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社会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关于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行为大于女性;2.在攻击形式上女性更多地采用间接攻击;3.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情境差异。同时还从生理、社会认知与文化及家庭等方面,分析了两性攻击性行为差异产生的因素。本研究对减少社会犯罪,推动社会和谐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性别  犯罪行为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作为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之一,攻击性行为成为各个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美国心理学家J.Dollard提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很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预防犯罪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在论述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的特征
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他们整理了大量心理特征
的两性差异,最后把这些差异归结为四个方面: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男性的空间知觉上优于女性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但对于两性在攻击性行为上都表现出何种差异,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给出概括性的结论。在此,我们从直接攻击行为、间接攻击行为及不同情境下攻击行为等3个方面具体论述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一)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在实际的攻击行为上,自幼儿期起,男性就开始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要高于
女性。
众所周知,暴力犯罪,如袭击、抢劫、
谋杀、殴打致死、、和身体伤害等
犯罪行为中,男性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女性。
2000年,美国刑事统计数据中男性谋杀犯是
女性谋杀犯的7倍,被谋杀的男性是女性的
3.2倍。
资料:2000年美国刑事纪实:
对儿童的观察证实了攻击性在儿童时
期就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美国,1986
年伊格里和史代芬的一项研究对15000名儿
童做了四年的追踪调查,从小学六年级开始
到初中3年级。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男孩比
女孩更愿意参加暴力活动,在最后一个月
里,和女孩相比有更多男孩在学校里持有武
器,而且在最后一年里男孩普遍有四次或四
次以上的打架斗殴行为。除此之外,人们认
为男孩在学校里使用暴力欺负他人是很平
常的事情,但女孩使用暴力却会遭到公众的
严厉谴责。
伊格里和史代芬在评估成年人攻击性
上指出,男性比女性显示出了更多的攻击
性。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一般攻击行为
看,男性的暴力犯罪行为不仅比女性要多,
同时由于男性攻击的对象多为同性(除了强
暴以外),因此,其犯罪中受害者男性的比例
也远远高于女性,例如,谋杀事件中,65﹪
的罪犯和受害者是男性。
(二)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
一般我们所讲的攻击性方面的性别差
异,均表象在外显的、身体的攻击行为等形
式上,如果将微妙、被动形式的攻击包括在
内,情形便有所改变,例如有些研究显示女
孩以拒绝或排斥新成员的加入,作为对他人
的“间接”攻击比男孩多。
教育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娜指出,随
着年龄增长,男人在身体攻击方面的主导地
位消失。她同时还指出女孩和少女喜欢进行
间接的攻击,女孩和少女进行诽谤、冷淡孤
立和使用诡计时,并不说明她们的攻击性就
小。伊格利和斯蒂芬的研究表明,由于女人
常常在进行攻击后有负罪感,会害怕,加之
人们不希望看到女性公开进行攻击,才导致
男女在攻击性方面的出现差异。
维多利亚在女性的攻击目标和方式方
面对317名妇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
示,①女性攻击的最通常的目标是另一个
女人或是自己的丈夫。②方式为:辱骂对
手;挑衅、孤立对手;破坏她们的财物;只
用手进行攻击等一般不会造成过于伤害
对手身体的方式。女人宁可使用语言、被
动或间接的攻击方式,而不大使用身体的
攻击方式。
由此可见,而在攻击行为的方式上,两
性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男性较喜欢使用直
接的身体攻击,而女性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
的攻击,且伴随着女性的成长,她们将更多
地采用间接的攻击方式。
(三)不同情境下攻击行为的性别差
异。
性别差异在很多时候都是情境的产
物,尽管在许多情境中,男性都表现出更大
的攻击性,但仍然有一些使女性产生更大攻
击性的情境存在。比如,我们都听过这样的
忠告:永远不要去惹母熊怀里的孩子,这是
一种典型的女性会具有更大攻击性的情境。
在研究导致痛苦或身体伤害的攻击行为中
发现男性更具有攻击性;但如果是导致心理
或社会伤害的攻击行为,男性和女性表现出
来的差异就较小了。因此,不同情景中性别
角决定了攻击行为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攻
击行为的多少。
和男性相比女性不必证明自己是最强
大,这是女人不表现出明显攻击性的主要
原因。女性不是出于被动、温柔或者没有
能力进行攻击,而是因为她们对情况的看
待和男性不同,她们不象男性那样看重地
位、权力或者自我表现。英国心理学家卡
姆贝尔认为,女人用攻击来表达失控,而
男人则把攻击当成控制他人的方法。男人
认为,通过攻击行为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力
和自我价值感。女人则相反,她们觉得失
去自我控制,是自律的失败,她们因此觉
得很有负罪感。
与上述观点相反,也有研究表明,在
文 |  苏  潇1  雷秀雅2
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成年男女攻击性行为方面,女性并不比男性低,甚至有时女性的攻击行为要高于男性。例如,一项关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攻击行为上,女生的攻击性明显比男生要强。很显然,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不同。该项目的研究者指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面临的压力都很大,而女性的泼辣、大胆似乎更易于适应这个社会,女生的某些攻击行为同时也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这些都无疑给女生的攻击性进行强化。该研究同时还表明,在攻击性行为中,男性和女性给予的言语和身体攻击差别并不大,但表现的愤怒和敌对情绪则呈现明显差异,女生比男生要强。这与以往认为女性比男性攻击性强情况极为罕见的观点截然相反。
二、北京市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
针对于我国两性攻击性行为差异的具体状况,2007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活在北京市区的2576名中小学生(小学5年级-初中3年级)进行了调查研究[5]。调查结果如下。
(一)针对“你有没有过和别人动手打过架?”的调查,93.7%的男孩回答“有”;21.4%女孩回答“有”。由此可以看出,在攻击性行为上男孩表现出明显高于女孩的倾向。
(二)在对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进行调查时发现,96.3%的男孩攻击的对象是同性,这说明男孩在面对其他男孩时比他们面对女孩时更具攻击性;相反女孩的攻击对象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女孩不论对男孩还是其他女孩时的攻击性都是相同的;
(三)针对“你可以容忍打架事件吗?”的调查,90%以上的男孩认为打架无所谓,女孩认可打架行为的只有20%左右;
(四)针对“你会把打架的事告诉家长吗?”的调查,86.5%的男孩回到“会”,女孩只有50.1%回答“会”;在打架的形式上,女孩对男孩使用的攻击方法和对其他女孩使用的攻击方法也显示出了不同。她们在面对男孩时,更倾向于使用肢体攻击,而面对女孩时则选择言语攻击或其他间接攻击方式。
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的观点。首先,两性在对待攻击性行为的态度不同。男性表现出比女性更容易接纳攻击行为;其次,男性更多的选择直接的攻击,女性则选择间接的攻击。
另外,本调查还反映出,导致两性攻击性行为存在差异有着复杂的原因。关于这一
点我们在下面详细论述。
三、影响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的因素
在攻击性行为方面,大多数观点认为,
两性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是由于性别个体受
到不同的生物因素和社会角期待的影响。
关于造成攻击性差异的原因,先天本能论和
后天养成论有过激烈的争辩。先天本能论
认为,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受两性的生
理原因决定,并把这种性别差异归于男子体
魄高大、肌肉发达以及男女两性激素睾丸酮
的分泌水平不同。而后天养成论则强调社会
文化因素可能是产生攻击性性别差异的重
要原因。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影响攻击性行
为性别差异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与攻击和受欺负有关的激素水平主要
是男性荷尔蒙。对荷尔蒙与攻击间关系的研
究兴趣来自于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青春
发育期儿童的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出现增长,
性别差异进一步增大。
l988年,Olweus等人发现了荷尔蒙水平
与自我报告的攻击性行为间有显著相关;1994
年,Archer提出了荷尔蒙在人类攻击的个体
差异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理论。他指出:个体早
期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可以归因为出生前
的男性荷尔蒙对活动水平的影响以及随后性
别组的游戏偏好;性别亚文化强调,第一,
男孩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第二,青春期已
经建立起来的攻击行为模式与睾丸激素水平
一起影响行为,这些行为及其结果会进一步
影响睾丸激素。这一系列理论说明了攻击与荷
尔蒙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二)社会认知与文化因素。
男性暴力行为可以用以下原因解释,男
孩用攻击行为和暴力去攫取金钱和获得别
人的认可。女性也用暴力获得认可,但不像
男孩那样,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大多不追求
金钱,从而避免被冠以粗暴的头衔,而牺牲
了自己的名誉。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下列
几种状况存在。第一,一些体甚至鼓励犯
罪;第二,一些情况下暴力行为会给施暴者
带来高收益和低损失;第三,一些女孩的表
现很极端,尽管她们实施暴力行为与男性出
于不同的目的,但是她们和男孩一样从暴力
行为中收益。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
差别的一些认识并非男女两性的必然差别,
这些特性是社会赋予的,是男性和女性从小
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的固有观念和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比如,
我们通常认为男性坚强、女性软弱,但这种
个性品质与从小父母对女孩子哭泣的宽容
和接受,对男孩子哭泣的讨厌和着急有直
接的关系。男性攻击性强,女性有先天的慈
爱,这种现象与男孩从不懂事起就开始接触
玩具刀、、棍、棒,女孩子出生后就与布娃
娃为伴有极大关系。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会接触到大量的性
别倾向性媒介,有人曾统计了学龄儿童的读
物后发现,以男性为中心的故事远远多于以
女性为中心的故事,比例大约为六比一;故
事主角中男性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三倍;赞
扬男孩冒险活动的故事与赞扬女孩冒险故
事的比例是216比68。
心理学家指出,相比上层社会生活的
男孩,男性气概对底层社会的男孩来说更
加危险。人们给上层社会的男孩提供了实
现自我价值正当的途径,他们能通过事业
的成功满足男子气概。而底层社会的男孩
想要成功要经历更多的困难,他们只能蓄
势待发,他们几乎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取
得成功的机会,来显示他们的男性气概,因
此,他们通常通过其他途径章显自己的男
性气概。我们可以从美国黑人的高犯罪率
中体会上述观点。
(三)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个体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是毋
庸置疑的。同时,更多研究也表明,表现出高
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往往与攻击型人格存在高
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家庭对于攻击型人格
的形成,以及攻击行为的出现都产生着巨大
的影响。或者说对于个体攻击性产生的影响
因素中,家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
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是滋生
攻击性行为的温床。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
社会单元,不论是人格的最初形成和发展还
是社会化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可以说
它对个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
角和位置,其实比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形
象要复杂和精密的多。由于我们的传统观
念中更重视母子(女)之间的依恋建立,所
以对父亲强调更多的是权威感的建立。父
子间尤其是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少被特
殊要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父女间的
亲密感的建立对于女性的安全感和攻击倾
向其实有着相当的影响。在各项领域都迅
猛发展,家庭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今
天,也许我们的教育家和家长们,应该把目
光重新转回到家庭内部的关系中,尤其是
新闻评论
父女之间的依恋关系。
四、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对产生其差异的生理及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一)两性对待攻击性行为的态度不同。
(二)男性更容易采取剧烈的攻击性方式解决问题。
(三)女性受到心理伤害时所产生的攻击性大于男性。
(四)导致两性间存在攻击性行为差
异的因素较为复杂。
在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心理压力及生
存压力超负荷的今天,如何防止犯罪是我们
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相信本研究成果
定能成为我们如何预防犯罪,建设和谐社会
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平.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
义[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3):284-
285.
[2]刘薇.女性产生直接攻击行为的家庭
因素[J].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毕业论
文,2007.
[3]Robert J著,张后粲译.教育心理学[M],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女性心理与
性别差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沈阳大学  辽宁省  110044  2.北京林业
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要做大做强本地新闻是地方媒体的共识。但如何才能做大做强本地新闻?做大做强本地新闻的“生产原料”或说本地独有且别人难以分享的新闻资源是什么?本文认为,是本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这个历史文化如果得以提炼,就会成为当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试以淮安为例说明,当地文化是如何发现,如何提炼及如何使用从而成为核心竞争力的。
【关键词】文化  媒体  核心竞争力
这个观念被所有地市报接受:只有做大做强本地新闻,才能张显地方特,才有地市报的生存空间。
但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传承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以文化来引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媒体才能形成品牌和特,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地方媒体如此,中国的省以上媒体、国家级媒体也如此。只有以中国文化为传承,中国的媒体才能立于世界媒体之林。
出于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淮海晚报近几年来做了如下几件事:
一、从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中寻核心价值观
历史文化是魂,历史文化是根。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用来考古和旅游的。历史文化最大的作用,是用来提炼出本地区乃至全民
族的根本精神支柱的。
中国是全世界惟一一个有5000年没有
断裂的历史却又主动割断历史传统的国家。
这是我们的悲哀。现在我们才看到了抛弃历
史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深层次的危害,如优秀
的伦理道德在全社会丧失殆尽,仅靠法律已
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各地区,包括淮安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及
保护开发都做了很多工作,如淮安使大运河
为主题的纪念馆和景点连片成团,有17个景
点成为全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节
点。但只是停留在宣扬本地出了几个名人,
有几个老的景点、新景点有什么特点上,停
留在用历史吸引别人的关注上,这只是对
历史文化传承上的肤浅,也是一种悲哀。因
为,我们根本没有理解好并传承包括用好历
史文化遗产。
认识到这个问题,几年来,淮海晚报便
从历史文化研究中努力寻出淮安历史文化
的地域特征,并形成应当传承和宣扬的核心
价值观。我们得出的结果是,淮安文化的核
心应当是来自古徐国的并被孔夫子发现且
纳入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仁”字。
淮安现在的行政区是从三个古镇起点
的,北辰镇,码头镇,泗口镇。这三个古镇
各有归属,但全在古徐国境内。古徐国属东
夷文化,在大禹治水时,淮夷的部落首领伯
益便率部落为其服务,后被大禹立为接班
人。因大禹的儿子启强行继承王位,从而改
“禅让制”为“世袭制”,伯益便没有成为
中华民族的首领。也有史料说,伯益就是商
朝人的祖先,现在在河南省商丘市就有商
危害行为祖祠在祭奠伯益。后来,夏朝为安慰淮夷部
落,在公元前2170年将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封
在淮河下游的徐国。这是古徐国来历。
徐国人的仁义是有了名的。西汉初年淮
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编写的《淮南子•人间
训》,称比孔子早生400年的徐国的第33代国
君徐偃王是“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西汉
末期一位硕儒刘向所写《说苑》则记载,因
为徐偃王好仁义,所以“诸侯三十六国尽服
矣”。《北宋徐氏谱》更记载说:“四方诸侯
之争讼者,不至周而至徐。”意思是说,诸侯
有了争执,不是去周天子裁断,而是徐
国国君评理。
徐偃王的义举是替天行道。徐偃王的年
代是西周,周穆王为天子。这是一个好道术
和喜游玩的天子。他53岁才继位,一上任就游
山玩水,途中遇到了西王母。他竟放下朝政,
追随她到了昆仑山,久久不归。唐代著名文学
家韩愈写的《衢州徐偃王庙碑》对此有记述:
“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
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
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无所
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
文 |  王卫华
让文化引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