理,吃的时候不觉得人家臭,这时候倒是在这儿撒泼,谁教你的道理”。五六岁的我扎着个朝天辫,摇晃着脑袋一本正经反驳外婆:“我吃的不是这颗树上的香椿,当然不臭。”外婆气笑了,却也不再与我争辩,因为那些用来拌豆腐的香椿还是我自己摘的,她知道我一会儿就会后悔。果然没多久,我又摸着香椿絮絮叨叨:"香椿啊!你一点都不臭,我跟你开玩笑的,咱香着呢!"外婆跟我说万物皆有生命,孤独的我总是和花草树木聊天,害怕因为自己的话失去了香椿这个朋友。
长大后我陆陆续续吃了几次香椿拌豆腐,却都没了从前的味道,可能是因为香椿都是从菜
市场买的,少了摘菜的过程,也就少了那份期待,又或许是因为做菜的人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了。
汪曾祺的《知味人间》,与其说对吃食研究的透彻,不如说他对家庭了解的精粹。每个人都能透过其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家庭。你呢?在读过这本书,你想起了怎样的故事?
人间至味的读后感2
我以为永远不会读汪曾祺。
汪曾祺的文字多是些回忆的文字,我以为回忆必是今不如昔的悲叹,或今胜于昔的自怜,然而我错了。最近念旧得很,朋友说不妨读一下汪曾祺吧。
立秋时节,暑气渐退,极宜读书,我或在高远又细腻的晴空下,捧读一篇《一辈古人》,或端坐图书馆明净的几案前跟着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人间至味》,读入了迷,竟迟迟没有下箸,朋友嗔道:“书中滋味比桌上滋味如何?”我道:“但知桌上豆腐不如书中‘汪豆腐’。”
汪曾祺的文笔如苏菜一样,泽淡雅,口味平和,像我吃惯了“鲁菜”的人,初读确实感觉口味偏淡,清汤白水的,没什么动人心魄的情景,也没什么邺水朱华之笔。汪曾祺就是这样近乎白描地叙述着,他写梦里的那个小英子,活泼俊俏,那一荡芦苇,仿佛是他亲眼见到的一般,无关情节,只有一种暖心之美——如果生在梦里该多好。他写大淖,景是萧条的,生活是穷苦的,但故事里的人却生气勃勃,他讲大淖里的挑夫吃饭,吃的是紫红紫红的糙米,大口大口地吞食,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仿佛世界上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了,他还写挑夫的女人们,可以家里旁一个,外面再靠一个,娶嫁随意,甚至可以“倒贴”。他还写过吃肉娶妻的和尚,写过买菜兼职拉皮条的薛大娘,写过六针见效的兽医姚六针,在他的笔下,普天都是众生,和尚吃肉、有妇之夫私会情人……只要你情我愿,甚至不情不愿,都变得无关宏旨,他的文字就是这样真实地带着点自由主义思想的意味,把读者拉回到那个荒凉又生气勃勃的年代,展现给你一幅微观的风俗史。
汪曾祺就是这样,自由、不喜不悲。
人间至味的读后感3
在图书馆闲逛,偶然间看到这本书,最开始被它的名字吸引《人间至味》,忍不住去想到
底什么是“人间至味”;从书架中抽出书,很新,估计读这类书的人很少。
看见作者是汪曾祺先生时更加坚定的想把这本书读一读,更想了解名家笔下的味道。书中介绍的各种食材或者说已经成型的食物,细说同一种食物的南北之别,作为四川人的我,看到这本书是很开心的,细数食材,大多四川都有,大部分也曾有幸吃过,于是那种感受就更为真切。《葵、薤》一篇引用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忘记是曾读过还是学过这首诗,我是知道的。汪先生在篇中引问诗中之“葵”为何物,竟能做汤,看到也是一头雾水,毕竟古人的饮食生活和现代相差太大了,读到这时可能这是古时候的某种菜吧。越发往后面读一种熟悉感越浓,原来是冬苋菜,四川有的,妈妈经常用来煮汤煮粥,这是四川很平常的菜,原来也是古人经常吃的菜。
至于为什么同一种菜,南方和北方,书面和口语差这么多,这就需要仔细去读了。绝对不是一本枯燥的随笔,字里行间是对生活的最接地气的感受,无论位高权重、辛勤耕耘的人能是以食为天的,是“五味”的见证,吃货值得一读,非吃货者亦可领略大江南北饮食文化。
人间至味的读后感4
人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汪曾祺可谓是踏踏实实践行了这一美好信条的不二人选。
人间至味是清欢演员表 《受戒》 《大淖记事》 《人间草木》 《说说唱唱》 《浮生杂忆》里,细细品味,便极易体会到汪老用细腻温暖的语言勾勒出的人间最富温情的姿态,即便是遭受残忍的离别或是时光老去的遗憾,他也总会在某个角落给人希望。从这些淡而有味的文字里,你总能从天边、湖畔、草木间听到阵阵他为爱而吹响的号角声。悲伤时用温暖的文字抚慰伤口;幸福时,在笔下或远或近地演绎那平凡而温情的人间脚本。看似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无一不是对浓墨重彩的人间生活的描画,对人间或深或浅的真善美的追逐。
《人间至味》则表现了汪老对美食的眷恋,除了舌尖与味蕾的痛快,笔下也如行云流水,将其对美食的记忆刻录进时光的书本里,分享所有他不能忘怀的人间滋味。这是一本读来能让人视觉、嗅觉、味觉与情怀同时灵敏起来的书。在这富有滋味的文字里,仿佛能让人看到汪老坐在你面前用筷子戳出那流油的鸭蛋,耸动着鼻尖闭眼嗅空气中糖炒栗子那甜香气息的模样,又或是拿着冒着流油的手把肉在北方的寒冬里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间呼出的白气总能让人感叹:活在人世间,能尝得诸多美味,也算没白走一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