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剧电影占据了贺岁片的半壁江山。事实上,贺岁片这个由美国电影市场操作理念转换而来的电影类型,凭借轻松幽默的祥和氛围与大团圆结局的经典内容,以温情牌的爱情片、轻松幽默的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广受观众喜爱,尤其喜剧电影更是在贺岁片中独领风骚。电影人将传统祭祀仪式移情转化为赋予现代人灵感想象、影像体验、价值洗礼以及促进情感融合的娱乐方式,喜剧片功不可没,这是整个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变更的结果,而喜剧片在银幕上的游戏与造梦更让人为之欢欣鼓舞。国产喜剧电影从戏剧、类型电影汲取创作技巧与元素的同时,更亟待在后现代文化消费中打造风格独特鲜明贺岁电影,以此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喜剧片;冯小刚;贺岁片;幽默
1995年之前的年关,所有的影院都歇业贺岁,直到初三才恢复营业,这就是当时业内所谓的“灰春节档”。1995年1月2日(腊月初二),香港电影《红番区》(唐季礼)全球公映,这让大陆所有电影院从业人员都很郁闷。自《红番区》引进大陆以来,喜剧片便与贺岁片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人们真正关注贺岁喜剧的魅力则由《甲方乙方》(冯小刚)起。自此,大陆喜剧片之门轰然打开,而冯小刚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导演,更成为中国喜剧片的票房保障屹立十四年不到,继而引发了中国喜剧片的创作热潮。“21世纪的喜剧片,内容、风格杂糅,是诸多不同文化形态杂交的结果:香港无厘头喜剧片、漫画
、小剧场话剧、相声、小品、脱口秀、广告和网络流行语,经过改头换面,构成了喜剧片的筋骨。”①诸如掺杂众多喜剧文化元素的《大话西游》(1994)《喜剧之王》(1999)《疯狂的石头》(2006)《落叶归根》(2007)《长江七号》(2008)《三拍案惊奇》(2009)《让子弹飞》(2011)《非诚勿扰》(2011)等更铸造了中国喜剧片前所未有的辉煌,在争议与追捧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喜剧风格。
一、喜剧片与贺岁片
喜剧片是以产生笑为特征的故事片,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为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其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无疑这种电影类型因普世价值与娱乐功能较受观众喜爱,从而在主流价值观和观影体上与贺岁片达到了契合,奠定了其在国产电影市场的地位。贺岁片,顾名思义,即在元旦、春节期间以喜庆吉祥、轻松幽默为表征所公映的电影。“贺岁片以喜剧为主体,而贺岁档电影票房则撑起了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的几乎一多半。”②贺岁片十年风雨历程,其标准还是指向了喜剧电影。主导国产电影院线的贺岁片,更得益于香港贺岁喜剧的启发,由此可见喜剧片的魅力非凡。
追溯到1990年代,中国大陆正身处社会转型的峰顶,也见证着思想与文化变革的缤纷局面。尽管进入
鼎盛时期的香港喜剧片早已泛滥,但好莱坞大片、香港喜剧片刚踏进内地,就形成了一股风潮,刺激了国产喜剧片创作,尤其是《红番区》的引进,成为喜剧片在中国茁壮发展的契机。成龙借此发机,以《白金龙》(唐季礼,1996)《义胆厨星》(洪金宝,1997)等大展拳脚,其参演的功夫片《醉拳》系列更是大受追捧。周星驰在世纪末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之王,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大内密探零零发》《家有喜事》《喜剧之王》等票房骄人,成为见证香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喜剧片迅速风靡内地电影市场,造就了国产喜剧片创作的繁荣局面。1998年,《甲方乙方》票房节节攀升,并荣获“百花奖”三项大奖,名利双收的局面开启了冯小刚作为喜剧导演的人生,更打开了内地喜剧片市场,相继涌现出张建亚、冯小宁、英达、宁浩、马俪文、李蔚然、王岳伦等大批喜剧片导演。由
此,喜剧片力挽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局面,形成中国喜剧片创作的风潮。纵观新世纪十年喜剧电影,大势不减,硕果累累,《一声叹息》《大腕》《天下无双》《老鼠爱上猫》《手机》《天下无贼》《功夫》《情癜大圣》《落叶归根》《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长江七号》《爱情呼叫转移》《非诚勿扰》《光荣的愤怒》《我叫刘跃进》《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三拍案惊奇》《越光宝盒》《让子弹飞》等喜剧风潮无限。电影人以喜剧片的娱乐性与商业性获得了艺术批评的肯定,诸如掺杂了漫画、话剧、相声、小品、广告、网络流行语、歌舞等文化元素的喜剧片都让人印象深刻。
喜剧电影占据了贺岁片的半壁江山。事实上,贺岁片这个由美国电影市场操作理念转换而来的电影类
型,凭借轻松幽默的祥和氛围与大团圆结局的经典内容,以温情牌的爱情片、轻松幽默的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广受观众喜爱,尤其喜剧电影更是在贺岁片中独领风骚。然而,贺岁片未必都是喜剧,喜剧片却成就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局面。“冯氏幽默”③显然在众多喜剧片中独领风骚;张艺谋的闹剧在温情路线与豪华巨制外挑战喜剧类型;刘镇伟的《越光宝盒》继续将大话西游的无厘头精神继续到底;周星驰演而优则导,无厘头幽默似乎成为经典传说,其喜剧意味越来越淡然,笑中带泪的悲喜剧味道却更浓重;宁浩、王岳伦、姜文等作为喜剧片导演的新起之秀,吸引了众人眼球。尽管影响思想观念与社会价值,甚至寄予人心期盼、道德劝善功能的喜剧片愈加多元化,然而反观喜剧片市场的火爆景象,越来越多的电影打着贺岁的招牌谋求商业利益,这种商业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且有本末倒置之嫌,特别是低成本喜剧《斗牛》《光荣的愤怒》等昙花一现,喜剧片的未来令人堪忧。
二、喜剧片的崛起以及对电影市场的细分
1995年春节档期,《红番区》以骄人的票房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时的国产电影却在好莱坞电影强势冲击下举步维艰。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甲方乙方》创造了3200万的票房奇迹,给国产电影一针强心剂。可以这样说,成龙让内地观众开始在贺岁档走进电影院,冯小刚则乘胜追击,让观众习惯了贺岁档,并甘心情愿地为喜剧解囊。从市场意义的角度来讲,喜剧片确立了电影市场文化的新观念。“说白了就是迎合什么人的趣味,为什么对象服务的问题。”④足以说明喜剧片与电影市场的细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喜剧片类型愈加多元化的趋势无不彰显着电影市场的日趋成熟。国产电影市场风生水起,春节档期,明星云集、豪华巨制、轻松幽默成为喜剧片的重头戏。喜剧片以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频获成功,无疑将卖点集中到了喜剧片类型上,更造成了本喜剧演员与人气偶像驰骋影坛的镜像,香港演员沈殿霞、曾志伟、周星驰、成龙、周润发、张曼玉,内地演员傅彪、葛优、徐帆、黄渤等所饰演的喜剧角至今都让人印象深刻。再者,喜剧片导演在创作上形成了迥异风格,并赢得了大众认可。贺岁档票房从1997年1亿到2010年的30亿,无不说明电影市场需求与票房攀升跟喜剧片风格密切相关。
“作为现代营销学的起点和基本研究命题之一,市场细分是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到不同的市场细分结果。”⑤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影市场细分愈加明显,对电影产业发展来说也愈加迫切。电影细分市场,即要求电影市场经营者对不同的观影人、不同类型的影片进行细分运作,这无疑对电影票房的增长大为有利。重要的是,商业电影令人趋之若鹜,但仍有大部分观众在追求具有社会价值的电影,而艺术电影仍然是冷门。经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到,在整体层面的消费文化特征下,观影人以未婚、没有收入的学生体为主,影院环境设施、周边设施、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影院回报利益。从中也可看出,影响电影市场的喜剧片仍然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当然,电影艺术性、娱乐性、故事性的统一才是票房王道,毕竟电影在供观影者娱乐消费的同时,给予观众以感情融合、灵感想象、影像体验以及价值洗礼,才是对观众最优质的回报。
三、喜剧片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的现状
冯小刚在贺岁电影10年回顾展说,“从投资人到编剧再到演员,我对了一班人,就好比现在做投资,我是选对了股票――选了一支‘贺岁股’。《甲方乙方》成功了,给投资人赚到了钱,我才能有机会拍像《夜宴》这样的大片。套一句台词,叫‘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在喜剧片这只贺岁股功成名就的背后,成败得失,颇有反思价值。
回顾新世纪十年的喜剧片,占据了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总结其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戏剧与电影的互融关系、喜剧片本身的游戏与造梦功能、社会语境的决定作用、导演个人喜剧修养的培养、观影人的狂欢心理、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掌控等成为喜剧片成败的原因所在,而这与喜剧片风格密切关联。
毋庸置疑,喜剧片的魅力受到戏剧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社会文化积淀与民族审美意识变迁的结果。戏剧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在将悲、喜剧等体裁的技法应用于喜剧片创作的同时,以强烈的人文关怀浇灌观影人的身心,大大提升了喜剧片的文化地位与艺术品格。尤其是喜剧这一戏剧样式对喜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生命感是喜剧的潜在情感,它同样主宰着喜剧片的形式和节奏,笑是喜剧的灵魂,也是喜剧美感绽放在人类脸上最美丽的花。”⑥正是因为喜剧生命感的存在,才让喜剧片具有天赋的顽强生命力,这无疑是孕育喜剧片的精神所在。
电影人将传统祭祀仪式移情转化为赋予现代人灵感想象、影像体验、价值洗礼以及促进情感融合的娱乐方式,喜剧片功不可没,这是整个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变更的结果,而喜剧片在银幕上的游戏与造梦更让人为之欢欣鼓舞。冯小刚、周星驰、宁浩、姜文等人正是在一个个曲折离奇却又最为平凡的故事中为剧中人物、观影人营造了关于欲望与生存的梦,并以戏仿经典场景、语言调侃增强美梦的趣味性,这就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共鸣。因此,喜剧片势必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出发,寄寓人性纯善之意,广酬国人。
孕育喜剧片的社会土壤在开放的历史境遇与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冲击之中,为喜剧片提供了优异的生长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起,思想、经济、文化转型刺激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意识形态文化决定了喜剧片的存在。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喜剧片,仍延续了20世纪上半叶的喜剧观念,在思维方式上以东方“善恶报应”“因果循环”的价值观念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宣扬真善美。十年国产喜剧片将小人物像置于现代社会中,以娱乐与普世功能,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更与人们追求的平安团圆氛围相符。可见,喜剧片依然带有社会教化功能的痕迹,但也极尽社会讽刺之能事,批判丑陋世俗、净除社会糟粕。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出现了诸如冯小刚等一批敢于在喜剧片之路献身的导演,他们敏锐地把握了经济转型后的电影市场需求。电影人在戏剧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地革新喜剧手法、样式、技巧,展现出喜剧创新的大胆尝试以及无穷的创造力。他们不仅停留在喜剧效果的营造之上,而且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小人物的尴尬处境与内心情感中,这种隐含在导演思维中的悲天悯人意识,让喜剧片多了些人情味。
新世纪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匮乏,骄奢淫逸风潮之余,蕴含一种狂欢精神。喜剧片因考虑观众因素而比较通俗,由此,对观众的判断力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即商业与艺术规律的统一成为考验喜剧片导演功力的根本目的。脱胎于喜剧戏剧的喜剧电影正是狂欢精神的产物,符合了人们在狂欢时刻摒弃世俗等级制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平等现象,尽情体验生命意识所带给观影人的情感欢愉,也赋予狂欢节一层乌托邦似的理想彩。然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物欲泛滥、信仰迷失。随着喜剧片的市场需求,以及票房的商业诱惑,电影人在对商业与艺术的困惑中不断地实践,挑战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喜剧片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商业相互背离的结果。
尽管冯小刚曾在《凤凰卫视•;非常道》中坦言个人对导演如何琢磨把电影拍得让人愿意、喜欢看这一困惑无法解释。但是他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胃口,让观众在观影之余有着意犹未尽之感,比起那语言游戏背后的诙谐与幽默,这似乎更有着振聋发聩的反思价值。
新世纪十年国产喜剧片人才辈出。冯小刚一枝独秀,宁浩、王岳伦、马俪文等后起之秀也极为强劲。同时,也涌现一批小品、相声演员、名嘴主持等加盟的喜剧片,诸如的赵本山和宋丹丹参演的《落叶归根》,冯巩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王岳伦的《熊猫大侠》等。香港喜剧电影尤其是《功夫》票房过亿,抢尽了国产喜剧片的光芒。但随后兴起的一些小成本喜剧片,却演变为一场山寨恶搞、模仿抄袭、无厘头闹剧的泡沫,不得不令人担忧。
国内院线飞速发展,除却相对比较冷清的2006年外,喜剧片市场异常火热,竞争也异常激烈。2005年,时值魔幻元素的流行,《功夫》《情癫大圣》《野蛮秘笈》等兼具喜剧、奇幻,甚至动作元素,仅就《情癫大圣》一部即获5000万票房。2007年,阿甘导演的《大电影》乘胜追击,以恶搞风持续古装武侠剧的喜剧风潮。《爱情呼叫转移》(张建亚,2007)更因徐峥、范冰冰、刘仪伟等明星的加入而大受追捧,并以黑马姿态开启了明星拼盘故事式的喜剧样式。2008年,《命运呼叫转移》(刘仪伟、林锦和,2007)延续品牌式喜剧路线,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让人大饱眼福。《爱情左右》(张建亚,2008)更以俊男靓女、偶像云集的商业造势持续了爱情呼叫转移的喜剧大势,纯商业化的包装一览无遗。另外,更适合观众口味的喜剧类型有着特定的观影体。动作喜剧《大灌篮》(朱延平,2008)抓住了青少年观众体的胃口,占领了特定的电影细分市场。剧情结构喜剧《我叫刘跃进》、《疯狂的赛车》因故事的曲折离奇同样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事实上,喜剧片作为电影类型之一对票房的影响因素退居其次,尤其是以冯小刚、张艺谋、周星驰、宁浩等人的品牌效应更迎合了观众的消费习惯。《非诚勿扰》仍以冯氏幽默稳居高票房之列;《三拍案惊奇》的票房在张艺谋的声望与众人的争议中逐渐攀升。当然相较于这些骄人的票房成绩,《光荣的愤怒》被排在2008年贺岁档期的前锋,尽管黑幽默可与宁浩的疯狂系列相媲美,好评如潮,却因商业宣传策略的不足以及商业大片的来势凶猛而票房惨淡。总之,喜剧片的争夺战分散了贺岁档每年5000万的票房。可见,在电影市场的营销策略与品牌效应之下,喜剧片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放异彩。
四、结语
国产喜剧片一直在西方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寻求一条创新之路。新世纪十年喜剧片在改革开放与技术革新的社会背景之中逐渐奠定了它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地位与价值,并因其迥异的风格特征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低成本喜剧片创作也以黑马姿态批量生产,刺激了国产电影市场,并以绝对优势与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相抗衡。不管是《非诚勿扰》、《天下无贼》,还是《疯狂的赛车》《斗牛》,都以电影人的造梦功能在叙事结构、影像造型、表演技巧中折射社会的众生情态,在寄予乌托邦理想的同时消解了意识形态所带来的精神焦虑。喜剧片已在平民生活状态、现代电影技巧、大众文化消费观上大有提升。“疯狂系列”、《让子弹飞》更以电影的商业化与娱乐意识做到了大众审美价值与商业消费观念的平衡。当然作为在经济与文化转型中日渐成长的喜剧片借鉴了中西戏剧观念,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与叙事策略、喜剧演员的择取、语言修辞技巧、造型和动作上夸张表现、环境氛围的渲染等密切相连。然而,喜剧片在类型之路上越走越窄,缺少独到的创新意识。相反地,小成本制作的《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等却以黑意味在喜剧之路上脱颖而出,不得不令电影人三思。
纵观十年喜剧电影,因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诸如台词为中心、中近景为主、单纯对切镜头、单一的光影设计、单薄的影像场面以及电影样式等,消抹了喜剧片的艺术性,这种艺术审美的消抹意义似乎为了适应十年迅猛发展的经济浪潮,却无法避免地被冠之以庸俗的帽
子。但是,喜剧片形成迥异的风格,颇具艺术审美价值,这自然与戏剧有着莫大的关联,尤其是西方
戏剧在传入中国之后,其文化观念、技巧、表现形式等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与中国传统戏剧日渐磨合中成长。作为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东西方戏剧,尤其是喜剧的表现技法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从东西方戏剧中汲取营养,追求众多喜剧类型、多元化的情节、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颇具人文意蕴、雅俗共赏的作品成为新世纪国产戏剧电影的期待价值。事实上,中国的喜剧电影已不再局限于四种风格,在从戏剧、各个电影类型吸取创作技巧与元素的同时,更亟待在后现代文化消费中打造风格独特鲜明的贺岁电影,以此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注释:
①赵宁宇.《机会得失弹指间―低成本喜剧片刍议》,《北
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陈旭光.《喜剧片的“后冯小刚”时代》,《北京电影学
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指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冯氏幽默,冯式幽默具有冷幽默、
自我调侃、自我讽刺等特点。
④冯小刚语,出自《甲方乙方》。
⑤杨元飞.《基于文化导向的中国电影市场细分研究》,同
济大学,2007年5月。
⑥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片的形态与反思》,《电影艺
术》,200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12月
[2]薛宝琨.《中国幽默艺术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月
[3]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6月
大陆喜剧电影[4]张冲.《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
社,2006年12月
[5]张中全.《当代中国电影的转型:以喜剧片为例,》光明
日报出版社,2010年5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