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 NEW ECONOMY
正如香港在上世纪的经济成果一样,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间,这里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
那时候,香港的电影地位是与美国的地位齐头并进的,香港被称之为“东方好莱坞”,是整个亚洲电影文化的中心,从这方面来说香港是华语电影的先驱一点都不为过。美国著名影评人大卫﹒波德威尔在其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中形容九十年代的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那个年代,在中国甚至是全球,只要说起香港电影,我们就能随便地说出一串卓越的电影人的名字和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港产片带上了时代的烙印,也给了那一代人特殊的感情和记忆。
时过境迁。在很多人眼里,如今香港“东方好莱坞”
已繁华不再,更毋庸提重镇地位。香港电影到底怎么了?“东方好莱坞”的风靡和黯然退场
11月22日,一代传奇女强人方逸华在香港离世。邵逸夫与她的相继离去,仿佛也带走了人们对香港电影的辉煌记忆。
方逸华是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的遗孀、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她一生的传奇几乎与香港影视“江湖”离不开,十七岁芳龄就登台唱歌,然后打入娱乐圈,1969年加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多年来她扶助邵逸夫打理影视王国。2014年邵逸夫离世后,她一度执掌邵氏兄弟和无线。
邵逸夫和他的香港电影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影视的风向标。香港电影的成就,自然与这个电影王国的经营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名鼎鼎的邵逸夫曾就不无骄傲地说:“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
香港“东方好莱坞”重镇地位今何在
本刊记者 钱林霞
DEC 2017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从拍摄中国最早的有声粤语
电影《白金龙》至今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曾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的邵氏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邵氏的《欢乐今宵》、无线剧集、香港小的综艺节目至今在香港人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市场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邵逸夫和他的邵氏深刻的影响了香港的市民文化和影视工业。而邵氏的无线艺人培训班为也香港输出了大量优秀的影视界人才,甚至可以说香港影帝大半出自TVB。包括周星驰、周润发、梅艳芳、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汤镇宗、刘青云、袁咏仪、陈玉莲、叶童、张智霖、周海媚、吕良伟、赵雅芝、曾志伟、陈百祥、郑少秋、汪明荃、郑裕玲、薛家燕、米雪等等都出自无线。
邵逸夫的一条龙影视产业链,奠定了江湖老大地位,也为香港影视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几乎是同时代出现的李小龙、许氏兄弟等人物也为香港影视娱乐推波助澜。大卫﹒波德威尔在形容自己第一次看香港电影时,用“震惊不已”描述自己的感受。那个汗涔涔赤裸着胸膛的东方男性,攥紧拳头,一双锐利的眼神像鹰一样充满力量,李小龙的《天下第一拳》,不仅让大卫、也让全球的影迷们对香港电影疯狂着迷。
随着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香港一批少壮派影人带来了香港电影的狂飙突进。谭家明、许鞍华、徐克、程小东、王家卫、王晶等电影制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态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举开拓。这次狂飙突进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将一些当时看来前卫的手法与内
容推而广之,使得香港电影更加肆无忌惮。从电影拍摄手法、表现形式和电影内容上也越来越挑战传统,突破性思维使人脑洞大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诸如《投奔怒海》、《蝶变》、《英雄本》、《笑傲江湖》、《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赌神》、《东方不败》、《阿飞正传》、《大话西游》等等。至此,香港电影展现出其独特的香港文化而冠绝东南亚走向全球。
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大量的香港中小公司涌现出来,融资、拍片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上更无拘束。香港电影的江湖地位在亚太市场真正达到巅峰。这个时期的电影已经从最初武侠打斗片、许氏兄弟的草根喜剧片转移到了成龙的功夫武侠片、周润发的热血英雄片、周星驰的草根喜剧片,票房冠军的成绩也从当年许氏兄弟的600万港元提升到2900万港元并一路上涨到5700万港元。
然而,此时的美国正酝酿着通过技术改变电影形态的一场革新。接下来的几部超级影片和市场反应,彻底打击了香港电影市场。
香港电影无法承载的重和痛
一说到全球的影视产业,就不得不说起美国的电影市场,他们一直是电影市场的霸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电影便一直扩张其海外市场。九十年代以前,美国本土电影市场收入与海外市场收入的总和约为50:50之比,但在此后十年此比例逐渐向海外倾斜,形成40:60之比,意味着美国电影向更广大的世界市场开拓。于是这一时期诞生了如阿诺德.施瓦辛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汤姆.汉克斯
与梅尔.吉布森等全球明星。《第一滴血》、《魔鬼终结者》、《绝岭雄风》等等影片攻城
略地,打下东南亚的一片江山。同时动辄投资数千万甚
新经济 NEW ECONOMY
至过亿美元拍摄制作催生了资本实力不凡的电影公司。
九十年代美国实施“全球化经济战略”,导致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也有所变化。当时美国的电脑科技遥遥领先于各国,这为好莱坞电影征服全球提高了强大的竞争力。1993年,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3D影片《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此片总投资6300万美元,票房高达4亿多美元。
可以说,1993年成为了香港电影真正的转折点。首先是遭遇好莱坞大片的巨大冲击,电影大制作开始形成,因为新技术的发展,拍一部电影投资巨大;其次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渠道变革:电影院作为消费影像的一种方式,正遭遇整个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新技术势如破竹,渠道改变,人们从影院转向电视,转向VCD继而是DVD,加之盗版猖獗,直接导致票房收入的大幅下降;第三,周边各国对于进口电影的需求也开始转向,日本、韩国、中国大陆的电影也开始走向成熟和繁荣;第四,香港电影人才持续流向内地或美国;第五,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又给香港电影业灭顶一击。
细数这些因素,从市场各个方面表现了出来。1993
年底,中国大陆实行“进口十部大片”的政策,允许海外新片以分账方式打入大陆电影市场,使好莱坞电影一下子增加了一大片过去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将数以亿计的观众纳入了美国电影工业的行销版图。
在亚洲方面,南韩大幅度开放美国片配额,台湾更全面向美国好莱坞大片投降。因此,自《侏罗纪公园》于1993年掀起全球性卖座风暴之后,好莱坞的势力便长驱直入,《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谍中谍》、《泰坦尼克》、《黑客帝国》、《生死时速》、《哈里波特》等影片横扫全球市场并迅速渗透各国,连一向以文化自尊着称的法国亦莫之能御。
接着,美国为了扩大亚洲市场文化认同的需求,高薪挖来香港明星拍片。香港明星成龙、周润发、杨
紫琼、李连杰等纷纷被延揽至好莱坞担任主流大制作的主角;而吴宇森、林岭东、徐克、于仁泰、黄志强、唐季礼,以至陈可辛等导演亦大举进入美国影视主流体制。
与此同时,周边重要电影市场也人才辈出。那个时代日本优秀影片层出不穷:《追捕》、《生死恋》、《伊豆的舞女》、《人证》、《望乡》、《狐狸的故事》、《远山的呼唤》、《绝唱》等等正在占领市场;南韩自身的电影产业也发展迅猛,国家还设了国产片保护政策。
中国大陆影视片也进入百花齐放的年代,种类、风格、主题跨度非常之大,电影表达的意识形态种类及其丰富,崛起了一批优秀的影视导演,如谢晋、张艺谋、谢添、冯小刚、陈凯歌、姜文等,从《芙蓉镇》、《红高粱》、《茶馆》到《老井》、《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都表现出了潜力,而这时大陆与香港、台湾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种结合三地资金和人才拍摄的“大中华电影”已逐渐成形,其中以1993年初在港推出公映的《霸王别姬》最具代表性。此片荣获法国康城影展金棕榈大奖,在两岸三地的中国市场上映时均大受欢迎,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创下卖座佳绩。此片一出反响巨大,也让香港电影界预判到了大陆市场的庞大需求。
一时间,香港的电影人才北上内地和西走美国成为当时趋势。香港大本营已越来越感觉到巨大压力。
1993是香港电影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分水岭。自美国《侏罗纪公园》以来势汹汹的姿态攻陷了香港的院线后,香港电影开始四面楚歌、举步维艰。1997年金融风暴后,香港电影更是全面进入冰河期。
彼时的香港,“东方好莱坞”原有的亚洲市场影响力彻底让贤给美国好莱坞。
大陆喜剧电影2002年,据香港媒体统计,首11个月仅有62部港
记者观察
DEC 2017
片在香港影院公映,而收入不足百万的,高达29部。《大公报》在一篇文章中很有些凄凉地说:“382位导演有205位,在7年里只有一部电影公映,他们是怎样生活?恐怕一定有其他门路,或早已转行……”本地观众减少,台湾、东南亚市场的丧失已使香港电影困窘数年。
2006年,香港影业的拍片量与票房都跌入谷底,拍片量只有区区52部,票房冲破千万
大关的只有区区7部,这7部中,港产片累计票房只有2亿元(2005年票房为2.9亿),大部分的港产片只有大概100万左右的票房。而2006年在香港上映的外语片有逾120部,票房收益超过5亿元。
2007年,香港金像奖协会理事陈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拍片是香港电影的明天”。香港本土的市场很小,不仅仅存在场地、观众的局限,也存在着缺乏大资本投入的局限,根本不能承载整个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这种足襟见肘的困境,让香港电影再难以展翅高飞。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李焯桃曾感慨的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但是,这没关系。因为属于中国电影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香港大有可为。
香港电影与大陆合力抢占国际地位
商业电影作为一种逐利行为,市场在哪里人才就奔向哪里。其实,早在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前,一些敏锐的香港电影人,早已起步在“北上”的路途,也走得更远。李翰祥的大型制作《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徐小明的少林功夫片《木棉袈裟》;陈凯歌导演、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吴天明的《变脸》都尽显精彩。
2004年元旦,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协议)正式开始实施,陈可辛、陈嘉上、刘伟强、陈木胜、徐克、尔冬升等一大批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寻求拍片机会。由他们担任导演的合拍片迅速在日益成长的内地市场占据可观的份额。
2006年,香港的华语电影票房前10名中,有7部是跟内地的合拍片,且前4名全部是合拍片。以《功夫》为例,当初该片在香港本土的票房收入为6000万,在内地却达到1.5亿的票房。巨大的产出回报,让香港电影人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如果依然再抱残守缺固守不变的话,那么香港电影将没有出路。
2007年,被称为香港电影“最后的守望者”杜琪峰,也开始选择与内地合作,他的三部作品《蝶飞》、《铁三角》和《鬼吹灯》除了在拍摄题材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之外,在开拍伊始就对准了内地市场。
2010年,内地华语片票房前10名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其票房总和在年度总票房中占比超过四成;
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10名的国产影片中,有5部影片是由香港导演执导。
2013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217.69亿元,当年国产片票房的前30名中,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占了14部。其中,周星驰、郭子健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创下了12亿元票房纪录。
2016年,全国票房已经突破400亿元人民币。票房前十名中,《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盗墓笔记》等5部均为内地与香港电影人合作的影片,《美人鱼》更是以33.9亿元再次刷新内地票房纪录。
2017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喜欢你》等两地合拍片陆续上映。
依托大陆市场的香港电影人进入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市场,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之巨大、发展之迅速、投资之大手笔都足以让他们发挥出最出的水平。2012年至今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内地已经成
长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的产量和品质也迅速崛起。
过去5年是内地电影市场体量飞速增长的5年:2012年,内地年度票房还只有171亿;2016年,内地年度票房已经飞涨到457亿,5年间翻了两倍有余。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速度也是极其罕见的。截止10月16日,今年内地总票房已经达到463
亿,超越去年的纪录,并
新经济 NEW ECONOMY
有望最终突破500亿大关。
中国电影这些年,不仅在量上取得了罕见的成绩,在品质上也飞跃提升。在每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都是华语电影向世界展示实力的重要舞台。不论是入围、拿奖,还是宣传、,华语电影的实力都不可小觑。奥斯卡、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中国的华语片都受到空前瞩目。
2012年,王全安的《白鹿原》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摄影银熊奖;2013年,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击败迈克尔•哈内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再度斩获最佳导演奖,这是他继《断背山》之后第二次夺得最佳导演奖;同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贾樟柯摘得最佳编剧奖,杜琪峰的《盲探》入围展映单元,刘韵文的《过界》入选一种关注单元;2014年,《一代宗师》在奥斯卡收获了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2014年,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一举拿下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中最佳影片大奖与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2015年,姜文的《一步之遥》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年,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这是继1997年50届王家卫、2000年53届杨德昌后,第三位华语导演获此殊荣,贾樟柯的华语片《山河故人》
入围主竞赛单元;娄烨执导的《推拿》则获得了最佳摄影奖。2016年,中国影片《长江图》的摄影师李屏宾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通过戛纳、威尼斯、柏林走向全球,中国电影的实力更被世界广泛认知。香港电影人才和专业人士也已在东西方电影市场闯出名堂。在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处处都有香港电影人的身影,他们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新一代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香港电影并没有衰落更不可能死,只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了。从一个有着明显地域特的作品成为广袤土地的大中华文化产品,这是时代的赋予。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人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世界认识了华语片;如今的香港电影人融入到大陆市场中,把经验和技巧带到国内,推动着国内电影产业走向更优秀的平台。
香港也正通过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当中国内地与西方观众的桥梁,如今香港举办的国际影视展是亚洲最大型的影视产品交易会,媲美康城影展的电影交易市场以及美国圣莫尼卡美洲电影交易会,成为全球电影业三大盛事。2015年,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与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斥资10亿美元,成立一家总部设于香港的合资企业,以便开发和制作电影在全球发行,其重镇地位已不言而喻。
回到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答案,香港电影市场的繁华不再,还有未来吗?香港电影人的行动早已向我们
展示了明确的答案:如同香港与内地一衣带水的关系,中国华语片的未来,就是港片的未来,它将是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不可能切断。港澳台和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中华文化将越来越占据全球的大舞台地位,今后很难再分出港产片、大陆片、台湾片,它们将集中优秀电影华人的智慧,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朝着更高的目标走向全球市场。
千帆竞渡,激流暗涌,很多不为人察觉的时机与趋势早已存在。不过,往往是等到大多数人觉醒时,大势
已然到来。记者观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