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泽东是⼀位伟⼤的⾰命家,但他更是⼀位伟⼤的诗⼈,⽑泽东诗词在世界⽂坛享有极⾼的声誉。下⾯是⽆忧考分享的⽑泽东诗词鉴赏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算⼦·咏梅
  词牌名:⼘算⼦|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风⾬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析/鉴赏
  梅花是中国古代⽂⼈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隐⼠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了。⽑主席在这⾥所据陆游咏梅
词,反其意⽽⽤之的《⼘算⼦•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洁,孤芳⾃赏,引来花的羡慕与嫉妒。⽽主席这⾸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是笑,不是孤傲⽽是具有新时代⾰命者的操守与傲⾻。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意境与⼤调⼦都差不多;⽑主席的确以⼀代⼤诗⼈的风范,出⼿不凡,⼀⾸咏梅诗⼒扫过去⽂⼈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创出⼀种新的景观与新的⽓象,令⼈叹为观⽌,⼼服⼝服。
  年复⼀年,风⾬送春归去,但漫天⼤雪⼜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对如此盛⼤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独秀,傲然挺拔。诗⼈当然也依古训,以诗⾔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即:当时中国的三年⾃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争),诗⼈以隆冬⾥盛开的梅花勉励⾃⼰,劝慰他⼈,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的俊俏。诗⼈这个“俏”字⽤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眼中是⼀名战⼠,它与严寒搏⽃,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形象是⼤公⽆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在此已⼤⼤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
⼀名国际共产主义战⼠的形象,它已从⼀个中国⾰命者成为⼀名世界⾰命者。梅花在新中国⾥,它的形象已被诗⼈塑造成型,更加丰满⾼⼤了。
2.⽑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采桑⼦·重阳
  词牌名:采桑⼦|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易⽼天难⽼,岁岁重阳。今⼜重阳,战地黄花分外⾹。
  ⼀年⼀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霜。
  赏析/鉴赏
  “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战国楚宋⽟《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前⼈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
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泽东的这⾸词却脱尽古⼈“悲秋”的窠⾅,⼀扫衰颓萧瑟之⽓,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们为理想⽽奋⽃的英雄⽓概和⾼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易⽼天难⽼”开篇,起势突兀,⽓势恢宏。“⼈⽣易⽼”是将⼈格宇宙化,韶光易逝,⼈⽣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进取,建功⽴业,莫让年华付流⽔。“天难⽼”却是将宇宙⼈格化。寒来暑往,⽇出⽉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并⾮“不⽼”,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泽东《⽭盾论》)。“⼈⽣易⽼”与“天难⽼”,⼀有尽,⼀⽆穷;⼀短促,⼀长久;⼀变化快,⼀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统⼀。这并⾮“天
⾏键,君⼦以⾃强不息”这⼀古⽼格⾔的简单趋附,⽽是⽴⾜于对宇宙、⼈⽣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度,揭⽰⼈⽣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岁岁重阳”承⾸句⽽来,既是“天难⽼”的进⼀步引申,⼜⾔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今⼜重阳,战地黄花分外⾹”。“今⼜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逢佳节,此地别有⼀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逢乱世的诗⼈,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出现的。但⽑泽东笔下的“黄花”
却是和⼈民⾰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起的。这“黄花”既⾮供隐⼠⾼⼈“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是经过硝烟炮⽕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三字写出赏菊⼈此时此地的感受。⼈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也远胜于往常。这⼀句有情有景,有⾊有⾹,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炉,形成⽣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地⾰命战争,⼜显⽰了作者诗⼈兼战⼠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易⽼”,但⾰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战场、解放全⼈类的崇⾼事业联系在⼀起的,他们并不叹⽼怀悲,蹉跎岁⽉,虚掷光阴,⽽是以“只争朝⼣”的精神为⾰命⽽战,⼀息尚存,奋⽃不⽌。
  下⽚承“岁岁重阳”“今⼜重阳”的意脉,写凭⾼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秋来,“⼀年⼀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在作者⼼中引起的不是哀伤,⽽是振奋。诗⼈的感情、战⼠的⽓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霜”。天朗⽓清,江澄⽔碧;满⼭彩霞,遍野云锦,⼀望⽆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3.⽑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六字令
  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其⼀:⼭,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离天三尺三。
  其⼆:⼭,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赏析/鉴赏
  第⼀⾸写的是⼭的崔嵬和险峻,“⼭,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峻岭,后有⼏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进,所以当⽑泽东上到⼀⾼点回望时已经很⾼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红军进⼊贵州,注释中的⼋宝⼭在贵州雷⼭县境内。⽑泽东在这⾸⼩令⾥对⼭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暇顾及⾝后,等上到⼭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可及。这种描写是⾮常准确⽣动的,并不完全是⽑泽东的伟⼤⽓势造就出了词本⾝的⼒量,⽽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彩的⼭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和
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写的是⼭雄浑的⽓势。“⼭,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句没有⽤典。⼭是静⽌不动的,最多是⼭上风⼤时,草⽊会随之摇摆,⽽由于⽑泽东本⾝是⾏动的,他观察的⾓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马上。那么⼭在他的眼⾥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他本⾝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然⽽然地想到这伟岸的⼭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写的是⼭的宏⼤。“⼭,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感觉写到这⾥,⽓势更⼤,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的⼭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词⾥的⼭更是好像和戟⼀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幅难以描摹⽽⼜宛若眼前的画⾯,个⼈主观⾊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泽东极度雄奇和⼤胆的想象⼒。
  三⾸词是⼀个整体,⽑泽东写的是⼭,但是通过对⼭的描写,⽑泽东那博⼤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4.⽑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清平乐·六盘⼭
  词牌名:清平乐|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天⾼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好汉,屈指⾏程⼆万。
  六盘⼭上⾼峰,红旗漫卷西风。今⽇长缨在⼿,何时缚住苍龙?
  赏析/鉴赏
  ⽑泽东率领⼯农红军登上六盘⼭主峰,⾯对西部的⾼天⽩云,清朗秋⽓,再凝望阵阵南飞的⼤雁,⼀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眺望⼜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开始,诗⼈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了诗⼈对过去南⽅⽣活及⾰命⽃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起豪⽓,“不到长城⾮好汉,屈指⾏程⼆万。”从爽朗、舒畅的秋⼼转⼊英迈的青春吟诵,⼆万五千⾥长征已在脚下,长征的⽬的地已经到达,浩瀚的业绩就要进⼊⼀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将⽬光收到近处,⾼⼭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在秋天的⼭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化⽤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问长缨,何时⼊⼿,缚将戎主?”⽽这⾥的“苍龙”出⾃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所说的凶神恶煞,这⾥引伸为⽇本帝国主义就是“苍龙”。虽然最后两句⽤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
即总有⼀天,红军战⼠将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词写景、抒情⼯整分明,流转⾃然。上、下半阕均是⼀、⼆句写景,三、四句⾔志。情景交织,浑然⼀体。整诗洋溢着⾰命胜利的豪情,应⽤⾼亢雄壮的语⽓。为⽑泽东在1935年10⽉所作的⼀⾸词。是⽑泽东翻越六盘⼭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定当“缚住苍龙”的⾰命豪情。
5.⽑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调歌头·重上井冈⼭
  词牌名:⽔调歌头|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鉴赏
  上阕,诗⼈⼀开始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字:“久有凌云志”,这⼏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到⼤的远*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命的理想。接着⽴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书⽣谈兵,随空远飘,⽽是脚踏实地,从千⾥之⾏始于脚下,合抱之⽊⽣于毫末的最基本⼊⼿,建⽴井冈⼭⾰命根据地。第⼆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且铺展表达了诗⼈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不⽼的“凌云志”再上井冈⼭的,再以井冈⼭之豪⽓充沛诗⼈的万丈豪情,为继续⾰命要在苍茫青⼭之间重贯⼀股英雄真⽓于磅礴的⼼⽥。让我们欣赏它吧。
  下阕,诗⼈触景⽣情,回顾三⼗⼋年⾰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如,似⾏云流⽔。⽓势磅礴,如⾼⼭峻岭。节奏宛如“⼤珠⼩珠落⽟盘”优美欢快;巧妙运⽤谚语、古⼈诗句,点⽯成⾦。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体,意境开阔、⾼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度统⼀,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星星之⽕可以燎原”⽑泽东领导的井冈⼭⾰命道路,开辟了中国⾰命锦绣前程。井冈⼭精神将永远放射灿烂的光辉!
6.⽑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蝶恋花·答李淑⼀
  词牌名:蝶恋花|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袖,万⾥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
  赏析/鉴赏
  ⼀九五七年春节,李淑⼀写信给⽑泽东,谈她读了⽑诗的感想,并附了⼀⾸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
泽东五⽉⼗⼀⽇回信,“淑⼀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辈的⼈,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为赠。这种游仙,作者⾃⼰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有之,如咏七⼣之类。(下⾯为这⾸蝶恋花)”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后⼜改为“答李淑⼀”。
  李淑⼀词中有“征⼈何处觅,六载⽆消息”句,故此⽑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的去处的问题。
  这⾸词既是怀念杨开慧,⼜是兼怀贺⼦珍--贺⼦珍⽣于桂花飘⾹时,⼩名叫桂花。⼀个是他的初恋,⼀个是陪伴他⾛过10年最艰苦岁⽉的⼈⽣伴侣,是写给他⼀⽣中最重要的两个⼥⼈的,所以写成了⼀⾸绝唱。
7.⽑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减字⽊兰花·⼴昌路上
  词牌名:减字⽊兰花|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漫天皆⽩,雪⾥⾏军情更迫。头上⾼⼭,风卷红旗过⼤关。
  此⾏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万⼯农下吉安。
  赏析/鉴赏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军的场⾯。起句“漫天皆⽩”全景展现了恶劣的⾏军⽓候。“漫”、“皆”⼆字,充分写出了降雪
之⼤。“雪⾥⾏军情更迫”⽤⾃然困难与⼼情的对⽐,拉⼤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军⼈内⼼的焦急,使⼈感到了⾏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雪之外还有困难,“⾼⼭”、“风”、“⼤关”都挡在⾯前。然⽽“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越岭的动⼈画⾯,表现出红军战⼠具有战胜⼀切艰难险阻的⼒量和⼀往⽆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军的任务。“此⾏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眼前⼀亮:“⼗万⼯农下吉安”。原来是⼗万之众的各路⼤军要⼀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军的⽬标任务,⽽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万⼈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后就要快⾛快⾛再快⾛。这⾥⼀个“下”字,加强了⼯农武装⼒量雷霆万钧的⽓势和必胜的信念。
  整体把握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过”、“下”三个动词的运⽤,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性与连贯性达到了⾼度统⼀。
  ⽑泽东作词,⼀般先将美丽的⼤⾃然描绘在⾯前,然后再将重⼤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学形象。
8.⽑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七律·到韶⼭
  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九五九年六⽉⼆⼗五⽇到韶⼭。
  离别这个地⽅已有三⼗⼆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烟。
  赏析/鉴赏
  ⼀九五九年六⽉⼆⼗五⽇到韶⼭,离别这个地⽅已有三⼗⼆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喜看稻菽千
重浪,遍地英雄下⼣烟。
  ⽑泽东同志1925年1⽉从上海回到韶⼭,建⽴中共韶⼭⽀部,后⼜组织农会。1927年1⽉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组织农运⼯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部的汇报。以后由于⽃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直⾄解放以后1959年6⽉才回到韶⼭,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欢聚畅谈,这⾸七律就是25⽇深夜写成。这⾸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地区⼈民⾰命⽃争的历史,是⼀⾸在中国⾰命⽃争性和中国⽂学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民在⾰命时期出⽣⼊死的⽃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暗,展现了新中国⼀派欣欣向荣的⼤好的景象。
  诗⼀开头就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年前。”逝川,是化⽤孔⼦的话,是说过去的⽇⽉。《论语·⼦罕》:⼦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席是说⾃从离开韶⼭,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命东奔西忙,⽽韶⼭的乡亲们却遭受了⽆穷的灾难,国民党*的⽩⾊恐怖笼罩在韶⼭的上空,在韶⼭的⼤地上洒下了⽆数的⾰命先烈的鲜⾎,但是韶⼭的⼈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进⾏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主席离开家乡三⼗⼆年了,今天才回到韶⼭,看到的景象与以前⼤不相同了。韶⼭也像全国各地⼀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当前的⼤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如荼的⾰命时期,韶⼭的⼈民真是经历了⾎与⽕的考验。“红旗卷起农奴戟,⿊⼿⾼悬霸主鞭。”韶⼭⼈民⾼举着⾰命
的红旗,武装起来与*进⾏⽃争,从此经历了⼗年⼟地⾰命,⼋年抗⽇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的⼈民从来没有畏惧过。⼀⽅⾯是韶⼭的⼈民⾼举起红旗为⾃⼰的解放⽽⽃争;⼀⽅⾯是*⾼举起霸主的铁鞭,对⾰命的⼈民进⾏⾎腥的镇压。韶⼭⼈民与*的⽃争是⼀种你死我活的⽃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他们从不⽓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在他们的⼼⾥坚信⼀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韶⼭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没有⽩流,他们的鲜⾎换来了⾰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韶⼭地区也像全国各地⼀样,*了三座⼤⼭,驱⾛了⿊暗,那⿊暗的⽇⼦⼀去不复返了,⽽今是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了,“敢教⽇⽉换新天”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主席在这⾥提出,就是要⼈民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有着伟⼤的雄⼼壮志的先烈们⽤鲜⾎换来的。读到这⾥,我们⾃然会想起主席⼀家就为⾰命牺牲了六位亲⼈,他们为⽆产阶级⾰命作出了何等伟⼤的贡献啊!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的⿊暗统治过去了,⼀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现在主席正在家乡的⼟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烟。”这是太阳快要落⼭时的景象,韶⼭的⼈民从清早起就在⽥地⾥紧张地劳动着,现在是在⼣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也要归巢了,这时候主席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的⽔稻和⾖类作物,被风⼀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劳动的⼈民公社的社员们,他们正趁着⼣阳的美景在⼀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回家了。
  这⾸诗虽然写的是韶⼭,但实际上概括了全国,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样,全国的⼈民都经历过⾎和⽕的考验,现在都在进⾏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形势⼀⽚⼤好。
9.⽑泽东诗词鉴赏精选
  西江⽉·秋收起义
  词牌名:西江⽉|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军叫⼯农⾰命,旗号镰⼑斧头。
  匡庐⼀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
  赏析/鉴赏
  上阕表达了⼯农⾰命军⾏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概。开头两句:“军叫⼯农⾰命,旗号镰⼑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壮⼭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国民⾰命旗号,⽽是第⼀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农⾰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它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民军队,标志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概及奋勇前⾏的⽓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声”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动,充分显⽰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地⿎舞了⼴⼤⼯农众。
  另外,这⾸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富有⽂采。“旗号镰⼑斧头”,使⼯农⾰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潇湘”,以当地的名⼭名⽔指代两地,简练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富有魅⼒;⼀个“直”字,坚决明快!“同仇”,既典雅⼜易懂,雅俗共赏;“暮云愁”、“霹雳⼀声”,⽐喻形象,有⽓魄。
10.⽑泽东诗词鉴赏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