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一、颂词讲解
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对《千字文》的第四部分进行学习。这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
首先,请大家朗读本课的颂词:
治本于农 (zhì běn yú nóng), 务兹稼穑 ( wù zī jià sè )。
俶载南亩 (chù zǎi nán mǔ ), 我艺黍稷 ( wǒ yì shǔ jì )。
税熟贡新 (shuì shú gòng xīn), 劝赏黜陟 (quàn shǎng chù zhì)。
孟轲敦素 (mèng kē dūn sù ), 史鱼秉直 (shǐ yú bǐng zhí)。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的治国根本就在于发展农业。
“治”,是治理国家。“本”,原指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源。“农”,是农业。“务”,是从事,致力于。“兹”,代指后面的稼穑两字。“稼”,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穑”,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就代表了整个农业生产,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颂词的意思是:治国的根本在发展农业,所以一定要努力做好播种与收获等这些农活。
《诗经·国风·魏风》中有“伐檀”一诗: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hé]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但是孟子对这首诗有不同的解释。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提问说:“孟老师,《诗经》里说不能吃白食,但君子都是不用干活就有饭吃的,这怎么解释呢?”孟子说:“君子在一个国家定居下来,被国君重用了,就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能学会做人的道理。不吃白食,谁能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中国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多样的地形,充沛的水源,适宜的气候,注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远古的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植物和动物方面的知识,当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时,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应运而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时期的著名人物。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种粟”、“作陶”、“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选出了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又创制了适合种植活动的生产工具,还解决了谷物熟食的方法和工具。“神农氏”的传说,正是中国的农业从产生到确立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完美反映。
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清晰地表明中国远古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和人。周王朝建立以后,一切土地都属国家所有,所有百姓都是周王的臣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专门设置了主管农事的官员,以指导农业生产,还强烈推行“井田制”,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王抓住了土地所有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权,也就统治了整个国家。
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很重视农业生产,“无农不稳”,农业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如有大旱大涝,产生大饥荒,朝廷对此若处理不当,往往酿起民变,有灭朝的危险。历史上汉末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大起义等各次大起义,都有大饥荒的因素在内。
历代统治者都会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农业的重视,比如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一目中,有“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的内容。但是宋代欧阳修《原弊》中的一段:“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依据。古代治理国家的人都不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狱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民,就相
互对视而笑。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这也说明了重视农业要尊重农民,节约用度,爱护农民,否则只是不断盘剥,口头的重视起不了作用。
《尚书 无逸》中周公对刚坐上王位的周成王说了一番话:“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不要过得太安逸了。要先切身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和舒适生活比较一下,就会了解民间疾苦了。你看有些人,父母勤劳干农活,当儿子的却不知道其中的艰辛,贪图享乐,粗俗不堪。甚至干一些欺骗勾当,还看不起父母。”
由此可见,只有重视了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也才能使小家其乐融融。这也更体现了这句颂词的涵意: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农业,一定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我种上小米,又种上高梁。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南
亩”是指向阳的耕地。“我”指代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黍稷”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就代表了五谷。颂词的意思就是说:一年的农活应该开始干起来了,我要在向阳的土地上种上黄米和小米了。
上一句颂词我们认识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农业,一定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农业生产中的谷物栽种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探索与积累,华夏民族的种植技术在很早就领先于世界。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总结了先秦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如何使用土地,改变土壤的现状,耕作的时机等都作了翔实的说明。还有北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xié] 著写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前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积累的大量知识,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四百年,甚至一千年。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国的农业技术才如此先进,也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里以“黍稷”代表了五谷,《三字经》里也有说:“稻梁菽[shū] ,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五谷与六谷的区别就在于五谷中不包括稻子。因为上古时期的先民们集中生活于黄河流域,北方地区是不种稻子的。据文献记载,稻子是唐朝时从南方占城国引进的品种,因此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黍稷菽麦麻”五谷。虽然五谷是先民们最常种植的农作物,但这里的“五”也还是一种虚指,指众多的意思,五谷,就是指所有的谷物。
《诗经 唐风 勰鸨羽》中有:“公家差事没个完,没有时间去种田。父母在家没的吃,苍天在上可有知,我要工作到何时?”实在是可怜啊!
“我艺黍稷”的完整出处,是《诗经》中的《楚茨》。这是一首反映西周上层贵族在丰收之后率同家族成员祭祀祖先、祈神赐福的乐歌,写得很长,描述了祭祀典礼的全过程,涉及了很多西周祭祀文化礼仪诸多方面,好在诗的第一节就有我们要的这四个字,翻译成白话: “蒺藜丛生田野里,都要拔掉扔边去。问我为何这样做?要种糜子和谷子。糜子长势很茂盛,谷子排列很整齐。粮食装得谷仓满,囤里堆积丰收粒。做成美酒和食物,用以祭祀众祖先。请来享用此祭品,保佑我等福无边。
这句颂词的意思就是:耕种的季节到了,首先要平整向阳的土地,人人动手,亲自去种植五谷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熟”,指谷物成熟。“新”指新收获的谷物。颂词的意思是:到了丰收的季节,把成熟的庄稼收割下来后,就要把新收的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上交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字旁。而“税”和“贡”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
“劝”是勉励,“赏”是奖赏。“劝赏”是指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是惩罚、撤职,“陟”是奖励、晋升。“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劝赏,乐于奖赏或勉励奖赏之意,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xù] 民不倦。”意思是说,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奖赏而不愿意使用刑罚,为百姓忧心而不知疲倦。这话是在郑国当官的楚国人声子对楚国令尹子木说的。古代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农丞官员,他们每到农忙季节,都要巡行乡里,劝课农桑。根据实际考核,按照农户税赋的贡献情况给予农户予以奖励或惩戒,根据本地内税赋的收缴情况对有关官吏予以罢免或升迁。《论语 为政》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并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
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并用礼制约束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