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素材积累——16个热点作文主题+经典事例+论证示例
01
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主题阐说】
“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经典事例段】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
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点评:正面论证。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
【论证严谨段】
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点评:反面论证。“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02
凝聚光明,点亮智慧生活
【主题阐说】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曾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身体的残疾抵挡不了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一个台阶都可能成为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而看电影、逛商场这样普通得再普通的活动更是与他们无缘。他们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他们也需要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要让他们生活便利,成就精彩人生,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他们创造无障碍的环境。
【经典事例段】
近些年来,从马路上不断延伸的盲道,到公共场所日益普及的引导服务,从不时出现的视障阅读中心,到铺展开的一份份高考盲文试卷,对盲人的关怀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从呼
吁扶助到引导自强,从促进就业到文化共享,由内而外、不断深化的扶助过程,让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更好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今天,在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在精彩纷呈的综艺舞台,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前沿,我们都能看到视力障碍人士的身影,他们正收获着精彩的人生。(点评:列举事实,指出全社会对帮助视障人士融入生活高度重视并充满关爱。)
【论证严谨段】
“凝聚光明,点亮智慧生活”。这是今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的主题,也在启示我们新的努力方向——智慧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发朋友圈、发微博;在某购物平台上,每天约有30万视障人士进行网络购物;短视频平台上线无障碍功能,外卖订餐平台发布视障人士定制应用……勰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正在为视障人士打开新的“视”界,也让人更加相信,科技的创新,让我们有可能跨越视力障碍带来的鸿沟,让视障人士的生活更便利,也为视障人士实现梦想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志愿精神的生长相互作用,终将成就一个对视障人士更友好、更平等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也将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点评:照应题目,指出创造智能生活是解决视障人士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法。)
03
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
【主题阐说】
科学素养是指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当疫情突然袭来时,各种防疫谣言、粉墨登场,一些不法商家趁机打劫,“借疫生财”。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纷至沓来,“虚拟币”“量子波动速读”等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反映出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仍有待提升。只有不断提升科学素养,才能不断增强“免疫力”,防止上当受骗。
【经典事例段】
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鱼目混珠。比如,科技热词“区块链”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一些保健品企业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也忽悠了不少家长……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
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看文章别被“标题党”牵着走,遇到新信息不妨多方求证、避免踏进陷阱。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更多人便能涵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定力。(点评: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不断增强科学素养的“免疫力”。)
【论证严谨段】
近年来,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快速提高,但在不同人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厚植求真务实、善辨真伪的科普土壤。突如其来的疫情,映照出一些人科学素养的不足,却也无比真实地告诉大家,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我们看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专家以“硬核大白话”收获一众粉丝,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一些网站推出系列科普防护知识,通过接地气的问答方式,帮大家敲开了新冠病毒的“坚硬外壳”;一些应用程序发布“实时疫情”,基于数据产品的分析解读,让大家面对疫情多了些笃定。事实证明,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点评: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04
无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主题阐说】
疫魔无情,人间有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涌现出许许多多不留痕迹的善行义举,体现出无数无私大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平凡人物,堪称人们身边的凡人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生而平凡却人格熠熠,不事张扬却能量满满。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见真情。无名,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无声,但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温暖整个社会,让道德的光芒力透时代,照亮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成长的印记,他们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经典事例段】
“刻画工夫初亦苦,终然芒角了无痕。”其实,如果能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就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清代姚元之编著的《竹叶亭杂记》记载,有个人画技一流,常常以水作画,等到纸干了,“但存魂而已”。作画如此,其他事情亦然。只要用心做了,
又何必在意甚至刻意留下“痕迹”给别人看呢?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于戈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居于荒岛,“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藏身于深山……他们当时所处的是偏僻荒凉的地方,所沉醉的是无人所见的事业。但这些为大众所不知、看似不着痕迹的付出,却描绘出最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画卷。(点评:只有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才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论证严谨段】
“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事实证明,那些苦心孤诣想靠“留痕”达成一己之私的,往往事与愿违,“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返璞归真、肯下一番“无痕”功夫的,最终却能超越庸常,赢得尊重与认可。有句歌词写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只要敢立下“坐冷板凳”的志向、甘于做“地平线下”的工作,燃旺胸中的一团火、深挖事业的一眼泉,那么——即使功不在我,也必定功不唐捐;即使默默无闻,也终将收获充盈的人生。(点评:“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05
疫期阅读——共战“疫”,不孤“读”
【主题阐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作品总是能够常读常新,不断引发我们的思考。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文学巨匠们苦心经营的鸿篇巨制却总是被束之高阁,人们更习惯碎片化的浅层阅读。疫情发生之后,大家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而抹平人们心头的焦虑,带领人们“跳出问题”到答案的仍旧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我们应借此契机,呼吁更多的读者去关注经典作品蕴含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从而更加重视经典阅读。
【经典事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市场经历了从“书荒”到“书海”的变迁。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新书数十万册,国民阅读的主题也从“有书读”变为“读好书”,如何选好书成了阅读的头等大事。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盘踞“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经典阅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归。武汉方舱医院里的“读书哥”获得无数人点赞,因专业权威而走红的医生张文宏也在采访中表示“在焦虑的状态下,看书是非常好的调剂之一”。百忙之
中他坚持阅读了《鼠疫》《血疫》等瘟疫主题经典图书。疫期读书、阅读经典成为当下许多人重要的生活方式。(点评:特殊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经典阅读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论证严谨段】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心理学认为,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跳出问题的思维能力。乍看来,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时,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作品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点评: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抵达精神的高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