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1、含义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2、特征
     (1)客观性。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不影响对因果关系的认定。例如,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在此情况下,甲虽然在主观上无法预知结果的发生,但其行为与结果仍然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甲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2)顺序性。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因在前,果在后,危害结果不可能出现在危害行为之前。如甲将乙杀死后,丙误认为乙没死,又将乙头砍下,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3)相对性。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危害结果的发生经常是一系列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危害行为可能只是其中的条件之一,因此,其它条件的存在并不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比如,甲在乙的腹部扎了两刀,急忙送乙到附近一家医院抢救。该医院称血库没有血,无法抢救,建议到另一家医
院。到另一家医院后,该医院护士称外科大夫均不在,无法抢救,建议其到第三家医院。到了第三家医院后,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事实上,如果当初第一家或者第二家医院接诊,采取止血措施,不在路上耽误这3个多小时,乙是不会死亡的。在这个案件中,医院拒绝救治也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但它并不影响甲的危害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复杂性。一个危害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某种危害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认其他行为同时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同时,一个危害行为也有可能造成数个危害结果,在认定危害结果产生的原因时,也不要轻易否认该行为造成了其他危害结果。
     3、判断标准
     在司法考试中,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可以根据有限的条件说。该说认为:如果没有前行为就没有后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由于条件说可能导致处罚范围的扩大,因此必须对它有所限制,否则杀人犯的母亲与杀人的结果也会具有因果关系。
     一般说来,在考试中,要注意条件说的如下几种特殊情况。
     (1)禁止的危险 危害行为必须是一种被社会所禁止的危险。如果这种危险是社会所允许的,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甲希望乙死亡
又听说飞机最近经常出事,于是鼓励乙旅游,并为其购买机票,乙乘坐飞机时果然发生事故。飞机有风险,但这种风险是社会所允许的危险,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因果关系的断绝如果前条件对某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的后条件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在此情况下,前条件就不是结果的原因。这种情况在司法考试中经常出现,如2003年司考试题: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这就属于典型的因果关系的断绝,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又如2007年司考试题: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由于车祸导致丁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被断绝,因此也就没有因果关系。
     (3)介入因素如果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介入了其它因素,这就使得因果关系的判断变得非常复杂。所谓介入因素,是指介于先前行为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因素。介入因素在因果链上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直接产生了结果,而且使得某些本来不会产生这种结果的先在行为和结果发生了某种联系。如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又如,甲故意伤害乙,乙在送往医院过程中发生车祸死亡。或者甲将乙腿骨打断,乙躺在地上,当天晚上下雪被冻死。在上述案件中,伤害行为(前行为)本来不会直接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但由于介入因素(医院
的火灾、路上的车祸、下雪)使得前行为与死亡结果发生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引起前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其一、介入因素的盖然性。看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大小,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综合判断它是否盖然性地导致结果的发生,如果是,则前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就不存在因果关系。所谓盖然性就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上很有可能发生,而不是过分偶然或异常地。显然,在上述案件中,医院的火灾、路上的车祸都是一种过分偶然的因素,而不会盖然性地导致结果的发生,因此不存在因果关系。相反,在被害人腿骨被打断的情况,由于无法行走,因此下雪将人冻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具有盖然性,所以存在因果关系。必须说明
的是,如果前行为本来就足以盖然性地导致结果的发生,那么无论是否存在介入因素,都应该认为前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例如,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在这个案件中,由于是基于故意杀人的意思,那通常会将人打成重伤,即使医生存在重大失误,前行为与死亡结果也有因果关系。如果将此题修改为打成轻伤,送往医院,后因医生重大失误而死亡。这种过于异常地介入因素就可以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其二、介入因素的非独立性。如果认为介入因素导致前行为与结果发生因果关系,那么介入因素
必然是附属于前行为而起作用,而不能独立地造成结果的发生,如果介入因素根本不从属于前行为,而是独立造成结果的发生,那么这属于因果关系的断绝,前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因此,如果介入因素是行为人自身的特异体质,如殴打行为与被害人患有疾病等特异体质的情况(如脾肿大、心脏病、高血压、白血病、血小板缺少症)相遇,由于这些特异体质从属于前行为(殴打行为),这通常应认定存在因果关系。又如,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郝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射击,致赵死亡。介入因素是郝的射击行为,此行为独立地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丙的行为与赵的死亡结果也就不存在因果关系。这属于因果关系的断绝。相反,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在此案件中,首先,将人仍入水中,会盖然性导致死亡结果发生,另外乙溺水这个介入因素是从属于前行为(伤害行为)的后续隐匿罪证行为,因此存在因果关系。
     在司法考试中,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最经常的考点,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里的关键其实是诉诸人们的常识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将历年司法考试的相关案件逐一讨论。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是否存在因果关系(2007年试题)?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2003年试题)。丁持上膛的手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击
死亡(2003年试题)。在后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介入因素,分别是跌入山崖、误扣扳机,这些因素都从属于前行为,如果没有前行为,这些因素都不可能独立起作用。同时,这些因素都足以盖然性的导致结果的发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上,在山崖上,昏眩的人也很可能跌下;已经上膛的手也很有可能走火;两者都具有盖然性。因此无论从上述所提出的两个判断标准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得出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是在第一个案件中,却不存在因果关系,掉包毕竟是一种异常现象,否则大街上还不随处可以捡包,另外,掉包也是被害人自己所造成的,具有独立性。
     4、其他应该注意的情况
     在司法考试中,还有些特殊情况也应视为有因果关系,虽然这也许不符合条件说,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条件说的例外。
     (1)假定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
     这是指虽然某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此行为,其他情况也会导致结果发生。如乙即将被执行死刑而死亡,但行为人甲在乙死亡之前将其杀害的,甲的杀害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
     (2)竞合的因果关系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够导致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在没有犯意联络的情况下,
竞合在一起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如两人没有约定,但一起去杀人,甲用刀刺入被害人心脏,乙刺入被害人肾脏,虽然没有甲的行为,被害人也会死亡,似乎不符合条件说所说的没有前行为就没有结果,但这也被认为有因果关系。
     (3)重叠的因果关系
     这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行为,独自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重叠在一起就会导致结果的发生,这也应被认为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乙的行为虽然单独不会造成死亡结果,但重叠在一起就会造成结果的发生,因此两人的行为与结果都存在因果关系。
     5、不作为犯中的因果关系
     不作为犯罪中也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如果行为人履行义务,危害结果就不会发生,因此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就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存在作为义务的主体的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才是结果发生的原因,而不应该考虑其他人的行为。例如,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项某的不履行义务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而
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则无因果关系。
     6、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判断,与刑事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果关系不等于刑事责任,具有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还要考虑其他许多因素。比如,甲、乙两人为同学,多年未见,久别重逢,欣喜异常,甲像学生时代那样用拳轻击对方,不料,乙某当场晕倒在地,后送医院急救,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乙某脾肿大异常,受到甲某的外力冲击,脾破裂死亡。甲某的行为虽然与乙的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但由于甲在主观上无法预见结果,不存在故意和过失,因此不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