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人文科学专辑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 L 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3
Humane Studies Column
文
学研
究 『讲
韦 华
■韦 华/著
“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
[摘 要] 试为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最基本的喜剧策略做出“讲段子”的概括和命名。并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冯小刚电影的故事框架、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这种策略的电影本体意义和文化意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 冯小刚;喜剧片;艺术手法;“讲段子”
[中图分类号] J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2003)Z J01-0090-04
提起冯小刚,恐怕人们第一个反映就是“贺岁片”、
“喜
剧电影”。的确,从《甲方乙方》到《大腕》,冯小刚给沉寂已
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笑声是实实在在的,
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在国产电影普遍票房低迷的今
天,冯小刚能够一枝独秀?为什么在《甲方乙方》一炮打红
引来众多贺岁片纷起的时候,却依然没有能在市场上与冯
小刚匹敌的对手?总之一句话:冯小刚何以如此成功?原
因恐怕很多,但笔者以为,其中的重要一个因素就在于冯
小刚到了一种新的喜剧方式,到了能够与中国人当下
文化心态相契合的喜剧策略。
这种策略其实完全可以借用一个北方口语来表述,那
就是“讲段子”。
一、讲段子:当代中国本土的后现代
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个没有意味却意味深长的年
代。在这个年代里,政治话语退出历史舞台,思想启蒙烟
消云散,相反,一种后现代式的躁动却一直方兴未艾。苏
东的巨变在无数人看来无异于神话的终结,另一方面,西
方强大的物质与文化又在给国人带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冲
击。更重要的是,国内国外的利益分化和资源的竞争几近
于残酷,这使得一夜之间,中国人似乎失掉了能够解释这
一切的话语。这样的“失语症”体现在知识分子,就是所谓
的“思想淡出,学术凸显”,体现在民间,则是原有价值体系
的失落。随着改革的深化导致的利益分化,面对种种从未
见过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人们似乎一下子蒙了。同
时,政府主导意识形态的功能也相对减弱,于是,似乎什么
都可能是对的,什么又都可能是错的。人们想解释又无从
解释,想言说又无可言说,面对一些东西想反抗又无法反
抗。于是干脆选择了一种“逃亡”的姿态,“讲段子”就是这
种“逃亡”姿态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段子?段子就是笑话,是与我们正在或曾经经
历的生活息息相关,经人工杜撰出来的笑话。它与中国传
统意义上的笑话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直指当下的。曾几
何时,“讲段子”成了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线。其流行纵然称不上绝后,也堪称空前。只要稍加留心
就不难发现,在火车上,人们讲段子,在澡堂里,人们也讲
段子;开车时,人们讲段子,开会时,人们也讲段子;在男人
面前,人们讲段子,当着女人,人们也讲段子……段子无所
不有,无处不在,“段子”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现在的饭桌上
简直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段子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一
种精神生活方式。
段子与传统笑话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它的意义是不重
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段子的目的就是让人笑。不
管它拿什么来打镲,都不是要让人认真,跟价值观的批判
没有关系。所谓反权威、反中心、反二元对立,这正是后现
代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段子也当如是观———段子的本
质在于消解,似乎没有什么是段子消解不动的。虽然有时
候它也以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材料,但意义仅在于发现,
点出来博人一笑而已,其目的仅仅在:对听者而言,化对价
值的判断为对智慧的欣赏,从说者来看,在赢得笑声的同
时也抚慰自己。也许可以说这也是精神的一种。
这就可以解释段子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的官场上尤为
流行的原因了: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段子成了他们在私
下场合活跃空气的法宝。他们需要这样一种东西把自己
在正式场合一本正经的行政形象消解掉,从而谋求人际上
文
学
研
究
『
讲
段
子
』
:
冯
小
刚
电
影
的
喜
剧
策
略
韦
华的亲近和认同。
因此,说到消解,很难想像一个津津有味乐此不彼的
段子讲述者在他的话语里会有什么坚定不移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有两类段子是很可能在听众里赢得很好的效果
的:一类是政治口,一类是荤段子———只要有效果,什么都
可以说。在这个物质社会里,一切为了娱乐,所有无奈、挣
扎、苦痛、忧伤,都可以作为娱乐的调料。剩下的就是技术
性的问题了:看谁娱乐得好,看谁娱乐得妙。
有点像,开始时可能会有同生理上(在讲段子时
表现为同原有价值观)产生冲突引起的不适,但随后而来
的,是因克服这种不适而产生的巨大快感。
冯小刚深得段子的其中三味。如同每一个讲段子的
人一样,有很多时候他用段子进行消解和嘲讽的时候,他
无法置身事外。能做的也只能是点到为止,既不为立言也
不为成事,有时还往往被自己消解掉。在《大腕》里,他对
广告极尽嘲讽之能事,但是在影片结束的鸣谢名单之上,
赞助商的名字(甚至包括在剧中调侃过的)又赫然在目。
当下的影片制作者想必无一能逃出这个悖论。
但是,这又如何?
他所关心的是:怎么样把段子讲出效果来。
二、表现或方法
在冯小刚的电影里讲段子”的表现或者说方法归纳
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选材来看,影片故事本身可视为具有高度假定
性的段子
段子之所以是段子,大抵有两个特征,一是跟真实生
活有距离,二是可笑。这两个因素冯小刚的电影都具备
(《一声叹息》不是喜剧,故不在此列)。《甲方乙方》、
《不见
不散》、
《没完没了》、
《大腕》四部影片中,《甲方乙方》和《大
腕》的假定性最强,《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弱一些。《甲
方乙方》讲的是哥几个开办一个叫“好梦一日游”的公司,
专门给人圆梦:给平庸的书店店员圆将军梦,给厨子圆“守
口如瓶”的梦,给大款圆吃苦的梦,给一贯骄横的丈夫圆
“受气”的梦,给女明星圆“过平常人生活的梦”,给失恋的
人圆天上掉林妹妹的梦,给两地分居的人圆房子梦……用
冯小刚自己的话来说,是“打了一梭子子弹……爱打着谁
是谁”。几个故事单元可以视作相对独立的段子,店员、厨
子的梦是谐谑,大款、女明星的梦是嘲讽,技术员的梦是煽
情,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段子,但可视为对当下现实的疼痛
的抚摸。而谐谑、嘲讽、对欲望的抚摸,凡此种种,都可以
对应着现实生活里不同段子的功能。假定性也是喜剧普
遍具有的特征,虽然冯小刚为了说服观众“放心跟我走”,
还在故事前面介绍这公司的几个人都是电影厂出来的,为
后面的剧情做了实现的前提,但在观众看来,也仅仅是“有
此一说”而已,谁也不会当真。反正观众就是处在一种“明
知其假,宁信其真”的不自觉的观影状态中,这意味着观众
对影片逻辑的认同。这种状态,与听段子时是一致的。
《大腕》同样假定性极强,讲的是一个中国人为外国大
腕导演办葬礼这样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炒作故事,其目
的是涮中国人目前的一些不正常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广
告。在这个影片里冯小刚把段子风格做到了极至,甚至不
用喜剧冲突贯穿全剧。为了堆砌各种噱头,戏剧性减弱也
在所不惜。这部片子给人的印象就好像一个特别有幽默
想像力的人在兴奋地侃———始终围着一个点在“侃”。其
操作方式是:从观众处取得授权———这种“权”就是对“假
定”的认可———然后在这一假定上叠加自己联想到的种种
可笑情境,从而显出荒诞。这种状态,我们在讲段子时是
熟悉的。
2.从剧情上看,制造噱头的一大内容就是影片人物直
接给观众讲段子
谁都不会忘记《没完没了》中阮大伟在医院里给小芸
讲的关于鸡下蛋的段子,也不会忘记《大腕》里尤优面对一
大帮精神病医生讲的有关精神病人的段子。《不见不散》
里刘元给李清煞有介事地描述改造青藏高原气候的想法
也是不可多得的段子之一。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精
彩、好玩的段子还会通过观众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就是
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化。
反观当代中国文艺,这种方式代表着一种趋向:笑料
更多的不是原创,而是来自民间。春节晚会上姜昆的相声
成了讲民间流传的段子,赵本山的两个小品里也用民间已
有的段子和“脑筋急转弯”来博观众一笑。段子的发达可
见一斑。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涉及到冯小刚本人。冯小刚曾自
己坦言“我是一个市民导演”[1],这背后隐含的是他对一种
平民趣味的认同。我们甚至可以这么想象,上面说过的那
些段子来源于冯小刚生活中的某个饭局,在饭局上,有人
讲了一个段子,段子有趣,众人称许,于是便记住了,便用
上了。事实上,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也是这么说的:“我是
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一直充满了游戏的感
觉,这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感,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快
感。所以,我和编剧在统剧本的时候,一直在考虑把生活
中的玩笑一股脑地扔到影片里面去。”[2]
从剧作结构上看,这些段子并非情节所必需,但是,它
们却具有毋庸置疑的喜剧功能,起码是观众笑了。它们虽
然称得上是闲笔,然而其意义并非是“笑了”那么简单,它
们不仅扩大了影片的信息量,而且还对观众作了当下现实
的某种提醒。如那个“鸡下了一个鸭蛋”的段子,便直指
“性”不再严肃的中国当代现实。这种“发现”与观众对现
实的先在经验相吻合,因共鸣而引起的愉快自然是不言而
喻的。
而在《大腕》里尤优面对众医生讲的那个段子无疑具
有更深一层的剧作功能:一个自作聪明的精神病医生被尤
文
学研
究 『讲
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
韦 华优“委任”为“三楼楼长”,这个意在“颠倒”的段子充分表
大陆喜剧电影明,在这个价值倒错的当今社会里,正常的往往被视为不
正常,而不正常的现象却为人们习以为常。这个段子的深
刻之处就在于揭示了这种颠倒。
3.从叙事手法看,镜头语言运用的“段子化”无疑是小
刚电影最重要的喜剧手法之一
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语言段子稍作研究,我们会发
现,绝大多数段子其实有着惊人相似的结构,这种结构甚
至可以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语法”。这种“语法”其实就
是相声所说的“抖包袱”。
以下是一个具有典型“抖包袱”特征的语言段子:
某欲购一鹦鹉。至花鸟市场,一店主介绍:“这只五
百,那只一千,那边那只两千。”某道:“区区一鸟,何以五
百?”店主云:“这只会操作电脑。”某奇之,又问:“此鸟何以
一千?”店主云:“这只不但善电脑,亦能外语焉。”某愈奇,
再问:“那么这只两千元的呢?”店主沉吟,道:“老实说,我
还真没见过它做过什么,不过另外两只都管它叫‘局长’。”
“抖包袱”的运作机制可以简述如下:先是通过叙事进
行“造势”,而后在结尾处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或是情境的
某种揭示来达到幽默效果。其要诀在于“造势”的不留痕
迹以及结尾的悖逆与荒谬。其本质就是把笑点设在最后。
冯小刚善用镜头语言讲段子,也许可以说,冯小刚的
喜剧电影与以往的国产喜剧片的一个重要区别也在此。
他绝少用演员的滑稽表演来胳肢观众,甚至喜剧片里面用
得最滥的“尴尬情境”的设置也少而又少。相反,他把电影
本身的喜剧功能发掘得比较充分———用镜头的叙事来“抖
包袱”。以下就是随手从片中摘出的片段:
例证之一(《没完没了》):躁动的身影,沉重的呼吸,割
裂的、不稳定的人身局部镜头,男主角的声音喊疼,“轻一
点轻一点”,“我不是你想的那种人!”看到这里,观众自然
领会到这是一场“性”戏。———谁知道这是冯小刚开的一
个玩笑。随着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整个过程原来是小芸
正用绳子把韩东绑在椅子上。这是镜头、景别的运用在制
造笑料、抖包袱。
说句实话,这是所有冯小刚电影中我最不喜欢的镜头
之一。作者明显是在一种讲“荤段子”的心态在对观众的
庸俗趣味投其所好。尽管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这解释
为对观众阴暗心理的一个嘲讽和玩笑,但其挠“痒痒肉”
(观众对“性”的兴趣)的心理动因却是明显的。
例证之二(《没完没了》):韩东凛然携菜刀(特别有对
明晃晃菜刀的特写)至阮大伟家中了结恩怨,阮为其无畏
气概所震慑。韩东离去后,阮将菜刀往桌上狠狠砍去———
这才发现菜刀是橡皮做的。阮大乐,观众也大乐。
例证之三(《不见不散》):影片一开始,刘元一棍子将
汽车玻璃打得粉碎,抢走驾驶室内物品,极尽穷凶极恶之
能事。但镜头一拉开,原来是在街头拍戏,他也只是一个
临时客串的演员。
例证之四(《不见不散》):刘元一脸诚恳地诉说自己的
恋情,谁都以为他是对李清倾诉衷肠,孰知镜头一摇,原来
是他一人在练习与李清的对话。
例证之五(《大腕》):尤优坐于乱纷纷的家中,王小柱
没头苍蝇一般闯入,看都没看尤优一眼不要命地往里奔
去。尤优高叫:“这儿呢这儿呢。”话音刚落卫生间里传来
了畅快的水声。
例证之六(《大腕》):太庙。庞大的宫廷仪仗。龙椅上
大清皇帝的背影。此时镜头突转成正面的近景:扮演皇帝
的小演员带着墨镜,表情百无聊赖,手里还有气无力地拿
着可口可乐。
从例证中可以看出,“造势”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主要是
一种错觉情境的设置,它需要观众的参与才能产生效果。
错觉的设置和打破能够产生幽默,但是讲段子抖包袱
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制造不和谐。在冯小刚的镜头语
言里,不和谐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与镜头内事物不和谐的
内容的引入。
例证之一(《没完没了》):阮大伟领着一帮朋友要剁了
韩东,一干人等在香山上疲于奔命。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声
中,俯视镜头:一帮人像野狼般哗啦啦跑过,这时镜头上
摇,一座刻着字的法相庄严的石牌进入画面。
例证之二(《大腕》):尤优和外国制片人的手下因误会
在医院里干架。下一个镜头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人物的
背景是医院的牌子,俨然四个字:“和平医院”。
……
三、冯氏喜剧特征:段子精神
与以往的(比如陈佩斯的)喜剧电影不同,冯小刚第一
次对观众观影时的“先在文化构成”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
是冯小刚电影的灵魂。这种对社会语境的重视与段子“直
指当下”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拿早已
被中国人熟知的艺术、文化、社会经验拿出来调侃,起到陌
生化的喜剧效果。观众在观看时因与自己的经验吻合,有
一种理解的快感,更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惊喜。施莱尔马赫
认为,一部艺术作品植根于它产生于其中的语境,如果使
它从这种语境中脱离出来并进入欣赏,它就失去了这种意
义。[3]冯小刚的电影对这一点作了进一步的证明。可以想
象,如果是外国人在看这些电影,得到的喜剧快感肯定会
大打折扣。
在调侃艺术欣赏经验方面,《甲方乙方》做得比较突
出。里面有我们熟知的美国和国民党将领开军事会议的
场景,有烈士被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想象,有地主压迫农
民的阶级戏的重演,煞有介事,“往熟悉了做”。特别是拷
打一场,撕自首书、吐唾沫、灌辣椒水、山清水秀的法场、围
观的乡亲们、大狼狗,这些意象的演绎,很能让观众会心一
笑。至于这些电影场景的最初意义是什么,一个乐于讲段
文学研究
『讲
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韦 华
子的人是不会考虑的。《大腕》里尤优对男女之情的想象和模拟则是对某些影视作品的模拟:极尽肉麻之能事———拿碗来代替女性的脸忘情抚摩。特别可笑的是:摸来摸去竟把碗弄破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冯小刚还会让其中的某些关系出现某种倒置。比如“地主婆”给“佃户”倒茶、赔不是等等。最精彩的是《大腕》中,我们平常熟悉的哀乐只因为加快了两倍节奏竟成了欢快的喜乐。
另一方面,冯小刚也不肯放弃对观众先在社会经验的利用,调侃的效果由此而产生。《甲方乙方》里,作为“好梦一日游”的头目钱康(由冯小刚本人扮演),他的话语方式就是我们熟悉的领导话语,训人时什么“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发展”,不这样又如何如何,生了病,“给我的病最好的药就是回去工作”。姚远劝阻加盟他们公司的小孩,所使用的也是我们熟知的大话、套话。《大腕》里王小柱和露茜等人谈生意则是国家领导人之间亲切会见的滑稽模拟。正如胡克所说:“对于一个以颠覆成规为创作主要倾向的喜剧作者来说,长期封闭保守而又突然开放的社会是
一个非常值得开采的富矿。”[4]至于这些影片里无处不在
的当代社会信息更是数不胜数。飞跃黄河、香港回归、养路费摊在了汽油里、网上选女演员、库尔斯克号沉没、打击盗版、“报丧鸟”西服、“硕士伦”眼镜、“标驴”运动服、搜“狗”网、“爱岛”VCD ……这些信息的密集堆积不妨看做一种作者将电影姿态降低的策略,使观众产生能和作者对话的错觉,造成艺术本文与社会本文达成的某种同构。这种“亲切感”其实是可以给电影的喜剧性加分的。
评论冯小刚的电影,一个绕不过去的点就是语言的幽默。论及这一点的文章非常多,本文无意再赘述。但是,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冯小刚的电影里很少出现滑稽的形体表演,喜剧电影中最基本、最常用、最直观的手法———营造“尴尬情境”,冯小刚也用得不多。最主要的还是语言,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语言。笔者之所以把它放到后面来讲,是因为这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段子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一个导演的审美趣味和生活观念所决定的。
这里就不能不提到王朔对冯小刚的影响。冯小刚在
一篇文章里说过,他非常推崇王朔,“好的就是这一口”,还在其他场合里说过认同王朔为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话。而王朔是非常在意语言的,他说,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作品里哪怕有一页平淡无奇。而冯小刚的电影里(尤其是男主角)也绝少薄盐寡味的台词。据说,王朔曾对冯小刚说,我死了以后你把你的作品署上我的名字,没有人能辨认出
来。
[3]
总之是语不幽默死不休。
在笔者看来,冯小刚电影风格从本质上来讲终究要归根于编导对待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或许可以这么讲,冯小刚的电影本质上是“语言”的电影。尽管在影片里这种“语言”有时候表现为对白,有时候表现为镜头的叙事,但它们在精神上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就是“段子”精神。
这种“段子”精神可以视为一种探索,对只一味强调电影的造型本体意义的某种反拨。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对电影这种传媒所具有的功能的一种探索,对我们平时的自然语言在电影里可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的一种再探索。它意味着摆脱成见,突破已有的电影本体观念而直达目的。直达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存在的,话剧《切・格瓦拉》和《鲁迅先生》就是证明。
也许,这就是冯小刚电影中体现的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冯小刚1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 ].电影艺术,2000,(2)1
[2]余馨,冯小刚1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J ].当代电影,1999,(1)1[3]王志敏1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胡克1后现代喜剧尝试[J ].当代电影,2002,(2).
收稿日期 2003-03-15[责任编辑 黄世杰][责任校对 苏艳枝]
[作者简介] 韦华(1979~),男,广西民族学院管理学院99级学生。广西南宁,邮编:5300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