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来,见义不勇为、有义不伸张、甘当冷漠的看客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的社会真的患上了社会冷漠症。通过社会冷漠的社会认知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新现象——“双面人现象”。在分析“社会冷漠症”出现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剖析了“社会冷漠症”的危害,提出了治理“社会冷漠症”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冷漠;旁观效应;双面人现象;危害;对策
近段时间来,见义不勇为、有义不伸张、甘当冷漠的看客的现象层出不穷:武汉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窒息而亡、济南100多名过路众围观被撞青年男子30分钟、浙江台州女小偷被人扒光衣服裸游街头无人过问、郑州一产妇手术室被麻醉后等不到医生婴儿胎死腹中、彭宇案、许云鹤案、南京张女士遇“碰瓷”跪求行人作证、无锡父亲见死不救溺亡者竟是自己儿子、上海宝山公共汽车上“光头男”殴打女司机一车乘客“集体沉默”、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下车救人却被诬告是撞人者、株洲男子因楼上租客拖地漏水殴死一租客、佛山路人睁眼看到小悦悦多次被汽车碾压倒在马路边无人上前救冶……系列事件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拷问路人和社会的良心。老人摔倒敢不敢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这两个“敢不敢”,成为今年中国街头每
一个“路人危害行为”可能面临的选择题。千年礼仪之邦、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竟然有如此不和谐的现象!
我们的社会真的出现了社会冷漠症?为什么会产生“社会冷漠症”?在社会认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社会冷漠症”的危害,并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缓解“社会冷漠症”的对策建议。
一、现实怪象:奇怪的“双面人”现象
2012年11月-2013年2月,笔者在深圳组织了一个“社会冷漠社会认知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4988份,回收有效问卷4872份;电话采访实际采访300人,采访问卷完成258人;参加网络调查的人数为428人,有效调查问卷408份。三种调查共发放问卷5716份,收回有效问卷5538份。
调查统计表明,76.5%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社会冷漠”,其中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人缺乏社会公德心现象相当严重,56.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冷漠确实存在,且很严重,58.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人身上存在社会冷漠,98.4%的被调查者认为佛山小悦悦事最
体现社会冷漠。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社会冷漠症”,“社会冷漠症”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自己或亲友同事成为社会冷漠现象的受害者时,86.5%的被调查者选择“义愤填膺,痛斥不伸出援手的围观者”;但当与你无关的人成为社会冷漠现象的受害者时,62.8%的被调查者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说明:人们在对待社会冷漠现象时,存在明显的“双面人现象”。 每个社会成员在非关自己的社会事件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关系到自己亲友同事的社会事件中,表现出极度关心和正义感特强。这是典型的“两层皮”和“两种心态”——作为无关者是一张皮,作为相关者是另一张皮,作为无关者是一种心态,作为相关者是另一种心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做“双面人现象”。
二、原因分析:“社会冷漠症”为什么会出现
见倒不敢扶、见盗不敢抓、见死不敢救……我们怎么了?在现代社会,我们重新回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时代?令人痛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
1、“社会冷漠症”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陌生化的一种社会缺乏伦理秩序的呈现方式
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说过,现代社会有一个较简单社会中几乎完全没有的特征依赖陌生人。如果一个社会的陌生人之间不是互相信任依赖,而是以彼此漠视提防为主流,这个社会,无疑将变得很危险。女司机公汽上遭殴打一车乘客“集体沉默”、佛山“小悦悦事件”中的“18:1”正是陌生人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足以说明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缺乏相互关怀和信任的“陌生人社会”。在这个由乡村“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熟人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难以适用于陌生人社会,而规范陌生人之间的市场秩序、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家人,有一天成为下一个“女司机”或“小悦悦”。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凡是符合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这些事件说明,至少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理性的。正是这些看似理性的思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现实的也是近乎残酷、残忍的行为。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伦理困惑,我们的价值观需重塑。
2、“社会冷漠症”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阵痛
丹尼尔·贝尔曾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前工业社会,人的生活主要是和自然的斗争。到了工业社会,人的主要职能是生产产品,它是和人造自然的争斗。在这个阶段,人被当作物来对待,因为物比人更容易协调。而到了后工业社会,服务变成了主题——人的服务、职业服务和技术服务——其特点是人和人的争斗和协调。在这个阶段,人不再与机器发生关系,只与他者发生关系。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一些人仍具有“物”的特征——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另一些人已开始只与他者发生关系,但是他们尚未学会协调,更没学会“相亲相爱”。部分社会成员成为没有爱心的动物人,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冷漠、对与己无关问题的冷漠和社会事件的看客心理。在心理学上,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3、“社会冷漠症”是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自然表现
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社会上就有关于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还是“爬坡”的论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经济主义成为社会的单一标志。在经济挂帅的发展模式下,整个社会关系逐渐变成了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化明显,温情缺失,利己成为基本原则。只有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实现的
行为,只有利益能够迅速实现的行为,人们才愿意去做。而当一种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利益的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当看客。这是一种本能、自然的市场反应。人最终成为一种空心人,只图利,不曰义。现在,生活在城镇的多数人认为:“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事。”以至于现在的孩子们,对金钱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突出,才导致了城市冷漠症产生和发展。事实说明,我国经济虽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道德没有同步发展,反而是倒退。建立完善的扬善惩恶的制度无可厚非,但是要真正唤醒世道人心,还是应当依靠道德的感化作用。为从理论上解决“双面人现象”,我们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刚性道德底线”和“公益道德示范效应”。刚性道德底线,即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具有基本的道德底线,该底线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遵守。如果社会个体能够在各种社会事件中传递道德的正能量,他们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公益事业,能够产生“公益道德示范效应”。
2、尽快改善社会不公平现象,避免使“社会冷漠症”扩大化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底层人生活无忧;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官员的行为;政府加大对特定人的扶持;维护司法公正。当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公平时,“社会冷漠症”也会逐渐消失。
3、切实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强化道德感化的作用
国家一直强调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即便如此,当前的道德环境状况仍不令人满意。我们的道德教育方式急需改革!我们必须让孩子在道德场景中去认识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益处,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我们还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真实问题,告诉他们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我们应从改善身边的小环境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底线。比如,孝敬父母、遵守交通规则、给老人让座、爱护环境等,这些事看似很小,却不仅能给他人带来便利,增加他人对社会的温暖感受,还会给行动者自身带来快乐和自我肯定。
4、制定相关法律,使支持见义勇为系统化、好心人免责
美国加州曾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好心人免责”的法律规则。类似于“好心人免责条款”,在西方很多国家都体现在“好撒玛利亚人法”的保护好心人法案。“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消除社会公众在做好事时的后顾之忧,在他人人身安全遇到危险时,能够积极大胆地提供救助。我国也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好心人免责”的规则。另外,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为他们“做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建立民间支持见义勇为的体系
民间公益网站筹建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企业向员工发起帮扶老人小孩的“扶一把”倡议书,律师们发起成立了“停止冷漠公益法律援助”律师联盟。在发生小悦悦事件的广东,广东省工会也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这些民间力量都在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免费法律援助,来重塑见义勇的正气,纠正诬陷好人的歪风。
6、消除“彭宇案”的负面影响
2012年1月,南京市委政法委公布了“彭宇案”的真相:彭宇曾承认确实与老太徐寿兰发生碰撞。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前,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经过五年的反复追问,彭宇案真相终于漂浮而出,人们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经历了这样的全民大讨论以后,中央级媒体应该重新、重点宣传这一最后的结果,让社会充分认识到:当初的彭宇,没有被冤枉多少,今后我们还是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7、涉及影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的判决应适当征求公众意见
“小悦悦事件”中,对肇事司机该怎么判?实际上可以适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特别是当出现自由裁量权使用时,法律逻辑的运用应当顾及社会正义和法律的良知。尽管我们不能像国外那样搞陪审制,但是可以规定在裁判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的时候,应当适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甚至可以让公众参与。如“药家鑫案”就采取了庭审现场问卷调查,就很好地解决了民意与法律结合的问题。司法机关要裁判一些典型案例,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减少道德观念与法律制度在司法中的纷争。
8、加强官德的建设
我们社会的道德环境恶化,官德败坏是重要原因。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在民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在一些官员还在恣意妄为的同时,我们让老百姓讲道德、讲奉献,那便成了“官员感冒,老百姓吃药”。所以,要止住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其中特别要着力抑制官德败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