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分散投资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这个问题问到了金融投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多元投资 (Diversification)。
多元投资,即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犹太法典塔木德(Talmud)。塔木德在犹太教中被认为是地位仅次于塔纳赫(Tanakh,即犹太教正统版的希伯来圣经)的宗教文献。在塔木德中,那位睿智的古人明智地给出了以下建议,即把一个人的财富平均的分散在商业实体,房地产和流动资本之间。
原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应当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财富分成三份:1/3投入土地(不动产,编者注),1/3投入商业,1/3留在手上(现金,编者注)。
不过,现代金融理论对于投资多元化的研究,需要等到1950年代。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最为发达的大学之一,师从于Milton Friedman的Ha
rry Markowitz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在后文中简称MPT)的教父级人物。在Harry Markowitz之后,还有许多杰出的学者,比如William Sharpe, James Tobin, Robert Merton等都对该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MPT的基本逻辑是,投资者在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时,不应该孤立的看待自己的投资标的,而应该把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投资组合一起看待。
比如单单关注自己买的可口可乐股票,或者在上海浦东的某套商品房是没有意义的,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把所有的资产全都包括起来一起研究。如果把这些资产加在一起研究,Markowitz发现了一道“免费午餐”,即因为这些不同的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不高,把他们放在一起可以在不损失资产回报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即波动性)。
相关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你同时持有股票和房子,股票的价格会上下波动,房子的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但这两者的价格不会在同一时间一起上下波动。在大部分情况下,股票上升,房子价格可能上升,或者不动,或者下降,在绝少情况下会和股票一起上升相同的价格。
Markowitz的发现是划时代的,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多元投资的理解可能还在塔木德的层面,即我们心里都明白,不能把所有的财富都赌在一个标的物上。但同时我们心里也有这个假设,即分散投资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会降低收益,毕竟不可能每个投资标的都能让人一夜致富。但MPT对于金融理论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通过多元投资,可以在不影响投资收益的前提下降低投资的风险,这对于投资者来说,难道不是一盘“免费的大餐”么?
很可惜的是,即使在该理论被提出五十多年之后,甚至已经进入了大部分大学金融系科的教材之后,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对分散投资的好处熟视无睹。
比如我检查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大部分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没有做到分散自己的投资组合。唯一的例外是在一篇研究(Calvet, 2007)中作者发现瑞典的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非常聪明,符合金融理论建议的国际化投资策略。
那么为什么普通投资者们对分散投资这一建议不感冒呢?这其中有不少原因。比如有我们之前提到的行为偏见,如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和本地偏见(Home Bias)。本地偏见大多见于大国的投资者,比如美国,中国,英国等地的投资者,即他们更喜欢投资本地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
这可能也是一个小国,比如瑞典投资者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作为一个小国的投资者,可能除了放眼全球以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多元投资的一个更大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给投资者更强的信心以保持自己的投资组合。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从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角度来看,普通投资者都有哪些常见的心理和经典错误操作? - 伍治坚的回答)中强调了投资者容易犯的行为偏差,而这些偏差导致投资者无法长期保持自己的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吃了很大亏。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破产的边缘,而花旗银行很有可能被政府国有化。在那一刻,投资者面临的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坚持持有股票的话,手中的财富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虽然股市已经下跌了40%,但难保不会继续下跌);或者在当时非常低的估值情况下出售股票,坐拥现金,那样的话投资者不光忍痛割肉,同时也导致他们失去从股市反弹中获利的机会,挣回之前损失的财富。
事实上大多数投资者选择的方式是出售部分甚至全部股票。这一决定在今天看来十分错误,因为投资者们恰恰在股市达到底部时选择割肉平仓,错过了之后的大牛市。但要任何
一个投资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坚持持有股票,他可能会告诉你你一定疯了。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2009年的反弹如此迅猛的原因之一,因为大部分投资者都割离股市了。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向投资者提供一些缓冲,因为即使股票大跌,至少还有其他资产,比如债券,现金和房地产。这也是MPT的贡献之一,即所有的资产类别,包括股票,债券,现金和房地产,在同一时间一起大幅度下跌的概率是很小的。
当然2008年的危机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在那时候股票,房地产和公司债券全都下跌,唯一挺住的是政府债券,现金和黄金。这也凸显了在投资组合中囊括所有资产类别的重要性。在2008年,如果投资者仅持有股票,或者股票和房地产,那么在如此剧烈的金融地震之中,投资者最有可能的反应是割肉离场。但是如果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不光有股票,也有其他各类资产,那么他坚持原本设计好的长期投资策略的可能性会高得多。
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回顾美国在过去的210年的资产回报,我们会发现,在任何一个30年间,有91%的机会,股票回报会高过债券或者现金。然而,仍然有9%的机会,债券将提供比股票更好的回报,最近的一次是是1982到2011年。即使是最大胆的投资者,也许她也应该持有一些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即使她有无限长的投资时间。
同样重要的,是保持投资地域的多样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日本的资产回报。当日本的日经指数在1989年12月29号达到了历史高度38,957点之后,一直到26年之后的今天(2014年底日经指数在17,450左右)也没有缓过神来。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日本人如果在这二十多年中投资了股票,那么他的回报很可能是差强人意的。
相反的,同一时期日本最好的回报是债券或者现金。纵观历史,大部分国家在一个够长的
时间范围(20年以上)内,股票的回报总是最高的,但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有例外,比如这里所说的日本。回到中国的例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经济奇迹,在过去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回顾自己过去经历过的20年,很多人可能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金融投资领域,如果我们把研究的时间维度拉长,很可能会得出一些更为有趣的结论。